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的尽头是神学吗?

吕洞宾的“修仙秘籍”为何能让近代西方的心理学鼻祖——荣格,晚年沉迷于修行?

他还为此写下了一本著作,风靡了整个欧洲。

荣格发现了什么?

科学家又为何会在晚年走向神学?

卡尔·荣格

卡尔·荣格,是国际上知名的精神分析心理学大师,他建立了分析心理学派,有着一套完整的人格理论。

但在此之前,他的梦想其实是成为一名考古学家,阴差阳错下,他开始接触心理学领域的学说,并走上了这条道路。

荣格

若是追根溯源,这一切还是要从他的童年时期开始讲起。

深悉于人格、精神和心理的荣格,本身也是一个曾患有人格障碍的人。

荣格1875年出生于瑞士的凯斯威尔,从小就生活在一个神学氛围浓重的家族之中。

他的父亲是一位虔诚的新教牧师,除此之外,他的八个叔叔和外祖母也都是神职人员。

荣格在这种环境下度过了童年,但是他本人并不信神学。

这可能与他们一家人遭到传统基督教信徒排挤有关,而这也间接造就了荣格孤僻、忧郁的性格。

荣格有两个早夭的哥哥,可能是受到这种打击,他的父母关系并不和睦,而母亲的性情更是反复无常。

在他的童年记忆里,自己好像从来就没有什么玩伴,只有独自幻想游戏娱乐。

荣格在自己的著作《红书》中,写过这样一个故事。

他小的时候,曾在尺子的一头雕刻过一个身材矮小的老派绅士,穿着黑靴子,身着礼服,带着高高的礼帽。

他把这个小人幻想成了自己的朋友,并且在文具盒里给小人安了家,还在河边找来了几块石头放到文具盒里给小人作伴。

这几乎是每个小朋友都会玩的过家家游戏。

但怪就怪在,荣格自此之后总能从这个文具盒里吸取到力量,只要情绪低落,他一拿到文具盒就会被治愈。

而且事情最玄妙的地方在于,后来荣格去姨妈家做客,居然在姨妈的家里,看到了一个绅士的石膏雕像,与他在尺子上雕刻的小人几乎一模一样。

那一刻,他莫名的确信,这个小人实际上是他的前世。

但故事发展到这里还没完。

多年以后,荣格偶然在书中了解到,澳洲原住民有制作储灵伽的仪式。

这些人们把聚集了祖先精神力量的神石,看得比金子和生命都要珍贵。

与他在文具盒里放石头的行为几乎一样。

可小时候的荣格从未听过澳洲原住民的故事。

他开始思考这种巧合到底是怎么出现的。

可能正是这段经历让荣格开始对人的意识和精神产生了极大的兴趣。

他开始接触西方哲学,并读一些叔本华的书。

但荣格并没有因此就打算从事与心理学相关的工作或研究,他起初本计划在大学修习自然科学或人文科学,梦想是成为一名考古学家。

但世事变幻莫测,1895年,荣格进入巴塞尔大学,开始医学课程的学习。

在校期间,他对心理学以及一些精神现象仍保持有浓厚的兴趣,于是他在毕业后便选择了精神医学方面的实习工作。

1900年12月,荣格在瑞士最大城市苏黎世的一家精神病院顺利谋得了助理医师的执照,并开始接触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

在这之后,荣格的职业道路一直都很顺利,到1905年时,他已是苏黎世大学的讲师,医院的资深医师。

由于对某些学术研究具有共同认知,后来,荣格将自己的研究成果寄给了佛洛依德。

弗洛伊德

1907年3月,两人正式会面,这段亦师亦友的情谊以长达13个小时的交谈开始,却又以决裂而告终。

太乙金华宗旨

自从荣格和弗洛伊德见面后,两人便一直维持着密切的书信往来,期间还有过多次合作。

然而,这段亦师亦友的情谊在维持了六年时间后便结束了。

在荣格年轻时,弗洛伊德对他来说自然是一个经验丰富、思想深邃的前辈。

但是随着时间推移,荣格慢慢也有了自己的一些认识与见解,此时的弗洛伊德就更像是一座无法逾越的大山,充满了权威性。

两人的意见不同,分歧也就越来越大。

1912年,弗洛伊德到克罗伊茨林根访友,但没有拜访住在附近的荣格。

荣格知道后非常生气,不久后就公开驳斥了弗洛伊德的性本能学说,之后他又出版了自己的学说,两人正式彻底决裂。

而与弗洛伊德决裂后,荣格也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危机,不光同事、朋友纷纷离弃了他,就连他的一些学说也受到了很多批评。

因此,他的精神再次出现了问题,他开始怀疑自己的研究是否还有价值。

为了缓解这些焦虑,1914年,荣格主动辞掉职位,开始了长期旅居生活,并在路途中去发掘、探讨自己的潜意识。

就在荣格陷入这种思想困局中时,一本来自中国的奇书的出现,为他带来了新的思路。

这本书是远在中国的德国人理查德·威廉寄来的,19世纪末时正是外国传教士远渡重洋来到中国宣扬宗教的时代,而理查德就正是其中的一名传教士。

理查德·威廉(中文名:卫礼贤)

但与大多人不同,理查德来到青岛后被中国的文化所深深吸引,反而开始向西方宣传中国文化。

并且他还给自己取了一个中国名字,卫希圣,字礼贤,非常尊崇儒道。

辛亥革命爆发后,他与康有为一同组织了尊孔文社,将《论语》、《庄子》、《孟子》等经典著作翻译成德文在西方出版发行。

而寄到荣格手里的那本,是道家的内丹典籍《太乙金华宗旨》,这本书据说是吕洞宾所作的。

道家修炼分为外丹、内丹两种方式,外丹侧重于药物疗法,所以也就有了我们在电视剧、小说中经常看到的炼丹术。

而内丹,则是一个更加抽象的概念,讲究的是以人体为鹿鼎,在体内结丹。

这种事情的发生,我们一般只能在玄幻小说中才能看到,但奇就奇在《太乙金华宗旨》所讲述的内容能够形成一套完整自洽的体系。

说它没有科学依据吧,它往往还有着一些神奇之处,在现实中,中医就借鉴过内丹术的理论。

然而在我们陷入选择相信与否的困境时,这本书却对荣格产生了很大的启发。

金花的秘密

在每每见到一些新鲜事物时,我们总会是抱有先入为主的观点,但这种观点往往是具有片面性的。

比如《太乙金华宗旨》所讲的内丹术,我们一般都认为这是古人臆想出来的产物。

但是荣格看待事物的出发点与我们不同,他在读完全书后认为,《太乙金华宗旨》实际上讲的是人的意识。

而所谓的修炼内丹,其实也是在修炼人的意识。

意识,本来是一个无根之物,应该是自由自在的。

而道教也将求清静无为,强调人的本性不应该受到外界干涉或影响。

这两者之间隐隐透出的共同点,被敏锐的荣格所察觉,因此他笃定东方人所讲的得道成仙并不是成为天上的神仙,而是修炼意识或精神。

这个另辟蹊径的观点彷佛一下就解开了荣格心中多年的疑惑,后来,他与理查德一同将这些学说完善梳理,写就了《金花的秘密》一书。

这本书一经出版,就在欧洲引起了巨大的反响,而这种独特的观点也使荣格在西方心理学界产生了广泛的影响。

金花,实际上指的是印度教和藏传佛教中的曼陀罗图案。

而曼陀罗的含义,在宗教中是指能量汇集的中心。

荣格在现实中发现,这个图案具有某种普遍意义,并不单单出现在与宗教有关的场所。

它甚至在旧石器时代就已经存在了,它来自于人的幻觉和梦,是人大脑中更为深层次的潜意识的体现。

在他所接触的病人中,有很多人都曾莫名地绘制过这个图案,因此他认为,曼陀罗图案就是人的意识的外在表现。

但这样讲毕竟只是理论内容,关于人的意识,截至现如今我们仍还有很多问题无法解决。

意识的本质是一个哲学和元问题,超出了科学的范畴。

它涉及到我们对自我、存在和意义的理解。

因此,对于意识的探索需要综合多个学科领域的知识和方法。

尽管还有很多问题需要回答,但荣格对意识的研究和观点为我们提供了一种新的视角,激发了对于自我意识和内在世界的更深层次的思考。

这不仅对心理学和神经科学有所贡献,也对我们个体的成长和发展具有重要的启示作用。

我们期待未来的研究能够进一步揭示意识的奥秘,带给我们更深入的理解和洞察。

你有什么其它看法?欢迎评论区留言。

举报/反馈

小意闲聊

5541获赞 383粉丝
还没有任何签名哦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