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刘洋
“夕阳有诗情,黄昏有画意……”伴随着摇船女优美的歌声,摇橹船在马踏湖湖面一摇一曳,游客坐在船上看湖畔旖旎风光,仿佛置身“江南水乡”。
十几年前,这片被市民誉为“北国江南”的马踏湖,曾一度污染严重。马踏湖位于桓台县东北部,是小清河中游唯一的自然湖泊,湖面面积达96平方公里,由孝妇河、乌河、猪龙河等河流汇聚而成,被称为“小清河之肾”。马踏湖是桓台县乃至淄博市最重要的水资源和生态资源宝库。上世纪随着工业化、城市化迅猛发展,马踏湖主要汇水河流猪龙河、乌河、孝妇河等水体水质受到严重污染,马踏湖失去补充水源,加之围湖造田,湖区水域面积逐年减少,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远近闻名的“鱼米之乡”失去了原有的自然风韵魅力。
“前些年,马踏湖不像现在这样,那时湖水污染严重,鱼少了,鸟也少了,宽阔的湖面也不见了,一靠近湖边还时常伴有难闻的气味。”回想起湖区水质恶化的时期,桓台县起凤镇华沟村村民宋振考至今记忆犹新。
湖泊之美如何重现?淄博市开出了“处方”,按照以治控源、以保促净、以用减排的“治保用”思路,做到全域一盘棋,贯通一张网,打响了马踏湖流域生态治理修复攻坚战。
“我们坚持以治控源,先后关停、搬迁湖区周边污染企业35家,对52家企业60项污水开展深度治理再提标。累计投入28.2亿元实施城乡河流水系综合治理工程,治理河道130公里,绿化面积10万亩,沿河两侧形成水清岸绿的生态廊道。”淄博市生态环境局桓台分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以人工湿地为主体的“以保促净”是“治保用”系统治污的关键一环。为确保入河水质,桓台县打造了“污水处理厂+湿地”治污综合体,在河流入湖口、重要点源排放口、支流入干流口处和污水处理厂末端因地制宜建设人工湿地,先后建设了猪龙河入湖口、邢家、乌河等人工湿地工程,全县湿地面积达3000亩,日处理污水18万方,出水水质稳定达到或优于地表Ⅲ类标准,大大降低了马踏湖的污染负荷。
“以用减排”同样重要。桓台县在马踏湖流域综合治理中,大力做活“用”的文章,增加循环利用力度,构建企业和区域再生水循环利用体系,湿地净化后的水回用于马踏湖、红莲湖,已累计补水7000余万方,每年节省调水成本近500万元。同时,在金诚、博汇、东岳、汇丰等重点涉水企业,建设了中水回用设施,形成了内部小循环。
经过综合治理,目前马踏湖湖体水质稳定达到三类,湖泊蓄水能力从300万立方米增加到2500万立方米。入湖河流乌河、猪龙河出现多年未见的苲草,湖区野生动植物特别是湿地鸟类物种和数量明显增加。
“调查统计显示,湖区现有野生动物137种,鸟类近100种,野生植物121种,震旦雅雀、白鹤、苍鹭、野大豆等珍稀动植物时常在湖区出现。”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工作人员孙沁微自豪地说。
随着淄博市对马踏湖及上游河流的综合治理,马踏湖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极大改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旅游业的蓬勃发展,越来越多的省内外游客慕名而来。
“我们是从浙江金华开车来的,看着这湛蓝的天空,清澈的湖水,心情一下就好了,果然不虚此行。听说马踏湖的藕是一绝,一会我们一家打算去尝尝。”来自金华的陈志强正忙着给家人拍照,对于这次淄博之行,他表示"举双手点赞"。
今年“双节”假期,马踏湖国家湿地公园接待游客12万余人次,有力带动了周边餐饮、民宿等配套服务业态发展。同时,马踏湖的金丝鸭蛋和白莲藕以及苇编、蒲编、柳编、手工老粗布等编织品,也畅销海内外。越来越多的当地居民尝到了吃“生态饭”的甜头,“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在这里得到了切实验证。
马踏湖“治保用”流域治污经验,先后入选中组部编选的《贯彻落实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改革发展稳定中攻坚克难案例》,获评全国“美丽河湖”优秀案例第一名。
如今的马踏湖,绿树成荫、水平如镜、烟波浩渺,老百姓记忆中鸟语花香的美好景象又重回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