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律,是一场关于自我的重塑。
作者:洞见yangtuo
主持人陈鲁豫曾在书中写道:
“自律很难,它的过程并不愉悦,甚至痛苦不堪。”
我们大多人,不是倒在了自律的开头,就是败在了自律的途中。
想要早起,但每间隔十分钟一个的闹钟,依旧能充耳不闻;
计划每天阅读半小时,可即便满屋子贴上提示,还是能抛之脑后;
发誓一周运动三次,但这句话好像永远停在了口头上……
如果你也处于这种状态,不妨试试以下六大自律法则,帮自己实现“无痛自律”。
01
看过一个科学实验,很受震撼。
32个频率完全不同的钟摆,仅仅摆在同一空间几分钟,就能自然将频率调整一致。
在生活中,我们就像这些小小的钟摆,被周围的环境所影响。
《自律100天》中写道,想要更好地自控,就营造一个让自己不断成长的“场”。
这个“场”,其实就是一个自律氛围浓厚的圈子。
孟母三迁,最后居所“近于学宫”,孟子才喜好读书,终成圣人。
胡适初到上海与牌友同住,整日打牌喝酒;后与同乡程乐亭、恩师王云五相处,从晨起学到日夕,最终有所成就。
一个人所处的圈子,往往暗示了他的人生。
想要身材匀称,就加入运动打卡的圈子,和他们一起挥汗如雨;
想要思想自由,就去接触那些高认知的人群,让他们的思维影响你。
鸟随鸾凤飞能远,人伴贤良品自高。
自律,不一定要你十分用力。
当你身处一个人人律己的环境时,无需别人提醒,你也会不自觉加入他们。
02
先问一个问题,如果你想培养早起的习惯,是将计划独享,还是向人公开?
是每天自己默默打卡,还是分享到朋友圈?
我想很多人会选择前者,悄悄努力,然后惊艳所有人。
可实际上能长久践行的,却往往是后者。
这就是“霍桑效应”:当人们意识到自己正在被关注的时候,会刻意改变一些行为或者言语表达。
发朋友圈看似多此一举,却能让自己成为他人的关注对象。
朋友的点赞、评论,都会促使自身转变行为。
人,是很难自制的。
有了外界的关注和监督,自己便会有意无意地控制某些行为。
一个人的自律,往往始于他律。
有了他人的注目,那些很难养成的习惯,往往会变得轻松很多。
03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类天生具有模仿能力。
当你模仿他人的自律行为时,这些行为也会慢慢塑造你。
这就是“榜样效应”。
作家杨晓霞说,她曾能坚持“自律100天”,就是受《扫除道》作者键山秀三郎的影响。
看到键山秀三郎在一次次小小的清洁中,培养了恒久的自我控制能力,杨晓霞不禁佩服。
她开始效仿对方的行为,每天一回家擦鞋底、擦马桶。
刚开始时,她还有些不适应,但持久干净、整洁的环境,让她成就感满满。
她决定加大挑战,开始每日写文、运动。
虽然有时会想懈怠,但一想到自己的榜样都在坚持,她就瞬间回血。
最后,她不仅总结出了自己的自律经验,还出了一本相关书籍。
巴菲特说:“想成为最优秀的人,就要向最优秀的人学习。”
在律己的过程中,我们难免会底气不足,有所担心。
想减肥,却怕人笑话迟迟迈不开腿;想写作,却怕自己没天赋不敢轻易尝试。
但是有了榜样标杆,这些所有的害怕和裹足不前,都会化为前进的动力。
古希腊人讲:模范的示范,比法律约束更有力量。
向崇拜的人看齐,你才能尽快抵达想去的目的地。
04
心理学家赫洛克做过一个实验。
他找了试验人员,分为4组,在4种不同诱因的情况下完成任务。
一是表扬组,每次工作后给予肯定和表扬;
二是训斥组,每次工作后都被训斥;
三是被忽视组,不予评价,不给表扬,也不批评;
四是控制组,让他们与前三组隔离。
结果表明,控制组表现最差,而被表扬组表现最好。
这就是著名的“赫洛克效应”。
及时给自己以正向反馈,便会对所表现的行为起促进作用。
如果你觉得保持自律太难,不妨给自己制定一个阶梯级的奖励池。
比如坚持锻炼一周,就奖励自己一顿火锅;坚持锻炼一个月,就给自己买件心仪已久的衣服……
当你把自律当成游戏中的升级打怪,每打败一个小怪兽,给自己加油打气,每闯过一关,就给自己一个小奖品。
那么这些细小的正向反馈,都会化作你不断攀登的力量。
让你在不知不觉中,升级自己的人生。
05
伦敦大学的费莉帕·勒理博士做过一个实验。
他招募96名学生,让他们选择一项新习惯。
可以是用餐时吃水果、跑步15分钟、冥想等。
每天重复一次,持续84天。
结果表明:养成习惯平均需要66天。
越是有难度的习惯,养成的时间会越长,若中途中断,则需要更长的时间。
相反,习惯越小,则越容易养成。
正如《微习惯》一书中的“无负担习惯养成法”。
一件看上去很难的事,每天做一点点,也能逐步形成惯性。
那些细微、毫不费力的习惯,积少成多就是养成自我管理的最好方式。
无论是多读10页书,多练一页字,还是少刷5分钟视频,少打一次游戏。
聚沙成塔,积少成多。
长此以往,你就会得到脱胎换骨的改变。
06
不知你是否有过这样的感受:
整日被家庭、工作包围,一边是紧急跟进的项目,一边是又哭又闹的孩子,以及各种鸡毛蒜皮、复杂关系……
人已经被瓣成几瓣,但还是不够用,根本没力气去晨起读书,更别谈自律了。
美国心理学教授大卫·霍金斯,曾提出过一个“能量层级论”。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能量层级,就像手机电量。
一个人能量低,电量不足时,干什么都觉得无聊乏味,根本没精力谈上进、谈自制力。
只有当他电量充足的时候,才有充沛的精力去做那些挑战性的任务,比如学习、运动、读书等。
所有行为都是有消耗的。
很多时候,我们不自律不是懒,而是能量太低了。
作家冯唐说:能量高的人,才能持续成事。
适时给自己的身心放个假,在闲暇中恢复能量;
拉上窗帘关上灯好好睡一觉,在休息中补充能量;
去山间看绿茵,去小溪捕捉鱼虾嬉戏,在自然中激发能量。
当你把自己的状态调到最佳,生活便不会痛苦倦怠。
当你的能量已恢复至满格,自律也就变得简单了。
有个关于自律的观点,我非常赞同:自律,其实是一场关于自我的重塑。
这个过程看似艰难,却也有章可循。
以环境影响自己,让榜样带动自己,用反馈促进自己。
认真走好生活中的每一步,相信你我能拾阶而上,与那个更优秀的自己不期而遇。
点个赞吧,与朋友们共勉。
举报/反馈

洞见

625万获赞 57.3万粉丝
搬运党勿伸手!每日检索,目前已成功投诉封号100+个,喜欢可以转发,不要不问自取,谢谢支持。
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