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社交生物的人类,在生活和发展中不可避免地要与他人互动。在这一过程中,得到群体成员的支持和认可对个体的生存和成长具有重要意义。

相对地,被他人忽视甚至排斥会让个体产生极度沮丧的感觉。

为了描述这种负面情绪,很多语言会采用与身体疼痛相关的词汇,如“感情受到伤害”和“心碎”等。

然而,作为人际交往中受阻的典型表现,社会排斥普遍地出现在人类社会的各种群体之中。

社会排斥是一种现象和过程,即个人在被社会群体或他人排斥或边缘化后,对归属感和人际关系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

心理学研究揭示,经历社会排斥的个体会明显受损于归属感、自尊、控制感和有意义的存在这四个基本需求,这对个体的长久发展带来了严重的负面效果。

对于经历社会排斥的个体而言,能够及时发现可能引发社会排斥的迹象,并在遭遇社会排斥之后进行及时且有效的应对,对于个体具有极大的意义。

因此,深入研究社会排斥相关的心理和机制以及应对策略对于维护社会和谐、促进人类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替代性排斥是一种人们在看到别人被拒绝时,会有类似的拒绝心理感受的心理现象,所以替代性社会排斥也被称为观察排斥。

研究发现,经历替代性排斥的人有痛苦和消极的体验,与亲身经历社会排斥的感受相一致。

这些感受可能导致观察者采取一定的行为方式来应对排斥的情境,以缓解这种人际威胁,例如同情或帮助受到排斥者,或者惩罚排斥实施者。

近年来,替代性排斥作为社会排斥领域内的一个重要研究课题,引起了研究者们的广泛关注。

一方面,观察者的存在为评估排斥情境的合理性提供了支持。

例如,在类似于第三方惩罚能促进社会公平的现象中,在某些情况下,观察者的存在可以更好地遏制双方的非理性行为,从而扩大了维持社会规范的可能性。

另一方面,观察者的反应出现在复杂的排他性情境中,使得从进化的角度探索观察者为什么会引起这种反应的理论解释更有价值。

我们将探讨替代性排斥现象对个体对社会线索的加工和情感的影响,以及这些影响背后的演化机制。

研究的研究成果将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替代性排斥这一现象,为未来的研究提供更多的启示。

对以往研究进行总结后发现,当个体目睹排斥情境时,观察者的生理指标会产生变化,如心率和皮肤电导率会增快。

而且,无论是直接遭受社会排斥还是经历替代性社会排斥,个体的面部温度都会上升。

研究人员在2009年的一项研究中发现,观察到排斥情境的个体所报告的消极情绪总体上高于观察到接纳情境的个体。

此外,在随后的研究中,一些形容词被用来评估个体对替代性拒绝和直接拒绝的情绪反应。

结果显示,个体消极情绪唤醒的程度在替代性排斥和直接排斥中并无显著差异。

维瑟曼等人探讨了个体在观察排斥情境后的行为反应,研究发现,观察者更倾向于将手中的球传给无辜的被排斥者。

而在保力尼等人的研究中,他们发现,相对于经历替代性接纳的个体,经历替代性排斥的个体更愿意为被排斥者分配更多的金钱,不论被排斥者是否有责任。

这表明,经历替代性排斥后,个体不仅表现出对排斥行为的反感,还表现出对受排斥者的支持和同情。

威尔等人还发现,当儿童在排斥条件下在线观看抛球游戏时,他们甚至愿意牺牲一些钱来补偿被排斥者,在进行下一场独裁者游戏时。

这表明,替代性排斥不仅在成年人群体中存在,而且在儿童群体中也可以观察到。

替代性排斥同样能够激活多个脑区,就像直接经历排斥会激活一系列脑区一样。

一、社会排斥对个体的影响

社会排斥不仅对个体的认知、情绪和行为产生影响,还会导致被排斥者产生生理上的疼痛感受。

研究发现个体可能会由于不间断地遭受社会排斥而产生疏离感、无价值感、沮丧感、孤独感和无助感。

目前有大量研究探讨了社会排斥的消极影响,这种影响不仅会使得排斥发起者的自我概念产生影响,也会对被排斥者产生负面影响。

研究将从以下几个方面全面阐述社会排斥产生的影响。

社会排斥对认知的影响

社会排斥对个体的影响是多层面的,其中之一是对个体认知的影响。这种影响包括对环境的感知,以及内部和外部信息加工。

在遭受社会排斥后,个体会调动自身的认知资源来建立防护机制,以减轻排斥带来的负面影响。

社会排斥会占用个体的认知资源,从而影响完成复杂任务的能力。人对社会排斥经历的回忆方式会决定这种影响是否长期存在。

当个体遭受排斥时,会因为个体的认知资源偏向调动,他们会更快地关注和记忆与社会接纳有关的信息,如微笑相关的表情和社会性词汇。

当被排斥者寻找新的社交对象以及建立新的社会关系以缓解社会排斥所带来的痛苦时这些信息能产生帮助。

除了对个体的内部信息加工与认知产生影响外,研究表明,排斥会导致个体高估物体间隔距离、山的高度和时间的长度等个体的物理环境感知产生影响。

此外,社会排斥还会增加个体的自我关注水平。

社会排斥对情绪的影响

社会排斥会引发个体消极情绪的反应,例如愤怒、悲伤和抑郁等症状。根据一项调查,75%的被排斥者会产生不同程度的负面情绪反应。

个体的不同消极情绪增加受到不同类型社会排斥的影响,如愤怒和悲伤等。社会排斥也可以预测青少年的抑郁症状。

替代性社会排斥和直接经历社会排斥的消极情绪反应类似,只是程度有所不同。

在某些情况下,观察者会对他人遭遇的不幸产生幸灾乐祸,即对他人的不幸产生会愉悦感。

社会排斥作为一种社会关系挫折,会造成归属需求受到威胁和社会痛苦。

然而,有时观察者在他人不幸的情况下会感到幸灾乐祸,这是一种基于公正感的情绪,即当观察者认为被排斥者应该得到惩罚时,会更容易从不幸中感受到满足和快乐。

在这种情况下,观察者可能会认为被排斥者的不幸是其应得的,为自己从他人的不幸中产生愉悦感进行辩护。

对于幸灾乐祸现象的解释,应得理论有两面性。除了在社会排斥情境中出现,研究者还将其扩展到嫉妒领域。

研究表明,观察者会在令人嫉妒的个体经历不幸时更容易产生幸灾乐祸情绪,并且享受这种不幸,而因此提升对自己积极自我评价的追求。

在经历社会排斥情境时,观察者会感受到威胁感会产生更多的幸灾乐祸情绪,这主要为了自我的提升。

不过,有关嫉妒与幸灾乐祸的研究结果并不一致。因此,嫉妒不能完全解释幸灾乐祸的产生。对此可以通过神经科学领域的手段来解决对于社会排斥影响情绪的争议。

社会排斥对行为的影响

社会排斥对个体的行为和态度产生的影响主要表现在亲社会行为、攻击行为和风险偏好方面。

社会排斥可能会威胁被排斥者的自尊、归属感和控制感,导致炫耀性消费偏好和冲动行为的增加。同时,社会排斥可能会激发被排斥者的攻击行为,减少助人行为,逃避社会交往。

积极影响方面,例如,个体与他人合作,建立新的社会关系有时可能会因为社会排斥而激发。

此外,个体会更愿意遵守团体规则,并且积极努力建设团体,当个体察觉自己可能被排斥时。

这两种截然不同的影响方向表明,社会排斥对行为的影响受到例如被排斥者的个人特征、排斥的类型、排斥发生的独特性、归因动机等多种因素的调节。

社会排斥对生理反应的影响

在认知神经科学领域中,社会排斥引起的生理反应受到研究者们探讨。

研究者通过使用fMRI技术,发现前扣带回和右腹侧前额叶皮层会显著地在参与者遭受到社会排斥后被激活,而实验参与者自我报告的痛苦程度与这些区域的激活程度也呈正相关。

这表明社会排斥引发的社会疼痛与生理疼痛共享神经机制。

研究表明,经历替代性社会排斥的个体比旁观社会接纳的个体在与监控、动机和奖励学习相关的腹侧纹状体、前额叶皮层、脑岛和杏仁核等脑区方面产生更高的激活。

说明替代性社会排斥也会导致个体处理人际线索和社会动态体验的方式发生变化。

通过自我肯定和建立新的社会关系可以使排斥者来缓解社会排斥带来的负面影响。

此外,想要促进被排斥者与排斥者的关系重塑也可以通过面部模仿,但是被排斥者会因此而受到伤害。

因此,旁观者作为排斥行的第三方的立场可能为社会排斥给双方带来的影响进行缓和。

研究表明,社会排斥可能会由于旁观者的出现而使得排斥在10秒内停止。所以理解旁观者何时选择支持被排斥者变得十分重要。

二、讨论

社会排斥是一种普遍存在的现象,受到广泛的研究。

已有大量的研究探讨了不同的范式和社会情境下,个体在遭受社会排斥后的认知神经过程,以及旁观者的后续行为,例如报复行为、亲社会行为和情感体验等。

以往的研究聚焦在社会团体层面的,旁观者是与排斥者或者被排斥者有群体层面的联系,以此探讨替代性社会排斥的加工反应。

但是以往研究却鲜有基于被排斥者与旁观者非群体层面的关系,因此研究更细化了替代性社会排斥有关身份的设定。

以及以往研究是基于道德层面或者是群体归因层面等来研究替代性社会排斥的观察者的后续反应。因此缺少了基于被排斥者主体本身的融入意愿的替代性社会排斥的加工。

可能生活中我们不想融入一个群体时,遭受了这个群体的排斥,我们并不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又或者我们不想融入某个群体时,被接纳了我们反而会产生消极情绪,也有不管融入意愿如何,只要是被排斥了,我们都会产生消极的情绪。

研究的结果旨在给社会排斥情景未来的研究更多细化的探讨。关于社会排斥的脑电研究发现,多种脑电成分都可能涉及个体处理社会排斥行为的过程。

其中,P300和LPP成分是两个经典的晚期成分。

过去的研究认为,P300和LPP成分均反映了情绪加工和情绪调节过程。具体来说,P300成分反映了一种内源性的注意机制。

实验一中观察者的社会线索加工受到社会距离的影响,社会距离越近,观察者对于社会线索的加工更敏感,情绪反应也更大。

在行为层面主要表现为,在被对待程度评分上,相比陌生人条件朋友被排斥的条件评分更低。而相比起陌生人条件,朋友条件下被接纳的被对待程度得分则更高。

情绪体验评分结果也与被对待评分结果一致。并且我们发现在陌生人条件下更大的P300和LPP波幅。这可能反映了情绪调节参与了处理社会排斥信息的过程。

以往的研究多关注于较少出现的社会排斥线索诱发的脑电成分,其中P300成分也可能由新异刺激引发,难以很好地区分其反映的是哪种信息处理过程。

研究中,社会排斥信息不是新异刺激,因此排除了社会P300成分可能反映新异社会排斥信息处理的假设。

举报/反馈

鹿羽说

7.5万获赞 1.1万粉丝
每天为大家更新精彩的内容!!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