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管理不仅仅是对自己情绪的管理与控制,也是对他人情绪的观察与情绪的表达。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案主L很敏感,别人一提起她的绰号或对她进行嘲讽时,她就会马上愤怒的进行反击,很容易与同学产生冲突。
其家人讲到,当在外打工的父母与案主L谈到其成绩下滑,要好好学习之类的话时时,案主L也会表现出极度的不耐烦,还直接挂掉父母的电话,不再主动联系父母。
在家遇到不顺心的事情就会大发脾气,摔东西等也时有发生。
案主L:“我很讨厌他们给我起绰号,在吃饭时故意叫我饭桶,像故意挑衅我一样,我会觉得很烦,就会大声吼他们,甚至想和他们打一架,我未必打不过他们,但我知道那样是不对的,所以忍住了,但我那一整天心情都会很差。”
学习成绩差,缺乏自信心,L的座位在教室的角落里,平时话不多,老师对其关注也较少,学习成绩偏低。
除此之外,贫困山区教育资源的匮乏与家庭经济条件的限制,L的家庭无力负担补习班和课外兴趣班的费用,家中也无人对其进行辅导,种种因素导致了L缺乏自信心。
案主L:以前我的座位是在倒数第三排的,但后面的同学说我太高了,影响到他们看黑板,所以老师在五年级下期的时候就把我调到了最后一排,我就一直坐在那里。
离讲台比较远,有时候发呆老师也看不到,挺好的。我们班有五个女生是寄宿生,她们每天晚上都会去上书法训练课,只有我没去,因为家里没给学校交培训费。
我每天晚上都是一个人在教室做作业,有时候发呆,然后回宿舍睡觉。对自我缺乏积极的认知,良好的自我认知对于儿童的成长是尤为重要的。
它能够调节情绪、提升自信心、平衡自尊,是儿童心理健康发育的关键,会对其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产生重要影响。
在前期的资料收集与观察中笔者发现,由于长期受到同学的嘲笑与孤立。
案主逐渐在心里默认了同学们给自己贴的“笨”、“暴力”等标签。面对困难总是报以消极的态度,常出现自我怀疑与自我否定。
案主L:“我本来就不聪明,学习成绩上不去也是情有可原的”、“我也想融入他们啊,但是他们好像都不待见我”。
人际交往圈小,人际协助支持少,人际交往能力是抗逆力中自我效能因素的重要指标,人际交往能力的提高,对自我效能感的增强有着重大的意义。
在研究过程中,笔者发现案主L性格内向,与其他同学相比,案主L与人交流的主动性、沟通能力、理解能力、幽默感都有所欠缺,朋友圈子很小。
在与案主接触过程中会发现,很多时候案主是有社交需求的,但由于缺乏良性的社交体验以及交往的技巧与方法,案主的社交状况并不理想。
案主L:我饭量比较大,在家一顿能吃三碗饭,刚住校那会,我每顿饭都要去加饭,班上就有男同学起哄说我是‘饭桶’,吃得多成绩又差。
有的时候他们真的很过分,一群人起哄,我去打他们,他们又都躲开了。
还说我有暴力倾向,女生虽然没有一起起哄,但她们每次都离我很远,没有人站在我这边,她们应该也不喜欢我吧。
平时我也不太想说话,也不想主动和她们玩,除非有人主动叫我,但这样的情况不多。
心理动态诊断主要是依据精神分析理论研究当事人的自我、本我与超我之间的互动,是从横向视角审视当事人的问题。
对于案主L而言,易怒易烦躁的问题,主要是由于其在学校经常受到同学的嘲讽,而家人与老师也没有给予她良好的慰藉,身边也缺乏倾诉不良情绪的对象。
案主L选择了压抑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不良情绪没有得到合理的宣泄而,使得案主L的本我就受到压抑,因此案主L会通过发脾气。
甚至损坏东西来进行宣泄,否则案主L可能会出现攻击自我的行为。案主L的学习成绩差、人际关系也不好、与家人关系不够亲密等,使她的超我没有得到实现。
这和现实中的自我没有达到一致,因此出现了易怒易暴躁的表现,情绪没有得到良好的发展与管理,对其抗逆力产生了负面影响。
缘由诊断,人的矛盾与冲突是在过去到现在的经历中产生形成的,可以通过挖掘案主早年的经历,将案主与具体的情景相互结合起来进行分析推理,找出缘由。
追溯案主L早年的经历,在家庭方面:和普通家庭一样,案主L的父母也对案主L充满希望,希望她成绩优异、出类拔萃,但不一样的是,案主L的家庭经济拮据。
面对高昂的补习费只能望而却步,家庭成员受教育程度有限,对案主L的学业也只能进行言语上的监督。
案主L的父母迫于生活的压力,常年在外奔波,缺乏与子女进行深入沟通的机会,亲子关系难以得到正常的维持,争吵与冷战时有发生,这对案主L的情绪管理带来极大的负面影响。
案主L家远离其他村子,单家独户,自小与外界的接触并不多,再加上父母角色的缺失,这是造成案主性格内向的重要原因。
奶奶的过分关爱,让案主L在生活方面过度依赖家人,家人也缺乏对其目标感与主动性的培养,使得案主没有强烈的成就动机,对生活与未来的目标感并不强烈。
在学校方面,对于案主L来说,学校给予她的支持十分有限。从老师的角度出发,由于教务工作的繁忙与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案主L在老师眼中虽然学习成绩不好。
与同学关系不密切,但不惹是生非,因此受到老师的关注并不多。这让案主L误以为老师不喜欢自己,对其学习动力产生负面影响。
来自同辈群体的支持是儿童获得自尊与归属感的重要动力,但案主L与同学的相处并不融洽,自信心受挫,对其抗逆力生成带来了负面影响。
在社会参与方面,案主L因性格内向与缺乏信心,社会交往并不密切,更是由于家处偏远农村,接触复杂社会关系的机会有限,缺乏社会交往技能锻炼的机会。
分类诊断即为了保证对案主情况全面地把握,从案主的生理、心理、社会三方面进行分析和评估。
在生理方面,案主L比同龄同学高,饭量较大,身体健康状况较好。但有同学借此给L取外号,嘲讽她。心理方面,第一,自卑心理,自信心不足。
由于同学们长期的嘲笑、老师较少的关注、学习成绩较差,让L以为大家都不喜欢自己,没有自信,很少主动与人交流。
第二,认知受到有绝对化、概括化的非理性信念的影响。L认为老师对自己的关注较少,那肯定是因为不喜欢自己,老师不喜欢自己,那就也没必要好好学习。
男同学嘲讽自己,女同学不主动和自己说话,同学们不喜欢自己,那就绝对不主动与他们交流。第三,易怒易暴躁,情绪管理能力不足。
同学长期的嘲讽、奶奶的唠叨、父母只关心学习等会让案主感到压抑,负面情绪没有得到良好的释放与处理,会让案主L感到烦躁,忍不住发脾气,长期的压抑。
导致案主L的情绪得不到良好培养而容易失控。就目前的情况来看,案主L与家人、同学与老师的交流与沟通状况并不理想。能够获得的资源也不多,与社区之间几乎没有联系。
构建正确的自我认知、提高目标感的需求,案主L由于自身非理性信念的影响,将同辈群体对自己的评价误以为是真实的自己,导致对自己缺乏正确的认知,表现出不自信。
生活上过度地依赖家人,让其对生活学习缺乏规划,对未来也缺乏信心与动力。但案主L内心是羡慕那些充满自信的同学的,内心想要改变,却无从下手。
提高情绪管理能力的需求,面对自己不喜欢的人和事,案主L经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有时甚至语出伤人。
其实案主L是一个刀子嘴豆腐心的人,常在事后后悔不已,却又碍于面子而不愿主动求和。案主表示自己也很想要改掉这个习惯,但效果不好,不知道怎么办。
良好人际关系的建立与维护的需求,据与案主的接触来看,案主L的人际关系状况并不好。
与其交流的过程中笔者发现案主是想要交一些好朋友的,但由于以往同学们的排斥让其心生畏惧,不敢主动迈出第一步,并表现出不屑交朋友的样子。
让有意和她交往的同学也退缩了。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是个案社会工作中最常使用的模式之一,其中的方法与技巧丰富细腻。
直接治疗与间接治疗相结合的方式来帮助案主解决问题,产生的效果显著。但这一理论是在西方社会工作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渐成熟起来的。
其中的很多方法与西方人的文化与情感是相契合的,但在国内并不是完全适用的。如何将这一模式进行本土化运用是值得反思的。
首先,相比于国内,西方社会强调个体的独立性,在解决问题时个体的自主性较强,受家庭的影响较小,但在国内,个体与家庭的联系是十分紧密的。
个人的问题往往与家庭有着密切的联系。特别是本文研究的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问题,家庭的重要性更是不可忽视,因此在对案主进行间接治疗时,从家庭层面的介入显得十分必要。
其次,心理社会治疗模式十分重视社工与案主之间建立起良好的关系,这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发展专业关系,社会工作在国内的知晓度并不高,且因年龄较小。
农村留守儿童无法全面的理解社会工作专业关系的内涵。因此,在应用心理社会工作模式前,首先要充分了解该模式的特点,明确该模式的缺陷。
同时有针对性的进行充分准备,积极的克服应用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做好本土化工作。
首先,通过学校来开展社会工作服务,社工通常会以学生的个人发展为重点。
例如,积极向上的生活与学习心态、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等,但校方则更加注重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希望学生能有良好的人际关系与行为规范。
双方的目标看似不一致,但有许多共同关注的领域,正是基于此,社工可以在学校的授权与支持之下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帮助。
社工在实务过程中应该明确学校目标与社会工作目标之间的联系,在制定计划时纳入恰当的学校目标。其次,社会工作技巧的使用要灵活且自然。
心理社会治疗模式有着丰富且细腻的社会工作技巧,这些技巧在为社工提供众多选择的同时也为社工带来了困扰。
面对众多工作技巧,采用哪些是对案主最有利的、如何在实务过程中恰当的使用等都是对社工的考验。社工刚开始开展个案工作时,每次访谈前都会提醒自己这次应该应用的技巧。
访谈结束后,会反思会谈时是否用到这些技巧。但经过几次会谈之后,笔者发现,即使没有明显的使用技巧,会谈也能达到很好的效果。
其实这是因为很多技巧已内化成自身的习惯,社工会发自内心的采取行动。
相比于城市,农村留守儿童生活简单,社会生活比较匮乏,农村社区基础设施、教育水平、政策支持与财政支持等方面较差,难以为农村留守儿童提供良好的抗逆力培育与发展环境。
政府应该加大对农村留守儿童的关注与支持,加大资金投入、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与增进教育资金投入,为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发展创造支撑条件。
同时应该大力推进农村社会工作的发展,为农村留守儿童抗逆力的培育与发展引进专业力量。重建农村留守儿童家庭系统,促进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
第一,农村留守儿童的家庭系统虽因为父母的外出而被破坏,但父母对子女的教养责任并不会因此削弱或消失。
可充分利用现代发达的科技水平,增加农村留守儿童与父母交流的机会与频率,在此过程中应强调,父母应增加与子女沟通的频率,关注子女的生活、学习与心理状况。
争取更多与子女相处的机会与时间,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第二,给农村留守儿童的生活照顾者提供一些儿童抗逆力培育的建议也是十分必要的。
为农村留守儿童提出自我管理、关爱他人、主动承担责任的要求。鼓励农村留守儿童在日常生活中学会照顾他人、关爱他人、与他人构建好良好的人际关系等。提升家庭系统对农村留守儿童的支持,为其的健康成长营造积极的家庭环境,促进家庭功能的正常发挥,有利于其抗逆力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