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外滩」
脑海里浮现的是
上海繁华都市的车水马龙
其实厦门也有一处“外滩”
沿岸建筑灯光璀璨
海面上倒映着星光点点
这里便是——鹭江道
走在鹭江道上,看渡轮的往返行驶,可曾想过这里一个世纪前是怎样一番情景?
鹭江道是厦门岛老城区西侧濒海的道路,始建于1929-1932年,北起厦禾路,南止于和平码头,当时全长1101米,宽10.5-18米。
码头,是鹭江道的关键词。
明末清初郑成功驻厦时,这里是他操练水师的水域。鹭江道的东南部(今思明南路)旧时俗称“水流住”“后路头”,是因为鹭江水一直流到这里才止住,并且有个可以靠船的渡头。
从鼓浪屿看鹭江(图源:海峡问史)
鹭江沿岸码头密布,旧时有“十三路头”之称,在乾隆年间编纂的《鹭江志》中便有记载。
在“关津”一章载有:寮仔后路头、水仙宫路头、岛美路头、港仔口路头、新路头、大史巷路头、磁街路头、得胜路头、小史巷路头、打铁路头、洪本部路头、典宝路头、竹树脚路头等名称。
鹭江道原本不是路,是海后滩外面海域,1926年8月至1936年5月,厦门进行市政大改造,开始在鹭江沿岸修筑海堤。
不同于同期开辟的大部分马路,鹭江道是填海筑堤修建的。这一带原本是弯弯曲曲的海岸,现已退缩到鹭江道内侧,改称海后路了。
堤岸建成后,鹭江道面向厦门各大码头,背靠中山路、大同路两大商业街以及升平路金融区,大批旅客在此进港出港,地理位置优越。尤其鹭江道的第二、第三段,其繁华程度仅次于中山路、大同路。
沧海桑田、物是人非,如今这些旧码头基本被拆除,遗址被永远填埋在了地下,藏进厦门人的记忆中,后人只能从老照片中一睹旧码头的风采……
岁月变迁,城市快速发展,曾经的“滨海小道”无法负担剧增的交通压力,道路上堵车现象频繁,因此鹭江道迎来了再一次改造。
上世纪50年代的鹭江道与海滨公园(图源:厦门手绘地图)
1996年以后,政府有关部门对鹭江道重新进行规划和改造,保留和平码头、厦鼓轮渡码头和内河客运码头。
拓展了堤岸,道路拓宽到44米;建设了观景平台和观海长廊,扩大了海滨公园;建设了地下通道,形成了公共交通枢纽。
1984年从鼓浪屿眺望鹭江道,当时还是一片低矮的楼房
(图源:厦门手绘地图)
进入21世纪,鹭江道成为厦门高楼的风向标,相继落成国际银行大厦、建行大厦、厦门财富中心等高楼,厦门第一高楼争夺战不断地在鹭江道与其它区域中上演。
但随着城市建设,如今此段骑楼已不完整,在仅存的几处建筑中,我们或许能窥见曾经的时光。
鹭江宾馆于1960年国庆正式开业
时称厦门国际旅行社
鹭江宾馆是陈嘉庚
最后一次亲自指挥建造的嘉庚风格建筑
外观细节已近美学极致
红砖墙、琉璃瓦、巨柱飞檐……
作为鹭江道最具有代表的地标建筑
鹭江宾馆藏着百年来的风华
在传统与现代交织中
展现着厦门风情
图源:鹭江宾馆
而就在前不久
厦门鹭江宾馆暂停营业
启动为期10个月的改造提升
预计明年暑期前完成
这已经是鹭江宾馆的第六次改造提升
也是投资规模最大的一次
它是中国最早对外营业的邮局之一
不仅受理了中国第一单邮政业务
还盖下了第一个官方邮政日戳
如今我们看到的邮局大楼
是2003年再次翻新的结果
在海后路上的春光酒店
在30世纪初叫“大千旅社”
是当时厦门最大的旅游饭店之一
也是当时归国华侨回厦探访亲友
主要的落脚点
海滨大厦于1988年建成
是厦门老市区第一栋高楼
顶楼餐厅原为锦江大酒家
2003年变成全球最高的必胜客餐厅
在20年前
能去海滨大厦顶楼吃次“海景披萨”
可是相当浪漫的事
曾经,鹭江道是黄金水道,连接厦门与外部世界。
如今,鹭江道是一面窗,世界从这里看见厦门的烟火与诗意。
早晨的鹭江道,一片岁月静好。爱散步的厦门人习惯在鹭江沿岸垂钓、闲坐、话仙。
热恋的小情侣、欢喜的爷孙,海风轻轻吹散人间的喜怒哀乐,鹭江道路过的每一位行人都是故事。
在落日码头,夕阳的背后,橘色云朵与小洋楼交错,沿岸是法式餐吧、复古车站、码头堤岸延伸的厦门老街造景,每一处,都能让人心动。
亦有都市的繁华,亦有人间烟火。
蜿蜒鹭江道,散发着人间烟火的气息,沿道的老巷子深藏隐逸闲适的温情。
图源:厦门广电
在云卷云舒中见证着厦门岁月变迁与盛衰历史,有着道不尽的城市记忆……
翻开尘封已久的记忆
在评论区留下
你对鹭江道的印象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