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道理听不进!从被迫“内卷”到精神“摆烂”,00后孩子是怎么了

不久前,俞敏洪在新东方的直播间上发表了关于年轻人“躺平”和摆烂现象的看法,引发了广泛的热议。他认为年轻人之所以出现这种现象,是因为他们的“理想能力”不足,缺乏前进的动力,导致越来越多的学生在进入大学后变得自私自利。

这个话题引发了不少争议和讨论。有些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方式,有人愿意“躺平”而不愿意努力,也没必要让别人指手画脚。然而,也有人认为如果没有人给予年轻人动力和引导,谈论理想就没有多大意义。

实际上,很多年轻人在工作中缺乏奋斗的动力,而学生们也缺乏学习的动力,这并不是一种罕见现象。特别是00后的孩子,大部分都不太愿意主动学习。如果父母试图把上一代的教育观念强加给他们,告诉他们要读书是为了考上好大学、找到好工作,以便将来过上更好的生活,他们很可能会感到不耐烦,觉得这些都是老掉牙的陈词滥调,甚至会反讽地说:“努力未必会带来成功,不努力倒是挺舒服的。”或者“不要想那么多,生活本来就美好。”

总之,俞敏洪的言论引发了深刻的思考和争论,关于如何激发年轻人的动力和理想,这是一个复杂而值得探讨的问题。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和生活条件的改善,新一代的孩子,即00后,似乎对学习不再像以前那样功利。他们可能感到学习的难度较大,甚至会疑惑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因此,我们可以观察到一个有趣的现象:

十年前,家长们经常面临一个问题:“如何能够说服我的孩子更愿意学习?”

然而,最近几年,这个问题似乎发生了改变,变成了:“如何培养我的孩子,让他们拥有内在的学习动力?”

不论是涉及孩子未来的升学问题,还是帮助他们制定人生规划,又或者是鼓励他们坚持兴趣爱好和特长,以及培养良好的习惯,家长们似乎不得不日复一日地给予外部推动力,但这显然会耗费大量精力和时间。

然而,如果孩子们能够自发地产生内在的学习动力,那将事半功倍。

有人认为,有些孩子天生就喜欢学习,而有些孩子无论如何督促都无济于事。学习的内在动力就像天赋一样,是不可控制的。

然而,专注于儿童和青少年心理教育的专家,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的陈默女士认为:内在学习动力是一种能力,而能力是可以培养的。

关于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学习动力,帮助他们在学习道路上更积极、主动、高效,她提出了一些非常实用有效的观点和措施。

她提到,驱动力可以分为两种,外在驱动力和内在驱动力。

这两种类型的驱动力都可以激励孩子去阅读,取得出色的成绩,但它们之间有一些关键区别。

外在驱动力相对较脆弱,当外界的压力达到一定程度时,它们容易崩溃。这就是为什么在每年的中考和高考前后,我们常常听到很多学生因为巨大的学业压力而感到不堪重负的消息。

与之不同,内在驱动力则更加强大,它解答了“为什么要学习”的问题。孩子们不会感到被迫去学习,他们的学习动机是自发的,出于内心的愿望。

我曾经遇到三个特别令人印象深刻的孩子,他们都展现出了内在驱动力的素养。

第一个孩子是一名高中生,即使在参加吵吵闹闹的亲友聚会时,当他觉得无聊时,他会坐在角落里拿起物理书来阅读。当别人问他为什么这么做时,他回答:“为了追求真理。”

第二个孩子的回答是:“我和爷爷有着特别亲近的关系,但他的生命却在一次手术中停滞了。我一定要考入最优秀的医学院,成为一名杰出的医生,继续他的医生梦想。”

第三个孩子是一位女孩,被学校公认为热爱学习的典范。每当老师结束了一堂地理课,她会跟着走到办公室,问:“老师,今天您讲的内容与我之前学到的有些不同……”她曾经说:“我无法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不热爱阅读,读书是一件非常有趣的事情。”

这些孩子都拥有内在驱动力,无论身处何种学校,他们都会积极投入到学习中。然而,这种内在驱动力的孩子确实不多见。

那么,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驱动力呢?今天我将分享三个有效的方法。

1、重视思维培养和解谜能力的培养,这是家长在日常互动中是否关注的一个重要方面。

比如,中国的家长和以色列的家长在与孩子的对话中采取了不同的方式。

中国的家长通常会问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如“今天中午吃什么?”、“有同学欺负你吗?”、“老师表扬你了吗?”等等。

而以色列的家长,特别是母亲,会在孩子放学后问一些更引导思考的问题,例如:“你今天向老师提了什么问题?”、“老师给你什么答案?你有没有追问?”、“还有其他问题吗?” 这些问题通常要求孩子深入思考,不仅找到答案,还要寻求更深层次的理解。

这种差异反映出,家长是否注重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对于年幼的孩子,家长的提问方式可以对他们的思维和学习能力产生深远的影响。

家长应该以自我成长为目标,以便能够提出有启发性的问题。如果家长的问题能够激发孩子的思考,那么孩子的思维能力将明显高于同龄人,这将对他们在学校中的学习产生积极的影响。

这样的孩子通常会在学校后自发地进行阅读和自我教育。随着阅读量的增加,他们的思维水平也会不断提高,形成一个良性的循环。

此外,家长还应该让孩子在幼年时接触一些未解之谜,可以为他们提供相关书籍,如关于百慕大三角、尼斯湖水怪、胡夫金字塔等等,然后在日常生活中与他们讨论这些谜题,如在餐桌上。

通过这种方式,孩子会自然而然地产生兴趣,他们的思维会充满疑虑,然后主动去查找答案。结合他们较高水平的思维能力,他们更有可能成为内驱力强大的学习者。

总之,培养孩子的思维能力和解谜技能对于他们的学习和成长都具有重要意义。这需要家长的积极参与和引导,以帮助孩子建立积极的思维模式和学习习惯。

2、深刻理解学习的价值

曾经有一名初中生提出了一个疑问:

“我的父母都受过良好的教育,他们为了培养我付出了很多,但如果我最终考上一所优秀的大学,找到一份出色的工作,然后结婚生子,再培养下一代,这一切是否有真正的意义呢?”

这个问题也许是当下众多孩子的共同困惑之一。

陈默老师提供了一份极具启发性的回答:

“你来到这个世界,作为一位‘意识生命’,你的任务之一就是寻找并解决问题,或者解开一个谜团,克服一道道关卡。你有能力对整个人类文明产生积极的影响,只要你明白生命的真正价值所在。”

对学习的价值不够理解的孩子通常会认为:

学习是父母和老师施加的强制行为,是被迫接受的义务;

学习是痛苦的,想方设法回避;

学习是枯燥乏味的,努力规避责任。

一旦他们深刻理解了学习的真正价值,许多问题将会迎刃而解,他们会自主构建自己的梦想,激发探索的好奇心。这时,父母可以与孩子一同制定规划,拆分计划,共同前进。

心理学家苏珊·沃德教授曾强调,孩子通常会深信父母对他们的评价,并将这些评价内化为自己的信仰。

如果父母的思维依然停滞在"读书等于成功"的观念上,那很难培养内在动力强烈的孩子。

将"知识改变命运"仅仅作为一句口号对于21世纪的孩子来说不再有效。

我们需要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以激发他们更强烈的学习兴趣。"终身学习"已经成为现代社会的必然要求,而教育程度与思维水平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

3、重视孩子的学业表现

孩子在学习中若无法满足需求或者跟不上进度,内在动力难以培养。

关注学业成就不仅仅意味着追求高分,也不是一味地表扬或批评。我们需要根据孩子的具体情况采取不同的策略:

  • 如果孩子跟不上学习进度,需要填补知识漏洞;

  • 如果孩子能够跟上进度,可以帮助他们更深入地理解知识;

  • 如果孩子超越了学习进度,可以拓展他们的知识领域。

简单来说,对于一个饥饿的孩子,我们需要提供食物;对于一个刚刚吃饱的孩子,我们可以提供一些美味的点心;而对于不怎么吃东西的孩子,可以在假期期间找机会进行适度的补充。这样孩子才能在已有的基础上培养学习成就感。

总之,拥有强烈内在动力的孩子通常具备以下几个特点:对功利性目标不是过分追求,认知水平高于同龄人,怀有深厚的探索欲望。

学习不再仅仅是为了讨好老师、取悦父母或者赢得同学的羡慕,而是为了解答内心的疑虑,接近真理。

因此,如何培养孩子的内在动力,以及如何自己成为能够培养孩子内在动力的家长,都是一个不断深入探讨的与时俱进的话题。

举报/反馈

苏苗聊情感

4.5万获赞 5421粉丝
分享有趣故事,领悟精彩人生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