帮助孩子更好的意识自己的情绪,应感同身受倾听他的情感,不要和孩子分享自己的负面情绪。
如果有负面情绪应该学会像上厕所一样巧妙的解决掉。如果憋着只会更糟糕,想想孩子难过,我们说“好孩子不哭”这好比是不让他们上厕所一样难受。
但如果把情绪发泄在别人身上这无异于公共场合上厕所。正确的方法是鼓励他把想法和感受说出来,感同深受的认真倾听。
本书将孩子的成长分为三个阶段:0~5岁“国王”,5~14岁学生,14岁以上朋友。
从三个育儿阶段详细分析了孩子不同成长时期的心理特征,并根据孩子的行为表现,将孩子的性格分为“学术型”“感性型”“艺术型”等七种类型,帮助家长直观地找到自己孩子的性格类型,读懂孩子的想法,理解孩子的行为。
同时,书中还总结了家长与孩子最容易出现的几种错误沟通方式,有针对性地帮助父母避开育儿雷区,找到与孩子相处的正确方式。
本书内容丰富,不仅可以帮家长更好地了解孩子的心理,同时为父母提供了非常有用的育儿建议,无论孩子处于哪个年龄段,父母都可以在本书中找到切实有效的专业建议。
婴儿在出生后到3岁时期,尽管婴儿的生物体脱离了母体,但它实际上同母体仍然没有分开,仍然有一个未分化期,母亲和婴儿仍是一体的,仿佛是一对连体婴儿。
母子的关系仍然是孕妇同胎儿的关系,不过就象试管婴儿那样,生长环境从宫里转移到宫外而已。由于是一体未分化,母亲的任何情绪都是与婴儿分享的。
我们把孩子生下来,还需要孕育孩子的心灵,灵魂诞生也有一个孕育的过程,这就是母亲的关怀和容纳,母亲准确的及时的共情性的证实、母亲的包容。
刚出生的婴儿在心灵上是完全脆弱的,母亲的关怀容纳,母亲的及时准确的证实,这种方式,就好些他的身体在母亲的子宫里被容纳一样,这是一个重要的过程。
生命早期安全依恋关系的建立,是通过爱抚和有规律的照顾来实现的。那么从爱抚的角度,我们首推母乳喂养。
哺乳的过程,是婴儿与母亲依然如同在母体中那般血脉相连、合二为一,彼此进行着最高等级的情感交流。
孩子在此过程中享受到了世间最充分的爱、依恋、安全和慰藉,这些感受在他终生的潜意识形态中都会存在,会构建他一生的希望品质和乐观自信的人格。
这些,是奶瓶和奶嘴所不能给与的。当然,有一些宝妈有各种特殊情况,没有母乳亲喂,那请多爱抚你的孩子,让孩子感受到你的爱、尊重!
但是如果到了3岁不与母亲发生分离就不会有自主,所有东西都是妈妈安排的。
以后就会变成特别依赖他人,没有主见的人。所以,到了该让孩子独立的时候,我们要学会放手!
调查发现,约有一半多的孩子进入青春期后认为父母不理解他们,不关心他们。
他们只是关心成绩,而不是关心他这个人。孩子感受不到父母对自己这个“人”的关心,但绝对能感受到他们对成绩的关心。
父母觉得:“没有呀,我很关心你的啊!也不知道为什么,孩子只感受到了这个?”
因为家长在言语和行为中都是用这样的方式去传递你的关心。
比如家长明明想问孩子:“今天上课开不开心呀?”,但是孩子一回家就变成了:“考试考了多少分呀?”。
明明想问孩子:“今天和同学玩得怎么样呀?”,孩子一回家就变成了:“作业写完了没有啊?”。
家长所表达的,就是孩子所接收到的,所以孩子自然就会有这种感觉。
因此爱的沟通渠道十分重要,你要理解孩子的需求是什么。学会在这个时候的倾听、陪伴要适度的变一变,是陪伴而不是监视。
要认同孩子的成长,当孩子认为他们超过我们的时候,他们会有强烈的成人感。
所以要学会让孩子拥有这种成人感,这种成人感会带给孩子自尊、自信、自强、自立。
我们不要总是在孩子面前当一个“万能”的人,因为总有一天孩子是要超越我们的,当孩子觉得超越了你反而能给他巨大的成就感,这种成就感会让他成为更强大的自己。
认同他们的努力,肯定他们的成长,对他们经过努力取得的成果进行必要的鼓励,这才是青春期的孩子最需要的成长。
你要用对待朋友的心态跟他们交流,彼此心与心之间才会链接,不然就是你不懂我,我不理解你。父母与孩子的关系就会慢慢变得僵硬。”
很多时候,父母以惯有的成人视角看待孩子的一举一动,并且认为孩子不具备一定的判断能力和决策权,所以设定各种各样的规定禁锢孩子的发展。
其实,如果父母能够用平等的目光看待孩子,与平常心跟孩子沟通问题,那么问题将不再是问题。
“把孩子当成朋友来看待,放下家长的架子,与孩子站在同一水平线上,在平等的地位上进行交流,才能真正走进孩子的内心,孩子才会信任你。”
“当一个孩子从来不曾被支持去信任自己的感受时,他会失去宝贵的自我敬重以及自己拥有力量的感受,他会开始不安与羞愧。
但事实上,如果孩子感觉自己是被爱、被支持的,且能得到大人的鼓励,能按自己本能的聪明才智发展出属于自己的价值时,他反而会茁壮成长。”
所以和孩子相处时,请把他当做是你最好的朋友,用心去聆听他们的内心的声音,用赞美的方式鼓励他们勇往直前,跨过山和海,成就更好的自己。
亲子关系是一场美妙的修行,管教不一样成就了不一样的孩子和不一样的人生。
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让孩子不做受气包,用最简单的方法,读懂最深的内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