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心》是以医疗为背景的现实题材剧集,以现实案例为蓝本反映社会情绪、折射人间百态,呈现出医疗环境的真实面貌。日前,该剧编剧周艺飞接受新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2020年《小舍得》杀青后,自己就想再做一部现实题材的剧集。“教育与医疗,是永远的国民话题,是与每个人息息相关的,也希望借此可以折射社会真实状态与情绪,真正发挥现实主义文艺作品应有的价值。”
赵又廷饰演周筱风。
创作
心内、心外医生性格对比明显《问心》讲述了周筱风(赵又廷饰)、方筱然(毛晓彤饰)、林逸(金世佳饰)三位心脏科医生机缘巧合下,在东立医院心脏中心相遇。三人因专业背景、职业理念不同而产生摩擦碰撞,随后在治病救人的过程中逐渐磨合达成默契,最终在生命战场并肩作战、医人医己的故事。周艺飞表示,一开始《问心》并没有瞄准心脏科,风湿免疫科、血液肿瘤科、神内神外科、儿科、妇产科等都在考虑范围内。在心脏科,很多病情往往是突发的,更加紧急,病人和家属都会直面生死这样的重要问题,可能牵扯到的人性复杂性、社会伦理话题也会较多,更能真正地体现当下社会里普通人的多元情绪,将议题讨论与情感共振引向更广更深处。此外,在采访过程中,周艺飞也看到了心内科和心外科之间具有一些天然的戏剧性,发现是截然不同的两种风格。虽然说同样是心内科的医生,每个医生的性格也不一样,但是和心外科的医生比,心内科医生比较内敛、缜密、严谨。心外科医生就是典型的“能动手就不动嘴”的性格,直爽、果断、风风火火的。那个时候周艺飞就决定写心脏科。采访
自己在家里是想不出来的采访是《问心》剧本创作的基石,周艺飞在写医疗剧之前,完全没有医学基础,“我在采访过程中,在每家医院都待了个把月,对医院医生的采访和交流贯穿到杀青。不管是病例病情本身,还是医生护士的工作生态、医院里面的医患关系,都只能是在现场看到,自己在家里是想不出来的。”去医院采访,最初对于周艺飞而言,最大的困难不是自己想要问的问题对方不回答,而是根本不知道自己要问什么。去医院之后第一天,周艺飞就去参加了医生的交班大会,一群白大褂中来了一个“傻”编剧,特别尴尬,“他们开完会去查房了,我就跟在后面,见机行事,跟他们攀谈上,有的医生愿意跟你多聊几句,有的医生就是比较高冷,聊不下去。”打开局面的机会是,一次周艺飞采访完一个儿科的心脏科主任,他跟周艺飞说,我们今天晚上医生聚会,你跟我们去吗?那晚参加聚会的有上海各大医院的医护和工作人员,包括医务处的、社工部的、院办的等,从此周艺飞打开了医生情感的新世界。“那个时候我就发现,在医院里面正经一问一答得到的内容,和跟他们一起在草坪上搭帐篷时聊的是不一样的。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还需要我去啃大量的专业书。”当周艺飞进第二家医院采访的时候就顺利多了,“因为这个时候自己已经储备了一些专业知识,尤其是掌握了一些医生之间交流的行话,一开口对方就说,你好像懂啊。”周艺飞坦言,在剧本创作过程中,需要把一半的时间花在文本创作以外,“并不是说我认识了这个医生,我请人家喝个咖啡就能得到我想要的信息,需要付出大量的真情实感和情绪价值和医生去交朋友,他(她)拿你当自己人,信任你,才会给到你惊喜。这真的是活生生把我从社恐逼成了社牛。”剧组有三个剧本总顾问,这三个顾问是周艺飞从很多的医生里面挑出来,从头跟到尾的。他们都是三甲医院的高年资主任,周艺飞写的每一个字从大纲一直到剧本的终稿,包括拍摄期的飞页,他们每个字都看过。“能当剧本总顾问的,他(她)自己的专业业务需要足够强,另外就是他(她)要有一定的情怀,有医疗情怀,有人文关怀,到最后我们的顾问甚至有了戏剧思维。”另外有趣的是,提供剧本支持的超五十位顾问中,其中有两三对夫妻。人物
不会一个角色对标一个原型对于剧中三位医生的塑造,周艺飞表示,不会一个角色刚好完全对标一个原型,而是在一定的参考基础上,把医生整体的特征融合起来,形成一个人物。比如周筱风和林逸属于心内、心外天然的对撞和合作关系,两个男主经常“相爱相杀”,在他俩闹得不可开交的时候,女主角方筱然能起到一个调和的作用。“我们经常说医生治愈,常常帮助,总是安慰。周筱风和林逸更多承载的是前两者的功能,治愈和帮助,他们代表的是技术流,方筱然更多的是走心层面,代表的是安慰和情绪价值,这同时也是很重要的治愈和帮助方式。”
林逸和方筱然。
在周艺飞看来,两位男主虽然医术高超,救助了不少病患,但也有各自的心结,自己也是患者,需要有治愈的过程。从周筱风的角度来说,他的心灵痛点在于幼年的时候,妈妈离开了他。虽然他 30 多岁一直告诉自己,没有必要再为童年的事情去纠结,但是他自己都没有意识到,他对自己这么高的要求,潜意识里还是希望得到妈妈的肯定,何况妈妈是业内大神,这也会投射到他日常工作的体现上;林逸一开始性格冲动、激进,在周筱风的影响之下,他会变得更加理性一些,他的成长曲线更加明确。“两个人从底线来说,他们的初心并没有变,一直都是以病人为中心。”行业
并不要写一群圣人医生关于剧中病例的选择,周艺飞表示,一个基础原则是需要兼顾心内科和心外科的病症,比如心内科常见的心梗、心肌炎等病症,心外科的A型主动脉夹层、三支病变等,常见、典型病例都覆盖;在病人故事的选择上,尽量会相应平衡不同年龄性别,有男有女、有老有少,不同阶层的病人,有穷人、有富人,也有涉及儿童、胎儿的病例,尽量不去重复。不同的病例有不同的功能,有亲情、爱情、友情,同时兼顾病人和医生的情感互动,“大的原则就是,希望尽可能地还原普通人的故事。”周艺飞坦言,自己从策划初期就想做一个真正落地的行业剧,尽量去避免悬浮。在设置人物的时候,并不要写一群圣人医生,有时候以医生立场切入,有时候是病人立场,大家有冲突或者矛盾的时候,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理由,创作者不去站队,“这种时候,我们希望呈现出各个方面,这就是人间。”在周艺飞看来,医生的“敌人”是莫测的人生,人生百态,各有各的不容易,除生死外都是小事。周艺飞表示,剧中医生的成长除了互相影响,也会受到病人的影响。“我之前听一个主任医师跟我讲,有的时候我们在帮助病人,但是有的时候病人反向也在帮助我们。有一句话就是,生命没有教会我们的事情,死亡教会了我们。”【对话】医疗题材是被前人穷尽了的
新京报:林逸确实不是大家日常中可以在医院见到的那种医生,能力超强但是情绪很不稳定,观众对他一些急躁的行为也表示不解,作为创作者,如何看待这样一个充满了“理想气息”的医生?周艺飞:林逸这个人物是有扩心病的家族史,扩心病叫扩张型心肌病,这个病没有明确的预防办法,一旦确诊几乎就不可逆,现代医学暂时没有根治的特效药,只能缓解症状、延缓病程,确诊之后十年生存率不太高。林逸父亲是死于这个病,他哥哥已经是第八年了,所以他有一把刀悬在头顶上。这个病的治疗又恰好是林逸的专业,当他做到自己专业的尖端时,他也触摸到了医学的无奈。所以第一集他就跟周筱风说,“很多病我们治不了,很多病人我们无能为力”,所以他才不放过任何一个有希望的病人,他觉得能救一定要救,他的心态就是这样,我活一天赚一天,我救一个人是一个人,全都是我赚的,因为我不知道自己哪天会去世。虽然他很冲动,但是如果是站在病人的立场,还是希望看到这样赤忱的医生。比如张雨熙那个病例,不做造影就直接开刀,从创作者的立场来说,我们绝对不鼓励这种行为,但是我们依然会对他表达敬意。从编剧角度来说,我从来不会对观众辩解什么,但是有一点点私心,我请求原谅林逸吧,他也是人间小苦瓜。新京报:剧中出现了张雨熙、宴晖、蔷薇等来自不同背景病人的案例故事,你个人对哪个案例印象最深?周艺飞:我印象最深的就是杨贵兰,她在医院住院时间比较长,心内心外都住了,甚至涉及了神外科、血液科、消化科、感染科、检验科这些科室,启动了医院的多学科会诊。我们最早的设定,她做完手术是不会死的,是活下来的,但是后来觉得戏剧和情感走到这里了,需要让她死,我写到这里的时候,自己也是心如刀绞,哭得不行。这个人物是有使命的,她把整个故事的情感浓度推到了极致。新京报:《问心》聚焦的是医院这样一个生与死频繁上演的地方,想通过这个故事表达什么样的理念?周艺飞:我之前看到一句话说,老和病是生与死之间的一个温柔缓冲地带。因为人经历了老病,再走向死亡,他的心态会更加从容一些。作为一个窗口,我写这个故事的时候,写的就是人和人之间的故事,不管是积极阳光的还是幽暗悲伤的故事,终极表达其实都是有关爱的表达。
老和病是生与死之间的一个温柔缓冲地带。
新京报:你自己以前经常看医疗剧吗?是怎样完成这次医疗题材剧本创作的?周艺飞:医疗剧我真看得不多,开始写医疗剧之后就会避免去看同类剧,会受影响。更多的时间精力放在啃专业书,啃心外心内病例集,戏剧故事需要从专业基础上生发出来。新京报:医疗剧的同质化是比较严重的,《问心》这部剧的创作过程有什么体会?周艺飞:确实,现实题材中,教育和医疗都是大赛道,都是被前人穷尽了的。而且我在整个过程中特别能理解,我们无数的同行在做医疗剧的时候,遇到的问题其实都是一样的,遇到的困难也都是一样。所以我就理解了为什么国内国外都倾向于写外科而避免写内科,因为外科好写,它有一个外放的,像打仗一样的(设定),内科就是运筹帷幄的向内诊断,特别难以用戏剧化来呈现,我们为此作了很多努力。
新京报记者 刘玮
编辑 佟娜
校对 刘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