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众号:开心语心理

每天分享心理知识,学习一小步,成长一大步!

一位父亲在公司受到了老板的批评,回到家就把在沙发上跳来跳去的孩子臭骂了一顿。


孩子心里窝火,就狠狠地踹向身边正在打滚的猫。


于是,猫逃到街上,正好一辆卡车开过来,司机赶紧避让,却把路边的孩子撞伤了。


这就是心理学上著名的「踢猫效应」


「踢猫效应」描绘的是一种典型的坏情绪的传染。它是指朝比自己弱或比自己地位低的对象发泄不满情绪,而产生的连锁反应。


我们的不满情绪和糟糕心情,一般会沿着强弱组成的社会关系链条依次传递。而那个在这个链条中最弱小的人会成为最终的受害者。


其实,这也是一种心理疾病的传染。


正如作家野夫在《残忍的教育》一书中说到的那样:人与人之间学会恨和残忍很容易,而传播爱竟是这样艰难。


「踢猫效应」在生活当中非常常见。一般而言,人的情绪会受到环境以及一些偶然因素的影响。



当一个人情绪突然变坏时,潜意识会驱使ta选择那些无法还击或感到安全的人发泄。


这样就形成了一条清晰的坏情绪传递链条。


我们每个人都可能是“踢猫效应”长长链条上的一环,遇到不开心的事时,都有可能将愤怒转移到另一个人身上。


最终,坏情绪的承受者,即“猫”(最弱小的群体),也是受气最多的群体。


并且,当一个人沉溺于负面或不快乐的事情之中时,就会同时接收到负面和不快乐的事,承受的坏情绪将更多。


当ta把怒气转移给别人时,就还是把焦点放在了不如意的事情上,这样并没有解决实际的问题,时间久了,自身形成了对坏情绪反应的恶性循环模式,影响自己的身心健康。



其实,每个人都会有情绪,但应对方式的不同,将会带来不同的结果。美国心理学家埃利斯提出的著名的情绪ABC理论:


A、表示诱发事件。

B、表示个体针对此诱发事件产生的信念,即对这件事的看法。

C、表示产生的情绪和行为的结果。


他认为,诱发事件A只是引发情绪和行为后果C的间接原因,引起C的直接原因是个体对诱发事件A的认知和评价而产生的信念B。


也就是说,我们的情绪和行为由信念决定,错误的认知和信念,会累积更多的负面情绪。


那么,当陷入负面情绪,该如何调节呢?

01

感受身体的变化


任何情绪都会引起身体的变化,我们可以通过积极的心理暗示来调节。当你有了情绪时,先让自己冷静下来,可以做做深呼吸、活动活动身体等。


找到身体上的情绪反应点,比如头疼,胸闷,还是其他,继续深呼吸,或者看看外面的风景,先让自己舒缓下来。

02

接纳自我的感受


学会感知情绪,理解情绪,化解情绪,即搞清楚我到底是生气了,恐慌了,烦躁了,伤心了,还是有别的感受?


也就是说,不论你产生了哪种情绪,不论是正面的还是负面的,都要先学会接受,然后找到你情绪背后的需求是什么?


需要安慰、关心,还是需要被理解、被认可,身体需要休息等等。


在处理事情之前,切记要先处理好自己的情绪。

03

转变认知角度


很多时候,我们想问题只是站在了自己的角度,一旦站在对方的角度,我们就会发现自己的问题所在了,这时也就会有一个理性的判断。


我们不要做「踢猫效应」的传递者,当有情绪要朝别人发火时,想想其实没有任何一个人有义务成为你坏情绪发泄的出气筒。


有效避免自己成为“出气筒”的做法,不是上前与人争论,而是随时保持清醒的自我认知,学会冷静应对问题。



举报/反馈

开心语心理咨询

3694获赞 961粉丝
来开心语咨询,改变每次看的见
成都开心语心理咨询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