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物馆是保护和传承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也是连接过去、现在和未来的重要桥梁。
中国煤炭博物馆不仅是中国煤炭历史的保存者和记录者,也是中国煤炭能源革命的见证者和参与者。
癸卯之年,仲秋时节。我再次走进中国煤炭博物馆,探寻煤炭奥秘,体悟科技魅力。
—— 题 记
在山西太原有这样一座赫赫有名的中国煤炭博物馆,它以煤炭为主题,辅之以现代化的表现手段,在有限的空间里,浓缩了中国煤炭的悠久历史。这座博物馆不仅是国家一级博物馆,而且是中国煤炭行业唯一一座博物馆。
在中国博物馆事业经历100多年历程中,中国煤炭博物馆于1989年9月30日建成开馆,至今已走过了34年的发展历程。这座博物馆是中国煤炭行业历史、文物、标本、文献、资料的收藏展示中心,也是科普教育和文化交流机构,更是全国煤炭开发史、煤炭技术史、煤炭资源综合利用史、矿山环境保护史、煤炭文化和煤炭精神研究的传播机构。
中国是煤炭大国,不仅煤炭的蕴藏非常丰富,而且煤炭的产量和消费量也居世界各国前列。经过对全国煤炭资源远景调查发展,在距地表以下2000米以浅的地壳范围内,全国煤炭资源总量达55697亿吨。已探明矿区5300余处,探明储量10176亿吨。与世界探明储量相比,中国煤炭储量位于俄罗斯、美国之后,居世界第三。从资源总量来看,以新疆、内蒙古、山西、陕西等省(区)居前,贵州、云南、宁夏、安徽、山东、河南、河北次之。台湾也有煤炭资源赋存;从探明储量来看,以内蒙古、山西、陕西为最,新疆、贵州次之。就品种来说,已探明储量中,烟煤占75%、无烟煤占12%、褐煤占13%。在空间上,包括台湾在内的32个省、市、自治区,除上海市外,其它都有煤炭储量。
走进中国煤炭博物馆,但见该馆分东、西两院,占地约11公顷,建筑面积约9万平米,由陈列大厅、中国煤炭科教文交流中心、学术报告厅、办公研究楼和现代科技学院等组成。馆内基本陈列分为“七馆一井”:煤的生成馆、煤炭与人类馆、煤炭开发技术馆、当代中国煤炭工业馆、煤炭艺术馆、煤炭文献馆、中外交流馆和模拟矿井。
走进中国煤炭之林——精品馆,主要从成煤地史、煤炭种类、资源分布等方面展示全国煤炭的赋存开采情况及煤炭工业科学发展的前景。
漫步各展馆,穿越时空,回望煤史,悠悠万古,沧海桑田。经过亿万年之演变,太阳的热能被植物吸收。植物又转变成了煤炭。奇妙而又恒定的能量能换、物质不灭定律,使人类社会拥有了一种金子般的珍贵的能源——煤炭。煤炭从被发现的那一刻起,就成了人类生活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煤炭用于冶铁,铁器大规模使用,促进了农耕社会的繁荣;煤炭自身所蕴藏的巨大热能,使蒸汽机的发明所孕育的近代工业革命成为现实;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人类进入电器时代,煤炭仍然是该时代的原动力;目前,煤炭正以清洁能源、高效能源的崭新面貌跨入新世纪,创造人类社会更加美好的未来。
早在六、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发现了煤炭。至少两千年前,我国就开始用煤冶铁。今天在我国所有的工业门类中,煤炭工业与世界先进水平最接近。我国煤炭业的发展与进步凝聚了数千年无数代煤炭人的辛勤汗水和聪明才智,既有领先世界的辉煌,也有经历血与火炼狱般的考验。
何谓煤炭,其实煤炭是指植物残体经受不同程度的腐解转变而成的一种黑色或褐黑色固体可燃矿物物质。煤炭行业是钢铁、建材、化工等多个行业的上游;按照用途主要分为炼焦煤、动力煤。煤炭作为典型的资源型行业,具备能源和工业原料的双重属性,是钢铁、化工等产业的重要工业原材料,是支撑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最重要的基础能源。近年来,随着新能源的发展和技术进步带来下游煤耗下降,天然气、非石化能源在国内一次能源消费中的占比逐年提升,考虑煤炭资源关系到我国的能源安全稳定,因此中短期内煤炭作为能源支柱的地位仍然不会动摇。
山西是中国的煤炭大省,拥有丰富的煤炭资源,为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据史料记载,山西的煤炭开采历史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有2000多年。山西的煤炭资源丰富,分布广泛,品种齐全,质量优良。据统计,截至2019年底,山西省探明保有资源储量为2709.01亿吨,占全国总量的17.3%,居全国第三位(仅次于内蒙古和新疆)。其中,可开采基础储量为1167.63亿吨,占总资源储量的43.54%。山西含煤面积6.48万平方公里,约占全省国土总面积的40%。山西有9类煤种,主要是气煤、肥煤、焦煤、无烟煤、长焰煤等。山西是中国最大的产煤和供煤基地之一,也是全球最大的单一地区产销基地之一。如按已探明保有资源储量(2709.01亿吨)和2020年的产量(11.93亿吨)计算,山西的煤炭资源还可以开采227年。如按可开采基础储量(1167.63亿吨)和2020年的产量(11.93亿吨)计算,山西的煤炭资源还可以开采98年。
煤炭是山西的最具有代表性的物产,而且煤炭和我们的日常生活紧密联系,可以说生活中的每一个时刻,都和煤炭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走进序厅,观赏煤炭发展文字资料,包括世界煤炭资源分布图,还有一些工艺浮雕,让我看到了煤炭的另一种美。
进入煤的生成厅,通过各种展品,我了解到煤炭是怎么产生的,尤其在四维动感影厅,穿越亿万年,来到侏罗纪时期,感受到与恐龙同时生存奔跑之奇幻景象。突然之间,大地颤抖,所有的森林都被掩埋进了大地之下,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尘土一点一点地堆积,被深埋在地下的原始森林,在漫长的岁月当中,内部慢慢地经历着变化,最终用另外一种不起眼的方式,推动着现代人类进入工业革命时期。
从煤海探秘进入煤炭游乐宫,则又是另外一种景象。在此可以体验煤炭开采的全过程,完全是按照煤炭矿井和矿道的实物原样复制,在模拟的矿井当中,仅参观线路就达到了800米,让感受更加真切。乘坐一辆铁笼升降机,下到模拟矿井之中,使得自己的体验感更加逼真。矿道之内,故意营造出昏暗的感觉,在此真真切切地看到了从原始到现代的采煤设备,短短数百米的路程,见证了一段浓缩的煤炭采挖历史,从最最原始的人刨肩扛,到打眼放炮,最后到现代化采掘装备。可谓经历了采煤从古到今,从原始到现代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令人触目感怀!
【作者简介】解德辉,1962年生,山西省吕梁市交口县人,2022年于吕梁市委政研室(市委改革办、市综改办)退休。网名“宁静致远”。山西省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作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文化和旅游协会理事、吕梁中华文化促进会常务理事、汾州文化研究会会员、《萧乡文学社》作家、国际摄影协会会员、吕梁市摄影家协会会员、吕梁市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北武当山文化研究会顾问等。喜欢访古问道,感悟山水人文,秉承“在题材选择上挖掘历史厚度,在红色文化中寻找精神高度,在现实生活中探求艺术鲜活度”之“三个度”;坚持在行走大美吕梁中,传承历史人文。1989年以来,在《学习与研究》(中央)《光明日报》《中国乡镇论坛》《山西日报》《山西经济日报》《前进》《山西工作》《山西农经》《政府法制》《山西法制报》《吕梁文学》《百年红印》(灵石)、《吕梁日报》《吕梁晚报》《文化晋中》《掌上吕梁》《吕梁发布》等报刊、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文章300余篇。出版了《红色吕梁》《印象离石》2本书,被收藏于《吕梁市图书馆》《晋绥兵民博物馆》;《云梦风雅》一书(新华出版社)收录其撰写19篇文章。《吕梁市志》“艺文篇”,收录其撰写的《品读碛口古镇》一文。开办《行走大美吕梁》(个人)微信公众号,已发表370余篇文章。
解德辉 行走大美吕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