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神话与科幻有着怎样的关系?虽然并没有形成完整的科幻文学传统,但早在神话时代就出现过科幻类小说的原型,因此也有人说科幻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神话传说。10月20日上午,一场名为“中国神话与世界科幻之间”的论坛在2023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科幻馆木星厅举办。作家阿来、朱大可、蒋蓝,资深科幻教育家吴岩、科幻作家郝景芳等人在沙龙上进行分享交流。
“中国神话与世界科幻之间”沙龙现场
“神话资源不应该只被看成是素材库,而应该是想象力的一个来源”
阿来分享了他第一次读科幻小说的感受:“当我接触到科幻小说的时候,我突然有一个非常惊艳的感觉,就是这样最具现代性的东西和形式,怎么跟古代神话有那么多相通的地方。”在阿来看来,中国神话资源应该成为科幻作品的重要精神来源。“今天我们的科幻小说要开发中国的神话资源,它不应该只被看成是一个题材库、素材库,而应该是一个恢弘的想象力和激情的来源。我想我们的科幻小说一定会越来越有生命力,也可以期待更澎湃、更汪洋、更有力量的作品出现。”
阿来在“中国神话与世界科幻之间”现场
文化学者、神话研究者、“少年饕餮”系列作者朱大可与现场观众分享了何谓神话与科幻的精神重逢。他首先对成都世界科幻大会主题“在成都遇见未来”展开了讨论。他认为成都不仅要遇见未来,还要牵手过去。而过去曾经是神话统治的时代。他进一步梳理了神话和科幻的精神关系,“神话不仅有过辉煌的过去,它也有自己的‘黄昏恋’,他爱上了年轻的科技思想,还生下一个迷人的孩子,就叫做‘科幻’。”
蒋蓝旁征博引,从古蜀文化到汉字演变,向我们展现了成都这片“想象之地”的特有魅力。而站在这片充满希望的想象之地上,我们如何去打量过去,再来打量未来,恰好是成都作为科幻大会的一个富有深意的另外一个表述。蒋蓝说:“在这片想象之地上有发现之眼,才使我们发现神话、重新打量神话,以及赋予神话新的理性主义和科技色彩的科幻。”
中国科幻不断从世界科幻经典中汲取营养,学习优秀的创作手法和表现形式,中国科幻的创作者与从业者继承前人意志,结合中国的文化特色和背景进行题材和内容的创新和创造,逐渐形成中国科幻作品独有的文化特色,蒲公英童书馆总编辑颜小鹂表示“我们愿意为中国孩子的想象力和探索一直努力”。蒲公英童书馆携手朱大可共同打造神话与科幻交织的代表性作品“少年饕餮”IP宇宙。与会嘉宾和成都郫筒第二小学的两名小学生代表共同见证了“少年饕餮”IP宇宙的启动仪式。
“中国神话与世界科幻之间”沙龙现场
“中国神话与世界科幻之间”嘉宾现场与小读者合影
“把古代神话从博物馆和故纸堆里释放出来”
在本次分享会上,现场嘉宾还共同见证“少年饕餮”IP宇宙计划的启动。“朱大可新神话 少年饕餮”是由学者朱大可领衔创作的系列小说,由贵州人民出版社蒲公英童书馆策划出版。
朱大可在“中国神话与世界科幻之间”沙龙现场
自2020年8月上市以来,该系列作品以充满想象力和创意,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辅以天马行空的表达方式广受好评,收获众多专家、学者、读者好评推荐。“朱大可新神话 少年饕餮续集”继续书写食神少年的神话,已于今年10月14日正式发布。为了将这个优秀IP整体升维并更好地呈现给广大受众,蒲公英童书馆将对这一系列作品进行全方位的 IP 衍生开发,形式包括舞台演出、动画制作、游戏开发、沉浸式文旅演出、周边衍生产品开发等,及在此基础上打造美食与美食文化研创平台。通过全方位的开发,提升“少年饕餮”这一IP的影响力和知名度。
作为资深批评家,朱大可近年也转型小说创作,出版的主要小说读本有:《长生弈》《古事记》《六异录》和《塔玛拉之月》等,其小说实现了神话想象和历史逻辑的紧密结盟,是“新神话小说”的代表性作家。这次来到成都,除了在科幻馆内做分享,朱大可还前往成都文轩BOOKS高新店,将自己的小说《大桶》介绍给成都的读者。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教授邱晓林、著名小说家宁航一、四川大学文学与新闻学院助理研究员周迪灏参与了现场对谈。
《大桶》(四川文艺出版社供图)
在《大桶》中,神话与科幻在朱大可笔下发生接触和碰撞。隐藏和蛰伏在朱大可内部的叙事天才近年惊人迸发,他通过其叙事作品的人文深度、纵横捭阖的故事、宏大结构的营造、奇诡的想象以及恣肆有力的语言,第一次在中国文学中建筑了类似《权力的游戏》般的神话叙事版图,评论家的思辨能力和理论构建更令本作平添思想底色,成为很独特的文本。
“我的工作目前分为两个部分。”朱大可这样说,“一种是理论性阐释,另一种是虚构性文本,也就是小说形态,这方面的代表读物,是人民文学出版社推出的中篇小说《古事记》三部曲,还有四川文艺出版社推出的长篇小说《大桶》。只有两条通道同时推进,中国神话的遗产,才能摆脱僵硬陈旧的面目,完成其“现代化”的过程,就是把古代神话从博物馆和故纸堆里释放出来,让它进入现代人的生活,与现代人的日常想象融为一体,甚至成为我们日常经验的一部分。”
(除特别署名外,图片均由成都世界科幻大会组委会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