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湖北省荆门市纪山地区,有一座被称为“楚国百科全书”的超级大墓——包山大冢。

这座古墓是春秋战国时期强大诸侯国楚国显贵之墓,其规模之大、形制之奇、防盗之巧、陪葬之丰都令人惊叹。

它不仅为我们展示了楚国的法律、礼仪、祭祀、文化和生活方式,还为我们揭示了一个历史上鲜为人知的重要人物——邵佗。

那么,这座楚国超级大墓是如何被发现和发掘的呢?它又有哪些特点和价值呢?

包山大冢是1986年在修建荆沙铁路时被意外发现的。当时,在进行前期勘探时,工人们在一个名叫包山的小土丘上发现了一个盗洞。

考古专家迅速赶到现场,确认了这里一定有一个巨大的古墓穴。为了抢救这座古墓,考古专家采取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做法,动员了上万民众一起进行挖掘。

这个庞大的挖掘队伍历经半年多时间,才完成了对古墓穴的初步清理工作。

经过测量,包山大冢是一座倒梯形甲字形土坑墓,从顶面看呈现出甲字形,周长近200米,高近6米。

它采用了14节台阶式结构,从顶层到底层逐渐缩小。每节台阶高约0.5米,宽约1.5米。

台阶数通常代表着墓主人的身份高贵,墓坑越深台阶就越多。在包山大冢发掘之前,已知的最多台阶数是15级,对应的是楚国封君的地位。

而包山大冢的14级台阶,说明它的主人也是楚国的高级官员。

包山大冢的墓坑开口长34米,宽32米,面积接近1300平方米。在墓坑的西北角,有一条长19米,宽10.3米的墓道通向墓室。

墓道两侧有两排石柱支撑,上面覆盖着木板和篾席。墓道的末端有一扇石门,上面刻有“邵佗之墓”四个字。

石门后面是一个长16.5米,宽15.5米,高4.5米的甲字形墓室。墓室内部有一层厚厚的青膏泥,用来防水和密封。

在青膏泥下面,是一座长12.8米,宽11.8米,高3.6米的木椁。木椁内部有一座长9.8米,宽8.8米,高2.6米的棺椁。

棺椁内部有一座长4.2米,宽1.9米,高1.2米的棺木。棺木里面是一具已经完全腐烂的尸体。

包山大冢是已经发掘出的规模最大的楚国墓葬之一。它不仅体现了楚国人对死者的尊重和缅怀,也展示了楚国人对生命延续和永恒的追求。

包山大冢虽然规模巨大,但并不是没有被盗过。在发掘过程中,考古队员们发现了多个大小不一的盗洞。

其中最大的一个盗洞直径达到了3米,一直延伸到了墓室附近。然而,在这个盗洞中,并没有发现任何陪葬品或盗墓贼留下的痕迹。

相反,在盗洞中还发现了一具盗墓贼的尸体。这说明了什么呢?这说明了包山大冢采用了非常高超和巧妙的防盗技术。

包山大冢是一座伏火墓。伏火墓是指在墓穴中设置易燃物质,并利用空气流动或其他方式引发火灾或爆炸,以达到防盗或自毁的目的。

在包山大冢中,考古队员们在进行勘探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他们挖到16米深时,在泥土中发现了新鲜的篾席。

这说明了墓穴深处还保持着良好的密封条件。就在他们分析时,突然地底从勘探洞里传来了一阵轰隆隆的声响,瞬时一股气体喷涌而出,并被旁边抽烟队员点燃了火焰。

这股气体很可能就是有机物在密闭环境中发酵产生的沼气。如果不小心触发了这种伏火机关,那么后果不堪设想。

包山大冢是一座神秘雾气墓。神秘雾气墓是指在墓穴中设置一种能够产生浓重雾气的装置,以达到遮蔽视线和窒息盗墓贼的目的。

在包山大冢中,考古队员们在打开石门时就遇到了这样的情况。当他们推开石门时,立刻从墓室内涌出了一股白色的雾气,迅速充满了整个墓道。

这股雾气非常浓郁,几乎看不清前方的情况。考古队员们只好戴上防毒面具,小心翼翼地进入墓室。

经过分析,这股雾气是由一种含有水银的化合物制成的。这种化合物在空气中遇到水分或温度变化时就会分解,释放出水银蒸汽和其他有毒气体。

这种雾气不仅能够阻挡视线,还能够对人体造成严重的伤害。

再次,包山大冢是一座青膏泥墓。青膏泥墓是指在墓穴中使用一种特殊的泥土来覆盖和密封墓室,以达到防水和防腐的目的。在包山大冢中,考古队员们在进入墓室时就发现了这样的情况。

在墓室的四周和顶部,都覆盖着一层厚厚的青色泥土。这种泥土非常坚硬,需要用锤子和凿子才能敲开。经过分析,这种泥土是由一种含有铜、铁、锌等金属元素的矿物制成的。

这种矿物能够形成一种不透水和不透气的屏障,有效地隔绝了外界的水分和空气。这样就能够保护墓室内部的陪葬品和尸体不受侵蚀和腐败。

通过以上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包山大冢采用了多种先进和巧妙的防盗技术,使得盗墓贼难以得逞。

即使有些盗墓贼侥幸进入了墓室,也很可能因为火灾、雾气或其他原因而丧命于此。

因此,包山大冢被称为“让盗墓贼绝望”的超级大墓也不为过。

最后,由于平台规则,只有当您跟我有更多互动的时候,才会被认定为铁粉。如果您喜欢我的文章,可以点个“关注”,成为铁粉后能第一时间收到文章推送。

举报/反馈

华太师

55.5万获赞 6.1万粉丝
专注于历史,十年如一日。
历史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