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闫雯雯
近年来,关于重新发掘中国传统神话故事中的内容,进行适配于新时代的创作,已经慢慢成为主流。比如追光动画的“新神榜”系列,就用赛博朋克的方式,对于中国古代神话故事中的哪吒、杨戬等人物形象进行了再创作。
著名文化批评家、神话学者、小说家朱大可作为《少年饕餮》IP宇宙的缔造者,也正在尝试从中国神话故事中寻找新的创意灵感。在本次世界科幻大会上,封面新闻专访了朱大可,谈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源和流的问题。
朱大可在演讲之中 (图片由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提供)
朱大可表示,本次这次科幻大会的主题是“在成都遇见未来”,但是他认为,“在成都不仅要遇见未来,还要牵手过去。什么是过去呢?过去曾经是神话统治的时代,在很久很久以前,她曾经风华绝代,明艳照人,但神话不仅有过辉煌的昨日,而且也有过一场黄昏恋,甚至还生下一个漂亮的孩子,名字就叫科幻。”他说,“今天的大会,应该是神话母亲和失散已久的科幻孩子相认的日子。”
在朱大可看来,目前各种作家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挖掘还不够深入:“中国文化,我们通常只追溯到先秦,追溯到孔子、老子和墨子,这是一个错误的观念,因为先秦思想只是流,不是源。源,是中国神话。主流科技思想的源头不在中国,唯一能让本土科幻作品呈现出独特风貌的途径,就是链接中国传统文化。中国科幻需要本土文化进行背书,尤其是来自神话母亲的养分。”
针对目前年轻作家们越来越多地在本土神话中吸取营养,朱大可认为这是一种聪明的策略:“中国神话不仅可以提供创意灵感,还能提供必要的神话原型。中国古代神话拥有一系列叙事原型,以独特的民族方式,表达了人的基本欲望。作为表达当代欲望的类型小说,科幻文学也需要自己的故事原型,而神话是最重要的原型仓库。只有获得神话原型的支撑,科幻小说才能拥有强大和厚重的力量。”
在朱大可看来,科幻写作的灵感来源,并不限于中国本土,而且还应当是世界性的。从西亚、北非、北欧和南美民族的神话里汲取养分,不仅可以扩大原型的来源,也有利于中国科幻的出海。“这个道理,就跟你出门不讲方言,而讲普通话的道理是一样的。”
四川文艺出版社去年出版的朱大可长篇《大桶》,就是科幻、神话、历史和寓言的多元组合,该小说从墨西哥阿兹特克神话中获取灵感和叙事原型,打破了神话的民族边界。他为此解释说,“既然是科幻,就应该属于全人类,而不仅仅属于单一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