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们为什么不快乐?
当下,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讨论学生心理健康话题,国家也将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也摆在了更加突出的位置,从今年“世界精神卫生日(10月10日)”的宣传主题就能看出来——“促进儿童心理健康 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时间再往前,4月,教育部、国家卫健委等17个部门联合印发了《全面加强和改进新时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专项行动计划(2023—2025年)》,标志着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上升为国家战略。这份行动计划明确了各级政府、相关部门加强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的职责,强调多部门联合、医教体融合、家校社协同,共同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同时把学生心理健康工作纳入省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的评价,作为学校办学水平评估和领导班子年度考核的一项重要指标,根据需要加大经费支持。同时还鼓励各地、各校创新工作举措,发挥引领示范作用。
除了国家出台政策,相关部门、公益机构、社会各界也在努力应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10月20日,《中国慈善家》举办了主题为“集结慈善之力,共筑儿童心理健康防线”的影响力慈善沙龙。来自心理干预的一线医务人员、心理学专家、志愿者及公益慈善机构等领域的人士就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进行分享和讨论。
孩子们为什么不快乐?
北京大学第六医院精神科医师、副研究员管丽丽通过调查发现,精神障碍患者家庭的孩子面临情感忽视、情感虐待或者家庭暴力等方面的问题的风险更高,出现抑郁症、焦虑症状、自杀意念的比例也高于一般人群。在她看来,精神卫生最大的问题在于缺乏多学科的人力资源支撑,医院精神科也缺少以家庭为中心的服务。近年来,去除污名化成为社会共识,需要继续推进。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长期关注青少年心理健康,他发现疫情对青少年心理层面的影响很大。疫情后期的儿童青少年的自杀事件均较疫情前明显增加,增幅达到200%-1000%。极端事件背后,是抑郁、焦虑问题高发,厌学、拒学现象越来越普遍。“导致孩子们不快乐的原因来自学业压力、亲子关系问题严重、网络影响、社会心态影响等层面。”徐凯文说。
北京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精神科医师,大儒心理创始人徐凯文发言
然而,在当前的青少年心理健康工作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例如心理测评有效性低,科学性不足,通过心理测评预测发现的极端个案只有5%-10%。而且教育部提出的“每2000名学生匹配一名心理教师”要求,在大部分城市都未能达到。一线教师,特别是心理老师普遍存在职业耗竭感,心理教师的培训不足,专业能力,特别是危机干预能力不足。此外,家校沟通也不通畅,家长对心理健康的重视不够,对学校工作的配合不足。
更令人担忧的是,自杀传染风险大,一起自杀个案发生后,会在小区、学校乃至班级里传染,有学校短期内发生3-5起自杀事件。“网络成为非自杀性自伤,自杀行为传染的主要途径,也是极端事件发生严重传染效应的关键因素。”徐凯文说。
对于这一点,“网络劝生”志愿者徐世海深有感触。近几年,他常常卧底在各种学习群、游戏群,观察孩子们的情绪和心理变化。其中,网络约死群是需要警惕的一个场景。据徐世海观察,网络约死群大多由学习群、游戏群演变而来。起初,有的孩子在群里吐槽,表露不开心,得到其他人的呼应后,便会组成拥有共同话题的小群。“他们在这样的群里不聊学习、不聊游戏,专门聊各种各样不开心的事情。”最终,这个小群发展成只有几个人的群组,具体探讨约死的时间和流程,至此,真正意义上的约死群产生了。“网络约死群常常昙花一现,发现难度大,且难以预防。”徐世海说。
21世纪教育研究院执行院长黄胜利倡导自杀等相关数据的公开透明。在他看来,这些真实的数据有助于专业人员更好地分析研究和解决问题。家庭也应更多地去疏导排解孩子的学业压力,公益机构、民政系统、社区等力量可以在家庭教育领域多做探索,让孩子有更多的自由和成长空间,“转化孩子的注意力,不被应试教育所束缚。”
在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工作40年的精神科大夫马弘认为,要给青少年树立希望导向,让他们感到生活有价值、生活有希望、生命有意义。“不是考分,考完分考编,这两考定终生,而是能不能在利他助人当中体现自我价值。”
从不开心到抑郁,再到作出自伤、自杀的举动,这一过程中为何没能引起老师和家长的注意?
在徐世海看来,如何做一个称职的、能跟上时代步伐、能和孩子的思想保持同步的父母,是家长们要时常思考的问题。“他们不是不想把孩子带好管好,而是不知道怎么把孩子带好管好。”
作为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疾病预防控制专家,马弘也常常困惑于家长对孩子缺乏深入了解,“例如对孩子不同阶段的生长发育等需求不了解,以及对孩子反常行为的认知滞后,常常错失早期干预的机会,以至于孩子的病情发展到重症阶段。”马弘提醒,家长发现孩子出现与年龄不符的反常行为,可以先求助学校心理老师,一旦出现了社会功能改变应及时到医院做进一步的诊断,接受专业的治疗。
然而,心理人才的缺乏,使得青少年和家长在遇到问题时,很难快速及时地获得专业的支持和帮助。广东省日慈基金会秘书长张真和团队在走访中发现,学校开设的心理健康课程普及率和心理辅导室的覆盖率并不高,农村学校心理辅导室常常闲置,未能发挥应有的功能,学校缺乏专职的心理老师。而另一个突出的问题是,心理老师的专业水平也亟待提升,围绕教师的心理支持也普遍被忽略。张真认为,公益慈善机构可以和医疗系统协同,发挥各自所长,共同应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健康方面的挑战。为此,日慈基金会发起“心灵魔法学院——乡村儿童心理课”和“心益计划——乡村儿童心理夏令营”等核心项目,专注于儿童心理健康和幸福成长。
构筑儿童心理健康防线
针对儿童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和解决难题、哪些领域亟待突破和引导力量介入、公益慈善组织如何干预等问题,与会人员进行了深入探讨和交流。
北京天使妈妈慈善基金会创始人、北京平澜公益基金会创始人邱莉莉以自己与孩子相处为例,讲述了引入了搜救犬给予青春期的孩子更多情感支持,缓解压力的过程。另外,带着孩子一块做公益做好事,也有助于让孩子理解生命的意义,塑造积极心理。
在构筑儿童心理健康防线上,除了学校承担相应的责任,也要给予家庭家长更多的关注和支持,在这方面,公益大有可为。
活力未来是一家为流动、留守儿童及其家庭持续获得早期亲子教育机会的公益组织,通过支持伙伴机构和个人开展符合儿童早期发展阶段特征的亲子活动和课程。据活力未来执行总监侯蔚霞介绍,通过项目的执行,观察到对孩子影响最大的部分表现在社会情感,此外,家长育儿焦虑也在一定程度上有所缓解。“家长知道怎么跟孩子互动,不再觉得自己只是看管孩子的身份,也开始帮助别人。家长的改变对一个家庭和孩子会带来显著的影响。”
为乡村儿童提供心理健康服务,是香江社会救助基金会重点关注和支持的领域。据基金会秘书长胡玉萍介绍,除了进行理念倡导,基金会还为乡村儿童提供免费的心理咨询,已经成功预警了20多起自杀自残行为。胡玉萍也看到农村学校被赋予了太多的职能,家庭、家长的缺位等突出问题,她表示,基金会下一步将补充完善家庭父母教育,链接更多资源给予支持。
中国发展研究基金会儿童发展研究院高级顾问蔡建华表示,要对抑郁症和抑郁情绪加以区别,改进宣传教育工作,重点监管和打击网络传播自杀的方法和行为。同时,社会应进一步调整对成才的预期,重视对家长的知识普及,充分利用AI的成果探索新实践新路径。此外,对非政府组织也要给予更多支持。
马弘认为,儿童心理健康问题干预和解决难点在于缺乏系统的研究和资源整合,行业人士除了在政策和法律法规领域推进,还应该在文化建设上发力。
对于青少年直接的心理干预,公益慈善可以重点聚焦高危人群和高危阶段,如中考和高考前,学生进校后的半年,“因为这段时间是孩子适应障碍的高发期。”马弘说。
“我们主要从积极心理学的角度来进行预防,帮助学校的老师和孩子建立积极的心理力量,当遇到问题时,有能力和工具、有方法去帮助自己恢复和调节。”北京幸福公益基金会理事长倪子君介绍,在细节方面,大家将心理辅导室等有关科室称之为“幸福体验中心”,减少孩子们的病耻感。在她看来,应聚焦教孩子怎么做人、快乐地生活,度过自己的人生。
通过专业方法与艺术手段进行心理疏解与心理疗愈,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式,北京桥爱慈善基金会执行秘书长代洁介绍了“心灵放映室”项目,主要以“电影”为手段,围绕“自我发展”“社会交往”“学习技能”与“生命教育”四大主题打造了心理健康课程体系,帮助非专业、零基础老师上好学校心理健康课。此外,基金会也组织家校联动活动,通过多元化的方式,例如绘画疗愈、音乐疗愈、活动疗愈帮助改善青少年在心理健康方面遇到的问题。
资助者圆桌论坛(CDR)副秘书长张帆提出了自己的观察视角。在她看来,教育领域大量入校类的项目和支持教师的项目可能都面临转型,这些已经建立渠道的教师支持系统和教育类项目,在新的转型过程中,是否可以成为心理支持的方向。“心理健康是不是可以作为视角性的方式纳入到更多关注儿童的公益项目和关注教育的公益项目,使得解决方案供应方能够更多。”
京东健康心理服务中心通过搭建渠道,创新互联网技术降低诊疗成本,更好地匹配和服务患者。据京东健康市场营销部公益运营负责人介绍,京东健康发起了“童心茁壮——儿童心理健康守护行动”。这是京东健康针对“儿童心理健康”领域首次开展的社会化公益行动,首期将协调价值1000万元的公益资源,为流动儿童、留守儿童等群体提供心理健康公益支持。“我们要做共建者,链接、推动、助力更多社会力量参与到这项事业中来,真正提升这些孩子的心理健康水平。”
在徐凯文看来,要系统性地解决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应建构完善危机干预体系——筛查、早期识别、帮助高危学生。在短期应对方面,首先要加强网络监管,解决青少年网络信息安全问题。同时,建立具有中国文化和时代特征的心理测评系统,及时发现需要帮助的青少年。另外,加强一线基层教师的危机预防与干预培训,进一步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危机干预能力。最后,还孩子们充足的睡眠,充分的体育户外活动。
从长远来看,要转变功利应试教育观,回归立德树人,学以成人。通过立法应对网络危机,遏制自杀传染的趋势。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价值观,加强家庭教育、家风教育。徐凯文期待有社会责任心的企业、组织、慈善家一起为政府分忧、为学校解愁、为家长去焦虑,为孩子们谋幸福和快乐。
作者:万小军
图片来源:摄影/燕飞、视觉中国
图片编辑:张旭
值班编辑:杨永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