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
图片
来源:阿苏心理工作室(ID:asuxinli)
作者:湘霞

随着社会和学校对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与重视,很多家长,包括孩子慢慢地都知道了心理学和心理咨询的存在。

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心理健康失衡可以找心理咨询师的,但因为未成年人有其发展阶段的特殊性,会有一些有别于成年人的地方。

因此,今天给大家讲讲,在与青少年(未成年人)工作时,来访者以及监护人/父母所关注的一些问题。希望,今天的分享能够给大家新思路,也欢迎大家转发、分享给更多人。

01
关于“病耻感”

心理有病,确切地来说,是“在某个阶段遇到了一些困境”

对于很多人来说,做咨询首先要面对的就是“病耻感”。

人食五谷杂粮,有个感冒发烧是正常的,生老病死也是每个人都要经历的。但到了精神和心理上出现一些状况却会认为是异常的、羞耻的,其实只要是人就多少会有心理冲突,或者说遇到心理冲突、困惑、困境都是正常的,从古到今无不例外。

只不过随着时代社会的发展,学科的细化,心理学发展成为了一个专门的学科,心理问题也慢慢地被人们认识和重视。

青少年时代是一个身心飞速变化发展的时期,咨询是很好的心理成长途径,而心理冲突和困惑正是心理成长良好的契机。

网络数据显示,2017年在美国,人均心理咨询师比例是1000:1,很多家庭有自己的私人心理医生,30%的人定期看心理医生,80%的人不定期去心理诊所,中国的人均心理咨询师是1000000:1

当然,这与我们国家和社会的经济,文化以及大众对心理学的了解等影响是分不开的。不过,随着社会的发展以及人们的接受程度的提升,心理咨询将越来越普及,甚至在将来可能“我有自己的咨询师”会成为一件值得炫耀和骄傲的事情。

它是你努力面对自已、不断提升、成长自己的标志之一。譬如业内的很多咨询师们就常常会在自己的履历上注明自己的个人体验时长作为自己的专业及个人成长资历的证明。

02
谁来做咨询

有时候监护人/父母认为孩子有问题,但孩子认为自己没问题,有时候是孩子认为自己有/遇到了问题(困境),但父母认为孩子没问题。

一般情况下,前者可以由监护人/父母先做咨询,后者则需要尊重孩子自己的判断,也就是说,谁感觉遇到问题/困扰(不论是认为问题出在别人身上还是自己身上),谁做咨询。

很多时候,监护人/父母会倾向于把自身因素排除在外。

不论是监护人/父母做咨询还是孩子做咨询,监护人/父母都需要面对自己的心理冲突。

因为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价值观正处于发展阶段,防御固化程度弱,接受新事物能力、尝试新的模式能力都比较强,所以在现实层面未成年人的咨询相对来说是比较好进行。难点往往在于监护人/父母,希望随着心理学的普及、心理健康意识的增强,这个现象能得到改观。

03
需要来访者本人自愿

任何咨询都需要本人自愿,未成年人做咨询,同样需要本人自愿。

有的监护人/父母会自作主张,没有和孩子协商,征求孩子的意见就预约咨询,这样并不妥当。

首先,咨询是一个咨访双方合作的过程。

如果孩子的阻抗很大,是无法进行一个好的合作的,也很难产生效果,达成咨询目标。

其次,要征求孩子的意见。

没有征求孩子的意见、没有经过协商,就对关于孩子的事情擅自决定,这本身也是一种不尊重孩子的行为,这样的行为又更容易加剧孩子的阻抗/排斥。

咨询这件事,从预约咨询之前就已经开始了。

如果在咨询前,监护人/父母能够平等,尊重地征询孩子的意见,听听孩子的想法,不论孩子同意与否,不仅是为咨询,也是在(亲子)关系中迈出了建设性的一步。

能这样做(平等,尊重孩子)的监护人/父母孩子大概率不会出现大的心理问题,往往出问题的孩子家庭又恰恰会在这些方面存在问题,从这个层面来说,监护人/父母从预约咨询开始就在学习如何和孩子相处了。

04
急于求成只会受挫

有些监护人/父母可能在孩子比较小的时候发现孩子有异常,譬如孤僻、无法专注、各种躯体症状等问题时就会寻求帮助。

就我们国家目前的现状来说,更多的情况是一个孩子寻求咨询的时候,往往心理冲突已经严重影响到了学习、生活,到了要服药、停学、休学、自残甚至自杀的程度。

当出现以上情况的时候,监护人/父母才会迫不得以求助于咨询,并且相当部分的监护人/父母此时最急切的目标还是学业,如何快速复学,提升成绩,升学。

说实话,有时候看到这样的父母真是心有切切焉。

我大概能体会到,孩子长期生活在这样一个家庭中,唯成绩、唯分数论带来的压力与无力,一切都与成绩绑定,谈不上心理健康、人格健全,遑论理想、追求、抱负与人生规划。

分数、成绩、学业只是人生很小的一部分,它们也往往是孩子心理状态的体现(但成绩好并不代表心理健康)。

心理状态,会直接影响到学业。学习状态是果,心理状态是根。已经烂果,拼命地抛光打蜡是无济于事的。

只有从根上着力,也只能从根上着力;但是从根上着力,体现到果上是需要一个过程的。

想想孩子成为今天这样经历了多长时间,大概就能对“重新再长一遍”需要的时间能有些许心理准备了。

打个不那么贴切的比喻吧。

以前更像是在一张白纸上写字作画,而现在要重新落笔还得把从前的笔画都擦掉再重新写,还多了一道工序。

这其实是很不容易的!

父母配合还好,如果父母配合不好,这边擦,那边继续写,来回拉锯,花的时间精力就更多了。

如果急于求成,不仅不现实,往往会让自己和孩子都更受挫。

因为往往是孩子到了非常危急的关头了,才想起来做咨询,父母也非常着急和焦虑,会觉得到了这个时候你还跟我说要慢慢来,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真是急病遇到了慢郎中,恨不得立竿见影。

其实这还真不是“急病”,如同日积月累被发现的慢性病,从量变到质变,“病来如山倒,病去如抽丝”,这是事物的发展规律,是无法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

有些市面上的机构或者个人宣传在短时间内能扭转孩子的状态,能让孩子发生一个什么样的巨大的变化,轻信这些希望速成,轻则浪费时间金钱耽误时机,重则给孩子、家庭带来二次伤害。

如果真正了解了心理问题形成的过程,才会对心理咨询有一个比较现实的心理准备。

05
心理咨询中保密原则与
未成年人咨询的特殊性

这是一个未成年人和监护人都比较关心的问题,关注的程度根据年龄的不同重视的内容和程度有所不同。

未成年人可能会担心自己跟咨询师讲述的内容会不会被泄露给监护人,而监护人/则担心自己被隔离于咨询之外,对孩子的情况一无所知,这也是与成年人的个体咨询差异之一。

咨询遵守保密原则(包涵保密例外)是心理咨询的工作基础。

未成年人有其特殊之处:

  • 他们从法律上来说不是独立民事责任人
  • 从心理生理上来说都还处于发展阶段
  • 大部分时间和家人生活在一起
  • 通常情况下他们无法自己付费

相较成年人的个体咨询的咨访二元关系(背后有隐性的多元动力关系),未成年人的咨询从一开始就面临着事实上更复杂的“三角关系

咨询师、来访者和监护人,如果不遵守保密协定,来访者没有安全感,不会吐露自己的肺腑之言,咨询工作就无法开展,但完全把家长隔绝在外又不利于工作同盟的形成。

在接待未成年人的咨询个案时,一般会在首次咨询之前,告知保密原则,就各方关心和有疑虑的问题作出解释与澄清。

在咨询过程中,与未成年人工作中的具体咨询内容原则上会予以保密,但会根据情况定期或不期就监护人在需要支持的方向上做一些沟通。如果监护人/父母能参与配合,对咨询工作会是一个有力的支持,当然,这是一个比较理想的状况。

现实当中的未成年人的咨询,监护人/父母参与的程度受知识水平、经济条件、个人成长程度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我经历过的工作现状中,监护人能坚持付费让孩子咨询已经是非常好的了,这也是一种重要的参与和支持的方式。

咨询师并不是那个选择站队的人。咨询师、监护人/父母、孩子共同构建了一个工作同盟,一起共同来面对孩子遇到的困境,为孩子的成长提供支持,是合作同盟关系而非对抗关系。

咨询师工作的原则之一是:以来访者的利益福祉为首。

在和未成年人工作时,咨询师需要以此为前提综合考量,如何工作才是最有利于来访者成长的,这也决定了咨询师在工作中必须将家庭作为一个整体考虑在内。

06
孩子愿意做咨询
监护人/父母就可以袖手旁观了吗

孩子愿意做咨询,又联系好了咨询师,有的监护人/父母觉得这下好了,有人兜底了,就像一辆车坏了,送去修理厂修修就行,全看师傅手艺。这种想法大错特错,因为人不是车,就算是车,如果因为使用不当导致出现故障,修好了后不改进使用方法,还是会受影响。

孩子出现状况,其实体现的是一个家庭的系统问题。

当监护人/父母意识到这部分原因后可能会压力陡增,大概能理解孩子症状是长期潜伏的结果,能理解心理咨询过程的长期性的艰难性了。

07
监护人/父母如何配合孩子咨询

监护人/父母们在描述自己孩子的问题时,常常正好体现了自己的状态而浑然不觉。

没有思考过孩子遇到的困境与自己、与家庭的关系,没有想过自己需要对此承担的责任,也没有意识到自己对孩子评价背后附诸要求的合理性、必要性。

很少去思考为什么要去这样要求孩子,更不会去探究孩子为什么会这样回应反馈,很多时候只是站在“我认为”这样做是好的、是对的,大家都是这样做的。

或者出于面子、自己的缺失、自己的焦虑所导致的灾难化想象等等来要求孩子,因自身认知的片面、局限、内在的弱小无法去支持孩子,从而要求孩子成为自己假想中强大完美的角色来防御自身的恐惧。

譬如:

  • 有的监护人/父母认为只有听话的孩子才好孩子,见人就要打招呼,有礼貌才是好孩子,无私分享才是好孩子,懂得照顾别人的情绪才是好孩子……

  • 不允许有丝毫的偏差与例外,不允许孩子犯错、失误,不允许孩子持有不同意见,孩子大了也没有自己的空间,像警察防小偷一样翻孩子的手机,日记、网络账号……

  • 又或者在生活中没有规则,对于孩子的一些要求无度满足以弥补自己内心的歉疚……

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并没有花时间和精力去陪伴孩子,只提要求,却并不了解孩子,孩子更多地像一个满足监护人/父母需求的工具人,并非是一个有着独立生命体的“人”。

如果监护人/父母本身没有意识到自己的状态,没有意识到自己的标准出了问题,拿着一根计量有偏差变形的工具又如何能度量孩子呢?如果以前的方式是正确的,还继续沿用之前的方式与孩子相处,又会有什么不同呢?

不论监护人/父母是否参与咨询,都需要去思考自身与困境之间的关系。

家庭,是孩子生长的土壤。

未成年人做咨询时,条件允许的话监护人/父母最好能协同参与咨询,不仅有利于亲子关系,并且能够为孩子提供更为有利的支持和成长环境。

未成年人的咨询,首选是父母做咨询或者父母协同孩子做咨询(排除当事人的意愿之外,视情况根据孩子的年龄大小来调整父母参与程度),其次才是让孩子独立做个体咨询;如果父母因为各种原因无法协同咨询,可以继续看下文,对于咨询所带来的变化甚至是冲突在心理上有所准备。

08
心理咨询会给关系和家庭
带来一定的影响和变化

除了未成年人和监护人/父母关注的问题之外,对咨询过程中发生的一些状况需要有一定的心理准备。

如果监护人/父母参与协同咨询,自身能得到一定成长,感受到的冲击可能相对小一些。

如果监护人/父母没有协同做咨询,孩子因为咨询而带来的成长与变化对监护人/父母、家庭、关系的冲突相对而言会让监护人/父母感到更强烈。

一个家庭,是一个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就像一部相互咬合得很密切的齿轮,其中一个齿轮的轴距发生了变化会带来对整个系统的冲击。

孩子在成长,监护人/父母跟不上孩子的脚步,还用以前的模式方式和孩子相处,自然会继续引发矛盾冲突。

譬如孩子要求父母尊重自己,要求平等在一些家庭中可能会让监护人/父母觉得自己的权威被冒犯;对自己负责的风险,尝试当中可能发生的失误,试错,坚持维护边界让监护人/父母觉得疏离和失控等等……

监护人/父母需要对这些有所准备,在冲突与矛盾中慢慢体会爱、尊重、自由与规则的平衡。

09
孩子不愿意做咨询怎么办

孩子不愿意做咨询的原因很多,有可能出于对心理咨询的偏见,对自己状态的羞耻,对监护人/父母老师的对抗,对假想中权威(咨询师)的排斥等等。监护人/父母可以适当地给孩子看一些关于心理咨询方面的介绍和文章,循序渐进地让孩子对此有所了解,往往在这里可能会遇到一个老问题:

监护人/父母可能并不善于沟通,不知道如何与孩子沟通。

我们每走一步都会发现,监护人/父母常常到了这个时候才感觉寸步难行。过去用的手段方式都不管用了,没用办法再用监护人/父母的权威来解决问题,要从高高在上的位置上下来,学习如何做父母。

这时候,不要着急,不要强行安排和说服孩子,孩子此时不愿意走的路,监护人/父母可以先行,监护人/父母来做咨询,并且监护人/父母自己成长,往往会效果更好——因为你可以成为孩子随身的“咨询师”。

孩子的感受是非常敏锐的,当监护人/父母投之以桃时,会发现孩子报之以李,这种爱的回馈真是非常令人感动的。

监护人/父母的这种行为本身也会触动到孩子,让孩子感受到监护人/父母从心里对自己的重视与爱,让孩子看到如何面对困难与挫折,如何重建自我,这是一种巨大的精神力量。

10
监护人/父母需要面对自己的问题

让监护人/父母来面对自己的问题是一件不容易的事。

1、监护人/父母要正视自恋的挫败

人是很难接受自己有问题的,最难面对的也是自己的问题,特别是在监护人/父母这个位置上,特别是对于在很长时间里都认为“我才是对的,是孩子有问题”。

我们习惯了自己占据高高在上、居高临下,凡事都是正确的位置上去指点孩子,突然惊天大逆转说要反思自己的问题,自己才是有问题的那个,甚至是问题的主导者,这是很难接受的。

这个神坛上去容易,下来难。

但是一旦监护人/父母愿意面对自己的问题,能够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对咨询会产生巨大的推动力,孩子的问题改善起来相对的效果也会更快更明显,注意:这是相对于父母不参与的情况下,要特别警惕咨询求快,为了求快而作出一些表面性、技巧性的改变是不可持续,并且是于事无补的。

2、监护人/父母要自我成长

监护人/父母做咨询还难在成年人多年形成的防御模式的系统化和固着,对自我成长的畏惧。

自我成长面临着重建整个价值观、价值体系、世界观。

这个庞大的系统牵一发而动全身,一般非临近崩盘不会去改动,不是到了痛苦不堪走入了死胡同不会寻求个人成长来破局,个体宁愿以最大的代价维持原系统运转,潜意识对这么大的系统工程的畏惧与阻抗是呈正比的。

我们总希望改变的是别人而不是自己,其实自己潜意识中知道太难了,这么难的事还是让别人去做吧。

从这个层面来说,监护人/父母会在潜意识中回避自己的问题,而把孩子推上前来。

再次,因为表现出症状的是孩子,监护人/父母常常会理所当然地认为应该让孩子做咨询。

3、家庭成员一起参与到咨询工作中来

甲病了怎么让乙看病治疗呢?

孩子的症状,是一个家庭系统问题的体现。孩子本身也在用自己的症状来参与,维持家庭系统的运转,它与整个家庭系统相互作用,构成了一个闭环,不可能独立成行。

不同年龄段的孩子会用不同的方式,譬如小一点的孩子会出现一些躯体症状:

发烧,感冒,各种生病、受伤之类的,大一点的孩子可能就用网瘾、逃学等方式,还有的自残、自杀等等,用这些方式来逃离家庭,表达对父母的不满、抗议、攻击或者让父母停止争吵、争夺父母对兄弟姐妹的宠爱关注等等。

原因很多,每个家庭各有不同,在这里就不一一展开论述了。

在一个家庭中,家庭成员是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构建家庭系统的,不是某一个成员造成了所有的问题,对所有的问题负责。

当然,也没有哪一个成员能置身事外。

当孩子遇到困境努力突围时,父母也需要排查和反省属于自己的问题,并能对此承担责任,形成合力。

父母通过咨询获得成长,不仅能作用于孩子,还能直接作用于自己的生活,工作和关系,可以说是一箭多雕的方式。

11
监护人/父母
无法协同咨询怎么办

因为种种原因,监护人/父母无法协同咨询,只能让未成年人独自做个体咨询。

面对这种情况,需要未成年人进行更多的自我支持,将压力转化为动力,可以成为来访者发展出强大的内在自我力量的推力。

虽然在前期过程中难一点,但这也恰恰是个人成长的契机,也与心理咨询的大方向是匹配契合的。

总之,健全的心理人格不仅是学业的基础,还影响着生活、工作、关系、身体健康的方方面面。从长远来说,它是支撑人生发展的基础,是一生的基石。

在人生的某些阶段,遇到困境是正常的,如果你能找到一名合格的咨询师来陪伴自己走过这一程,会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咨询预约】

图片

【参与“少年发声”的方式】
图片
【推荐好课】
图片

《少年发声》第一部和第二部《不被理解的少年》,点击下图,欢迎订阅⬇️
图片

少年大不同
做不焦虑的家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
点击关注⬇️

来源:阿苏心理咨询;作者:湘霞,独立执业心理咨询师,阿苏心理工作室合作伙伴,咨询风格以精神分析为核心多流派整合为主。

家庭教育
在线课程

点个“在看”

为孩子的人生托底

图片



举报/反馈

少年大不同

1748获赞 924粉丝
做不焦虑的家长 和孩子一起成长
安骧(上海)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