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的时候总爱瞎想,当时想着‘我能活到60岁吗’。这一晃几十年过去,我都87岁了!”
于淑珍说着就眯着眼笑了起来,全白的卷发,干净的面庞,纯色的开衫,一切都那么平静淡然。她身边的蝴蝶兰沐浴在阳光里,很自然地让人想起那首几代国人传唱的,她的经典曲目《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
近日,享誉全国的天津女高音歌唱家于淑珍荣获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音乐)。她也成为继作曲家王莘之后,天津第二位荣获此殊荣的音乐家。
适逢重阳节,于淑珍在接受新报记者采访时,也分享了自己在老年公寓的幸福生活,并向新报读者发来祝福——
中国文联终身成就奖旨在评选表彰各艺术门类涌现出的,具有良好的社会影响力、代表性和示范性的75周岁(含)以上,长期为文艺事业发展作出突出贡献、德高望重的老艺术家。奖项每两年评选一次。
《月光下的凤尾竹》《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泉水叮咚响》……于淑珍的经典歌曲,几十年来广为国人传唱。
她告诉记者:“音协通知我获奖了,说真心话,我觉得自己这辈子没做什么。昨天听说你们要来采访,我就整理了一下这几十年的资料,才觉得也算是做了一点成绩。但是大家给我的,永远大于我所付出的……”
从初登舞台至今68年,回顾自己的艺术生涯,于淑珍感慨,“真不知从何说起了,其实也没什么轰轰烈烈的事,你们写文章也千万别为我‘拔高’。”
要说这辈子最幸福的时刻,她脱口而出:“站在台上一开口,感觉今天的嗓子特别痛快,能充分抒发我的歌曲里的情感,那就是最幸福的时刻……”
01
首次出国演出就“历险”
于淑珍1936年出生于河北省,之后随家人来天津生活。她很早就开始替一大家人分忧,后来进入天津一家工厂当了学徒工。
会唱京剧的父亲给了于淑珍最早的艺术熏陶,爱唱歌的她,在业余时间报名参加了天津群艺馆的音乐培训。1955年,天津举行工人艺术调演,于淑珍因演唱《美丽的姑娘》拿了一等奖,被天津歌舞剧院录用为正式演员。
之后和爱人结识并组成家庭,丈夫就是于淑珍事业的“大后方”。直至今天,因为“终身成就奖”回望自己和音乐连结的事业和生活,想到已经离开的父亲和丈夫,于淑珍不禁落泪,“这个奖很多都归功于他们”。
于淑珍和丈夫(受访者提供)
朋友、同事和歌迷都知道于淑珍有个“毛病”——晕车、晕飞机。这让她的演艺事业最初就“高能开场”。
于淑珍至今还清楚地记得,自己在1958年随团前往埃及,那是她第一次出国演出,“我就在飞机上整整吐了一天,下了飞机就肚子疼,一直忍到天亮。我们在埃及找了个意大利人开的医院,确诊是急性盲肠炎,得赶紧手术。谁知道这第一刀下去,外国大夫愣是没找到盲肠在哪儿,结果又补了一刀……”
此后的半个多世纪,于淑珍都要克服晕车晕机的困难下基层、跑演出,究竟下过多少基层,给老百姓唱过多少“原生态现场”?她说早就记不清了,只是笑说自己运气好,“常年吃晕车药的副作用没让我落下病”。
02
首唱400首歌 “行走的民歌大全”
“我是天津人,但是我是唱民歌的,就要会唱各地的曲调”。
采访中,于淑珍拿出一沓满是电脑和手写字体的目录,“这是我参加工作到现在首唱的歌曲,我怕忘了,让大家帮我自己总结、登记,算了算一共有四百来首。”
这其中,既有作曲家施光南为她创作的毛主席诗词《长征》《冬云》等“大歌”,也有《扎风筝》《画扇面》《绣荷包》等中国地方小调。于淑珍说:“我从不挑歌,在艺术上不分流派、不设框框。人家拿着歌来找你,就是对你的认可。那我就是背,就是学。”
于淑珍对于自己的艺术评价客观,甚至是苛刻:“我的声音条件并不是很好,我可以‘高’,但怎么能唱得更‘深远’,要去多练习多请教。”
虽然唱遍了中国民歌,但因条件所限,于淑珍没法去到祖国的每个地方采风,“唱《月光下的凤尾竹》时我都没去过云南,是施光南(该曲作者)从云南回来写了这首歌,他先给我唱,我跟着揣摩,再练习。多年后我去了云南,才看到歌词里的‘竹楼’和傣族姑娘。”
一名歌者,400首原唱歌曲,堪称“行走的民歌大全”,于淑珍甚至唱过京剧、评戏、河北梆子、京韵大鼓,兼容并包、融会贯通,成就了她柔美委婉、声由情发的艺术风格。
她说:“在演唱这条路上,我虽然没有真正意义的师承,但我遇到的每个人,比如施光南、吕远、唐诃这些合作者,他们对于我来说亦师亦友。”
03
一次“忘词儿” 紧张了60多年
敬畏舞台。这简单的四个字该怎么去做?于淑珍用了大半生的时间。
“你可能难以想象,就算我坐在农村炕头儿给两个老人唱歌,都会紧张!”唱了大半辈子歌,于淑珍对每一场演出都有一套严苛的流程:无论自己什么时候演,她都是在演出开始前就到;候场时就是静静坐在那里,再过一遍那些已经唱了千万次的歌词。
说起其中的原因,于淑珍讲述了让自己终生难忘的一次登台经历:“当时唱的是《美丽的姑娘》,最后两句我总感觉是唱错了,后来下台对词才发现唱的是对的。但从那以后,我每次独唱都会紧张,所以我会去早做准备,包括服装有问题,也是提前发现,赶快解决。”
于淑珍告诉记者,自己现在都会做那种“没带演出服,忘记歌词”的梦,“有时我在台下,看到大家候场时可以谈笑风生,我真的做不到。但我也庆幸,因为这份敬畏让我能少出错、不出错,让我能踏踏实实,对得起这个舞台。”
曾经有于淑珍的身边人“爆料”:“想要找于老师商演,从来都是‘商量着演’,因为只要她觉得状态略有不好,就会婉拒演出。”于淑珍告诉记者,自己早就不接商演了,“我确实对自己的状态很敏感,商演必须真唱,人家给了钱我却唱不好,那宁可不赚这个钱。”
04
写字画画 还唱王菲的歌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2020年天视春晚最出圈儿的节目,莫过于当时84岁的于淑珍和胡夏合作的一曲《知否知否》。
“老艺术家一开口就是不一般!”“于老师的唱腔,唯美古韵的画面感拉满了!对于年轻网友的评价,于淑珍说,自己愿意尝试新的歌曲,新的风格,“要不是周围的人也在鼓励我,我也不知道自己还能唱《知否知否》,还能唱王菲的《传奇》呢!”
说到这,于淑珍提出让记者当面拨通她的手机,大家都不解其中意,直到手机铃声传出她演唱的《传奇》的旋律,记者才恍然大悟。于淑珍拿起手机,让歌声充满整个屋子,她脸上的“小得意”,像孩子一样可爱。
现在在老年公寓安度晚年的于淑珍,每天的生活都很丰富,多年前报名老年大学学画练字,桌上是满满的笔墨纸砚,如今她的国画和篆字都没落下。
于淑珍的画
她熟练地拿着IPAD给记者找着自己MV,还笑着“爆料”,IPAD的另一大功能是玩游戏,“连连看、消消乐都玩,最近又玩新的了!再有时间还得听听网络小说……”
于淑珍没有忘记自己站了60多年的舞台,也没忘忠实的听众们,“等我状态好点了,一定再为大家唱歌。”
著名词曲作家吕远曾在《我所认识的于淑珍》一文中写道:“听于淑珍唱歌,你不觉得她是站在舞台上引吭高歌,而是觉得她站在你面前,拉着你的手,在同你说着她的心里话。这应该是一个艺术家最高的成就……”
于淑珍翻看着四五十年前就开始摘抄的厚厚歌本,打开粉丝为她出版的纪念CD和书,大半个世纪的歌唱事业仿佛也跟着回放——
那里有叮咚的泉水,灿烂的阳光,幸福的花儿,还有美好的旋律一直延续……
值此重阳节之际
祝愿于淑珍老师
身体健康 艺术长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