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有了孩子,做了父母后,都会倾尽全力去给孩子创造更好的生活,在物质上满足孩子,可是,如果我们只是一味满足孩子的物质需要,而没有注重孩子的心理需求,也会让孩子的心理出现问题。
养育孩子,不仅要关注孩子的日常生活需求,让孩子吃饱喝足,还要注意满足孩子的心理需求,才能让孩子真的身心健康。
一般来说,只要父母满足以下五个重要的心理需求,孩子的成长就不会出问题。
孩子的情感依赖主要在0-6岁这段时间,它是一个逐步形成的过程。
在发展心理学中,把孩子情感依恋划分为四个阶段: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互惠关系形成阶段。
在无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孩子不认生,对谁都都没区别,谁抱都可以。
在有差别的社会反应阶段,孩子开始知道谁是熟悉的人和谁是陌生人,对熟悉的人孩子会更愿意亲近。
在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孩子开始对特定的人产生依恋,这个人通常是孩子的主要养育者。
在互惠关系形成阶段,孩子开始理解互惠关系,开始学会给予和回报。
两三岁左右,孩子会特别黏人,上一秒还玩的好好的,下一秒妈妈悄悄一走,孩子马上就会哭着找妈妈;妈妈走到哪,孩子都要跟着,哪怕上个厕所,孩子也会拉着妈妈不放手;谁抱都哭,只要妈妈抱。
这些都是情感依赖的表现。孩子出现上面问题,说明孩子进入了特殊的情感联络阶段。
情感依赖只存在于孩子的主要照料人,也就是说,孩子出生后谁照顾孩子的时间多,孩子和谁睡,谁就会成为孩子情感依赖的主要对象,一般来说,都是妈妈照顾的多,所以,孩子也更依赖妈妈。
所以,在孩子6岁前,父母要尽可能的自己照顾孩子,尤其是妈妈,这样才能和孩子建立依恋关系,孩子的情感依赖需求才能得到满足,从而产生安 全 感,这对孩子的一生是非常重要的。
归属感也是人类基本的需求。
人是社会的人,人需要在社会中得到认可和接纳,从而获得安 全 感。
孩子也一样,作为家庭中的一员,孩子也希望能够在家庭中拥有自己的地位。
但孩子的这种归属感需求常常被父母忽略。
来看看,你家有没有这样的事?
你在做饭,孩子跑过来拉着你的衣角说:“妈妈,我也要做饭。”你是不是回答:“你还小,你不会做,不用了,去玩吧。”
你在打扫家里卫生,孩子说:“妈妈,我帮你吧。”你是不是说:“行了,越帮越乱,只要你不捣乱就好。”
有没有想过,孩子此刻的我心情?
孩子会很失落,觉得妈妈嫌弃自己,觉得自己没用,而且被拒绝的次数多了,孩子以后就不会再主动要求了。
孩子希望参与家庭事务,被妈妈拒绝了,这时孩子的归属感就没有得到满足。当孩子的归属感得不到满足时,孩子不仅不会与妈妈合作,还有可能变得特别没有责任感。
因此,在日常生活中,父母要有意识的给孩子提供机会,让孩子证明他对家庭是有所贡献的。比如,让孩子帮忙倒个垃圾,收拾一下碗筷,帮爷爷奶奶捶捶背,给下班回来的爸爸递个拖鞋等,然后真诚的对孩子说声“谢谢亲爱的宝宝”。
这样,孩子就会觉得:我是有用的,爸爸妈妈需要我,我能帮到他们,从而激发孩子更主动的为家庭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这些就是孩子归属感得到满足的表现。
如果我们不被自己亲近的家人所信任,那该是多么难过的一件事,大人是这样,孩子也一样。
有个孩子的妈妈接到老师电话,老师说孩子在班上打了别的孩子,这位妈妈赶到学校当着老师的面,就打了孩子两巴掌,还斥责孩子到学校不好好学习,光闯祸。
孩子委屈的大哭,结果事实却是,其他孩子合起伙来欺负这个孩子,还嘲笑他的爸爸是个摆摊的,这个孩子只是在其他孩子打他时用手挡了一下,不小心碰到了另一个孩子。
这位妈妈没有弄清楚事情的原委,对孩子也没有足够的信任,一到学校就打了孩子,可想而知,本来就被欺负的孩子,还被妈妈打,心里还有多委屈。
信任孩子,能让孩子感受到被爱,尤其是父母的无条件信任,那是孩子人生的底气。
记得有一次过年打扫家里卫生,我把孩子平时做的手工作业和一些孩子不太玩的玩具整理到门口,准备扔掉,孩子放学回家后看到了,就蹲在地上翻起了我准备扔的“垃圾”,然后又准备把它们收回去,我说:“扔了吧,你都长大了,那些玩具不适合你玩了,家里没那么多地方放垃圾。”
结果孩子哭了,他说我不尊重他,虽然那些玩具和手工作业没用了,可是那是他的回忆,他不想扔,而且孩子说那是他的东西,我扔之前要经过他的同意。
我突然意识到自己错了,孩子说的没错。在我们看来没有用的东西,可能对孩子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我们不能以自己的标准去衡量,学会尊重孩子,遇到问题征求孩子的意见,和孩子商量,这会让亲子关系变得更融洽。
以前还没有学心理学时,我总是不理解我家孩子为什么是个人来疯,家里只要有客人来,我家孩子就上蹿下跳。
学了心理学后我才明白,那些平时乖巧,家里一来人孩子就人来疯的孩子,他们行为背后其实有被关注的需求。
因为我平时忙,基本上很少有时间陪孩子,好不容易休息在家了,家里又要来客人,我就得收拾家里卫生,准备招待客人的饭菜,没时间陪着孩子玩,等客人来了,我就对孩子说自己去书房玩、我要陪着客人,招待客人。
可是孩子总是在我和客人聊天时出来捣乱、搞怪,于是我就很气愤,训斥孩子。
后来和孩子聊过之后才知道,孩子只是想让我多关注他,多看看他,孩子说客人吃的果盘、零食是他端过去的,他还给来家里做客的小朋友分享了玩具,这些我都没有看到,孩子希望得到大家的关注和夸赞。
所以生活中,我们父母再忙也不要忘记关注孩子,及时对孩子的行为和需求作出回应,让孩子知道我们随时都有关注他。
养育孩子,不是简单的给孩子吃饱、喝足、穿暖,心理健康远比物质重要,以上五个需求,父母们可以自查一下,看看在育儿路上有没有给到孩子?
往期内容回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