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读国学”第一季 第五十期

大家好,我是读者。关注我,带你走进一个不一样的文化历史世界。

上一讲说到谢奕去世,为了维持家族地位,不得已,谢万和谢安两个想要做隐士的人,也不得不出来了。四弟谢万上任豫州刺史,谢安陪他一起去。这一讲,我们继续说兄弟二人的命运,重点说谢安是如何东山再起的。

谢万上任的第二年,也就是公元359年十月,当时北方有个前燕政权。前燕攻打洛阳,谢万奉命赶往救援。

谢万还是一贯做派,常常在那里啸咏,显示自己是个高人,对全军将士是从不加抚慰的。谢安预料到他要败,就一起随军出征,对他说:“你是元帅,应该经常喊将领们聚个餐喝个酒,搞好关系。”

豫州的西府兵,和郗家那边的北府军是类似的构成,底子都是当年的北方流民,不是国家统一编制,不存在严密的科层体系。但是这种在实战中淬炼打造出来的组织,大大小小的将领对士兵的影响特别大。这种情况,古书上有个专门的词,叫骄兵悍将。而空降的主帅,其实是没什么权威的。

当初谢尚和大家关系处得好,所以整个部队就有相当的战斗力。现在,谢万就得一步步从头来。

谢万倒是听了谢安的建议,不过,他把事情彻底搞砸了。

他召集诸将,什么具体工作也不说,只是用如意指着大家说:“诸君都是劲卒。”他还以为自己在夸人呢,劲卒,就是很能打的军人。但军中将领,最忌讳的就是人家说自己是“卒”。

所有人心里都挂火了。谢安意识到不对,于是一一拜访各级将帅,表达歉意。

但大局是没法改变了。这一仗谢万败了。

有些西府的将领们还想在打仗过程中借机除掉谢万,这个时候,让主帅死于乱军之中,是很容易做到的,而且是让人没法追究的事。但一转念,很多人想起谢安来了,都说:“给那位隐士留点面子。”谢万这才得以幸免。

这么看,谢安这趟豫州之行,虽然时间短暂,多少还是结了点人缘。

但是不管怎么说,这一次,谢家败得很惨。这不仅仅是一次军事上的失败,而是一下子丢掉了西府的兵权。作为一个新崛起的家族,手里没有军队这种硬通货,想要维持地位是很难的。

于是,谢万兵败后的第二年,谢安就正式出山了。

《世说新语》里有一段谢安夫妻的对话:

当初谢安在东山隐居时,他还是一介平民,家族里很多兄弟,早已富贵。这些兄弟家里,也就常常挤满了宾客。谢安的夫人对谢安说:“大丈夫难道不应该这样吗?”谢安捏着鼻子说:“但恐不免耳!”只怕不能避免这样。

之所以捏着鼻子,一来是谢安有鼻炎,低声说话还要说清楚,就得捏着鼻子;二来,东晋官场里尽是污浊、恶臭的事,就好像一个垃圾场,所以说到做官就让人忍不住想捏鼻子。结果现在,谢安确实“不免”了,当官了。

这一年,谢安四十岁。

谢安年轻时曾经在颍川庾氏的逼迫下,短暂做了一个多月的官,然后就辞职回家在东山隐居。四十岁的时候谢安再次出仕,所以叫东山再起。

这个典故太有名了,比喻一个人重新得势。但是,谢安东山再起真不是水到渠成的事,当时他面临的压力是很大的。

谢安快乐隐居了大半辈子,现在没多少资源。他的名声当然是大到天上去了,但进入实打实的政治搏杀中,浮名未必能管什么用。大家都看见了,不久前殷浩的结局,就是惨案现场。

这个时候,谢安是怎么选择的呢?

出乎很多人预料,谢安没有做朝廷的官,而是入了桓温的幕府,在桓温手底下做事。

这个选择是很高明的,但也往往被人忽视他的高明。谢安是这种人,迷人的地方常常并不是他真正高明的地方,而他高明的地方,往往是在看起来很平常的地方。为什么高明,我们接着往下说。

当时桓温的势力向建康方向步步进逼,朝廷和桓温的关系极为紧张。

所以谢安的这个人生选择,开始是被世家大族和桓温原来的幕僚,同时看不惯的:

谢安要去桓温那里上任,临出发前,朝中的官员都来为他送行。

有个前辈官员,已经喝了点酒,就做出喝醉的样子,对谢安说:“你屡次违背朝廷的旨意,在东山高卧,大家经常在一起议论说:‘安石不出,该拿天下苍生怎么办!’现在你这个选择,又让天下苍生该如何看你呢?”

谢安只好笑笑,不说话。

到了桓温那,谢安开始也不好受。《世说新语》讲了这么个故事:

有人给桓温送来一些草药,其中有一味“远志”。桓温于是问谢安:“这药又名‘小草’,为什么一样东西会有两个名字呢?”

谢安没有马上回答。

桓温手下一个幕僚应声答道:“这好理解,处就是远志,出就是小草。”这是双关:处,是埋在地下的根,也是隐居的意思;出,是长出地面的苗,也是出仕做官的意思。就是说,你谢安隐居的时候,给人感觉志向高远,超凡脱俗,出来做官,小草一株,不过如此嘛。

桓温还补刀,看着谢安笑:“这番解释实在不错,也很有意味。”

那么,谢安为什么要投身到这个夹缝之中呢?

因为只有桓温能给谢安足够多的机会。

谢安如果到别的地方,比如说司马昱的幕府去做官——这会儿司马昱还没有当皇帝,但是也执掌朝政多年了——去他那的话,虽然谢安早已经被舆论推为顶级名士了,但那边是名士扎堆的地方,自己去了,也不会是鹤立鸡群,而是一群仙鹤在那里比大小。而且那里是个没人干事的地方,想在那边做出点事业来,就得仙鹤兼职下蛋老母鸡,用非所长,也落不了几声好。

来桓温这里就不一样了。

桓温看起来喜欢嘲笑名士做派,但实际上还是很渴望名士们的认可的。桓温手下不缺能干活的人,但名士不多,有,档次也不高。谢安一个大名士过来,就是填补空白。

所以到桓温那边去,开头被嘲讽固然是免不了的,但之后不用管下蛋的事,继续拗仙鹤梳翎的造型,就能获得彩声一片。

果不其然,桓温是真把谢安当宝。

有次桓温去看谢安,正赶上谢安在梳头,见桓温来了,谢安急忙去拿衣裳和头巾。他对桓温还是很尊敬的。桓温说:“别麻烦了。”咱们自己人,衣着打扮不用那么正式。于是就一起聊天,一聊就聊到黄昏。桓温离开后,对身边的人说:“可曾见过这样的人吗?”

谢安的到来使自己的幕府格调升级,桓温欢喜之情可谓溢于言表。

还有一次,桓温生病了,谢安去探视,从东门进来,桓温远远望见了,叹息道:“吾门中久不见如此人!”我的门里很久没见到这样的人了。

真是看见谢安病都好了的那种感觉。

而且,本来名士们普遍排斥桓温。谢安来了,就帮助很多名士克服了心里障碍,谢安都去桓温那里上班了,我去也没啥不可以啊。于是,桓温门下,名士越来越多。

没有人像桓温这么需要谢安,也没有人像桓温这样,能够给谢安这么大的帮助,比如,发展自己的人脉。

《世说新语》里记载了一件事儿,谢安找桓温的亲信赵悦,让他为自己安置几十个门生。赵悦把这事告诉了桓温,桓温说:“姑且先用一半。”

但不久后赵悦就把这些人全部录用了。

赵悦说:“从前安石在东山隐居,士大夫各种催逼,就怕他不问世事。如今他亲自选拔的人才,我怎能反倒违背他呢?”

显然,谢安和赵悦的关系处得不错,而赵悦这么做,也需要得到桓温同意才行。

可以推想,类似的请托,未必只此一件。这样便利的条件,可以让谢安很快就铺设出自己在官场里向下的人际关系网络。

谢安在桓温幕府时间并不长,两年后谢万去世,谢安就离开了桓温。之后被任命为吴兴太守,不久后又调入朝廷。

但在桓温幕府里的两年,让谢安在官场里的底气,已经大不相同。他培养了一批自己人,往下很多具体的岗位上,他安插了一批能帮自己办事的人。谢安的起点,本来和殷浩一样,名气很大,但是半悬空里边飘着。但这下,谢安有点自己的根了,以后的操作空间就大很多了。

更重要的是,谢安很大程度上让桓温相信,自己是桓温和名士圈子之间的一个沟通中介。不过名士圈子对桓温的态度究竟如何呢?下回继续。

上期回顾:豫州风云:谢安谢万的权力游戏,隐逸与荣誉的碰撞,太精彩了!

欢迎关注,点赞,评论,转发!下期再会!

举报/反馈

文史重读

2.2万获赞 9432粉丝
收集历史文化,罗列古代名人,品味经典名著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