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江东去的起点绥江

当越来越多的年轻父母在城市里的建筑工地和工厂流水线上挥洒汗水时,却有一群孩子在土地上遥遥守望,他们稚嫩的心灵过早地承受着生活的艰辛和无奈。

“孩子,对不起,留在家中养不起你,出门远行陪不了你。”这句话是所有外出务工父母对留守儿童的心声,纵使万般不舍,终究还是要离家远行。

留守儿童是一个特殊群体,他们远离父母亲,更渴望得到一份纯粹的亲情和温暖。近年来,绥江县推出各项关爱政策,触及每一个孩子,给他们以心灵的关怀、精神的慰藉、成长的守护。

“爱心爸妈”播撒爱的种子

“小勤,你这头发该剪剪啦,漂亮的小脸蛋可别被头发遮住了。”听着董妈妈的“絮叨”,小勤开心地大笑,配合着董妈妈的安排:洗头、理发、换衣服。

“水温不要太烫。”

“外面太阳好,我们去外面洗吧。”

“小勤,闭上眼睛,小心水溅到眼睛里。”

“我们的小勤现在是大姑娘了!”

……

阳光斜照在这对不是母女却胜似母女的身上,温暖又和谐。一会儿,一个干净漂亮的小勤出现在大家眼前,一身白T恤、牛仔裤的休闲服饰让她自信又开心。

7年来,董大英已经记不清楚这是第几次到小勤家,这样无微不至的照顾让小勤感受到妈妈般的关爱。就这样,被人惦记的幸福整整陪伴了小勤7年。

董大英第一次去留守儿童小勤家走访时,照片上的两人,像两颗远距离的行星,那天是2016年1月18日。小勤的爸爸在外务工,妈妈去世得早,她只有和80多岁的爷爷相依为命。对于妈妈,她的记忆是模糊的,加之身体的残疾,小勤生活得异常艰辛。从那以后,董大英便认下了这个“女儿”。

之后,7年多的时光里,董大英工作之余便直奔小勤的家——绥江县新滩镇桂花村,那是她每时每刻都在牵挂的地方。

7年的相处,两个人的心早已贴在了一起。

要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取得他们的信任,并非易事。董大英回忆,初次见面时,小勤因为缺乏安全感,胆小怯弱,有时甚至躲到角落。洗头理发修指甲、手把手教她写字、掰着指头教她数数……每一次家访,董大英像照顾自己的女儿一样照顾小勤,给予了小勤情感上的抚慰,让她感受到了有妈妈是什么样的感觉。

9月19日,小勤坐在昏暗的家中看电视,记者在她家待了许久她也不曾搭话,直到董大英走进她家,她紧锁的眉头才舒展开,眼睛散发出光芒,听着董妈妈暖心的话,她稚嫩的脸庞露出开心的笑容。小勤的态度转变让人动容,董大英多年如一日倾注的爱让这个身世可怜的女孩心灵有了归宿。

董大英是桂花村的一名“爱心妈妈”,也是绥江县审计局的干部。董大英说,在绥江,像她这样的“爱心妈妈”比比皆是,她们为村里的留守儿童提供常态化的亲情陪护。

“哇,我早就想要一个新篮球了,好漂亮,谢谢‘爱心爸爸’!”2022年5月31日,绥江县政协机关的“爱心爸妈”来到绥江县罗坪小学与孩子们共迎“六一”,30多名留守儿童与20多名“爱心爸妈”小手拉大手,欢快地跳起苗族芦笙舞,开心地领取“爱心爸妈”送来的篮球、羽毛球等节日礼物。

爱的种子,深埋于心,如今生根发芽,带来无限惊喜与温暖。

在“爱心爸妈”的陪伴下,留守儿童变得自信乐观,享受着童年的美好。2014年,“爱心妈妈”志愿服务队试点开始,2019年覆盖全县。5年时间,绥江县建立完善了“爱心爸妈”志愿服务队相关工作制度,常态化发布和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针对性地组织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

为爱补位,不留空白。为了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每个“爱心爸妈”分别结对1—3名留守儿童,在生活上帮扶、学习上辅导、安全上守护、心理上疏导、情感上抚慰、人格上健全。一项项温馨的制度,一次次特色的活动,让留守儿童在关爱、呵护下健康快乐成长。2023年以来,绥江县“爱心爸妈”开展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活动190余次,参与志愿者980余人,服务对象5000余人次。

9年来,绥江县持续深入开展“爱心爸妈”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项目,并取得显著成效。目前,2000余名“爱心爸妈”用心用爱用情关爱全县2000余名留守儿童,弥补他们缺失的父爱母爱,为绥江县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接续乡村振兴提供了保障。如今,“爱心爸妈”成为绥江县关爱留守儿童志愿服务的品牌项目。2021年11月,该项目获首届云南省新时代文明实践志愿服务项目大赛银奖;2022年5月,在全国学雷锋志愿服务“四个100”先进典型中获评先进典型最佳志愿服务项目。

寄宿校园里的幸福陪伴

“妈妈,你什么时候回家?我很想你!”

“老师对我很好,你们快回来吧……”

这是绥江县新滩镇桂花小学的一堂特殊的音乐课。据音乐教师刘建锋回忆,今年3月,他教给孩子们一首《父亲》,因为太想念在外地打工的父母,孩子们边唱边哭。之后,哭声越来越大,刘建锋被这一幕深深地震撼了。

为了缓解孩子们的思念之情,刘建锋拿出手机让每一个孩子和自己的父母视频通话,孩子们说得最多的还是:“爸爸妈妈,你们什么时候回来?”就这样,一堂音乐课变成了情感抚慰课。

在这所学校,大多孩子是常年不能和父母见面的留守儿童。他们虽然不能和父母在一起,不能在父母的关爱下学习成长,但是在桂花小学全体教师的关爱下,他们在校园里快乐学习、健康成长。

这是一所寄宿制学校。下午放学后,桂花小学的校园里不时传来开怀的笑声,创意绘画、手工制作、音乐课堂、心理辅导、户外游戏等活动丰富了孩子们的课余生活。“孩子们24小时的活动一定是在老师的视野中,即使家长接送也要填写接送登记表。”刘建锋说,桂花小学共56名学生,有32个床位,留守儿童全部住校。

刘建锋带的班级有13个孩子,其中一半以上是留守儿童,他要负责跟进这些孩子的每日动态。每个月刘建锋还要对他们进行一次家访,平时除了课业辅导,不论是生活照顾还是心理疏导,刘建锋都事无巨细,他想让这群孩子感受到缺失的父爱。

从太阳初升到暮色降临,刘建锋就是这样默默地对孩子们进行“情感投资”,让孩子们深深感受着“师爱”。

在阅览室里,四年级的小袖正专心地读一本儿童读物,看到精彩的地方她立即挪动书本分享给旁边的同学,两人开心地小声讨论着。小袖喜欢泡在学校的阅览室里,这段时间是她最幸福的日子,因为远在浙江打工的爸爸回来陪了她很长一段时间。

“我长大了想当老师,成为刘老师那样的人,把更多的爱传递下去!”小袖不假思索地告诉记者。小袖和姐姐从小就跟随爷爷奶奶生活,一年到头只有采笋那几个月及春节那几天能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平时都只能通过家里安装的监控实现“听不见声音看不到人影”的交流。

“最开心的事情是什么?”

“最开心的事就是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小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父母的爱和想念。她的爸爸罗军强眼睛早已湿润,为有这样懂事的女儿感到欣慰和歉疚。看到女儿被老师们照顾得这么好,千言万语道不出对老师的感激之情。

寄宿制一定程度上缓解了留守儿童的孤独感,但情感的缺失需要老师做大量的工作。刘建锋坦言,孩子们主要是精神上感到孤独。

据绥江县民政局统计,绥江县95%的留守儿童都由祖辈监护。他们的父母受限于文化水平,大都在外地做建筑工或其他体力活。有一小部分留守儿童会被父母带到务工地去上学。但更多的父母没有足够的经济能力在大城市养育孩子。

对于家庭监护的缺位,绥江县做的不仅仅是提供志愿服务,更多的还是加大投入力度,建立集体宿舍,优先让家庭监护能力较弱的留守儿童住进学校,对留守儿童进行全方位的监管。

近年来,绥江县教体部门将关爱农村留守儿童工作落到实处,在做好“三优先”“四加强”和“三支持”关爱留守儿童工作的基础上,还制定了教职工结对帮扶留守儿童等一系列长效管理制度,持之以恒开展留守儿童关爱活动。

“全县教育系统有责任服务好每一位学生,有义务帮助每一位留守儿童,解决好他们在成长中遇到的思想、学习、生活等问题,引导他们健康快乐地成长。”绥江县教体局副局长熊燕如是说。

“蓝信封”搭起“心灵之桥”

“大姐姐鼓励我认真学习,以后考上好大学,看更多的风景。我现在学习起来更有劲了,也更有信心了。每次取得进步都迫不及待地想与大姐姐分享。”9月19日,绥江县福兴小学六年级(1)班的小敏开心地和大家分享她的“蓝信封”之旅。

小敏与浙江师范大学的刘迅姐姐通信后,她印象最深的一句话是:“只有足够努力,才能去到更远的地方。”

3月15日,绥江县“蓝信封”乡村儿童书信陪伴志愿服务项目正式启动。从此,孩子们特别是留守儿童有了释放情绪的出口。

六年级(1)班的小丹一直是班主任吕琴的骄傲。小丹的父母在外打工,她从小几乎都是与奶奶共同生活。小丹说:“我不觉得自己比别人差,我只是羡慕别人有父母的陪伴。”在吕琴眼里,乐观坚韧的小丹有着不属于她这个年纪的成熟。

福兴小学是全县留守儿童最多的小学。“留守儿童最明显的性格偏差是自卑、易怒、孤僻,他们急需一个情绪的出口。”吕琴表示,孩子们很多时候需要的是关怀和陪伴,特别是父母的关怀和陪伴。

“蓝信封”架起“心灵之桥”。小丹和肇庆学院的大姐姐成为了笔友。“大姐姐告诉我交朋友是需要缘分的,用顺其自然的心态去面对,才会遇到真正懂自己的好朋友。”小丹在信中请教这位素未谋面的姐姐。

小欣同样是一名留守儿童,平时父母很少回家。以前,遇到烦恼的时候,不知道找谁倾诉,现在有了“蓝信封”,她终于有了倾诉对象。听说远方的笔友又寄信来了,小欣非常期待。

每一个蓝信封里,都装着一份温暖和希望。“孩子们与笔友交流之后,学会了很多学习方法,也学会了处理生活难题,与人交流的能力也得到了提升。”吕琴对“蓝信封”项目非常认可。

“蓝信封”一对一书信来往的方式,关注情感倾诉需求,帮助留守儿童疏导情绪,弥补心灵缺失感,改善厌学、自卑等心理倾向,让留守儿童健康快乐成长。“蓝信封”成了绥江县学生关爱机制建立后的另一种关爱方式。截至目前,该县共有1370名留守儿童参与“蓝信封”项目。

绥江县今年成立的“桃李成蹊”志愿服务队也是社会关爱留守儿童的一种探索。159名志愿者怀揣“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梦想,与孩子们一起玩游戏,引导他们积极乐观地面对成长中遇到的种种困难……

“爱心爸妈”、“四点半课堂”、“桃李成蹊”志愿服务队、“蓝信封”项目,都是绥江县社会各界关爱关注留守儿童的外化形式。在绥江,留守儿童不是一个模糊群体,而是无数鲜活个体。在关爱留守儿童上,绥江县明白只有更准确地了解留守儿童的需求,并以更加高效、专业的方式,将各方面的爱心力量有效整合,才能让留守儿童健康成长,才能让祖国未来的花朵在社会的温暖中尽情绽放。

来源综合:昭通日报 绥江县融媒体中心

编辑发布:西部移动传媒

举报/反馈

西部移动传媒

4765获赞 524粉丝
关注西部地区旅游美食节会赛事
优质本地领域创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