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我们讲述的第2689位真人故事
我是卢晶晶,一个普通大学出来的文科生,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职场历练,后来却从事了理科最前沿的科技领域事业。个中艰辛,全靠信念、坚持和努力支撑下来,并取得优异绩效。
我从农村走来,用十年的时间成就了年少时的梦,走向了联合国舞台。
我相信越努力越幸运,只有不断地进取,才有未来的可期;只有心怀信念,才会对生活充满信心。
(不惧将来的我)
90年代,我出生在广西横州的农村。我的家乡以种植茉莉花为主。全国80%以上,世界60%以上的茉莉花,都来自我们横州,所以我的家乡享有“中国茉莉之都”的称号。
闻着花香出生的我,小时候生活尽管不富裕,但也过得无忧无虑,这要感谢开明、宽容的父母。
我的父母都是农民,在种植茉莉的同时还做了点小生意,养育着我和弟弟。
父母因为性格开朗,乐于助人,所以人际关系特别好。父亲随和而热情,所以到处都有朋友。母亲通情达理,性格坚韧,是个非常有原则的人。
我是父亲和母亲的综合体,善与人交往,个性中带着自己的原则和坚持。
10岁以前,我活泼开朗,学习上也一直是名列前茅。数学法则和语文诗词,我一般都在老师讲解完之后,就能流利背诵下来。
(采摘茉莉花)
所以,不仅老师喜欢我,别人家的家长也喜欢我。
10岁时,一场意外改变了我。因为大脑遭遇了意外撞击,虽然后来捡回了一条命,但从此以后,只要天气变化或有压力的情况下,我都会头痛。
而且我对数字和文字的反应,再没有了以前的灵敏,记忆力也严重下降。所以我的学习成绩再也没有以前的好。
原本父母对我寄予厚望,但因为变故,他们不再有太多的奢望,而是给了我很大的自由和尊重,对我的成长没有做很多的限制,只希望我平安健康就好。
(采花归来)
我也尽我最大的努力去学习,终于在初二时,我的成绩逐渐提升,进入了尖子班。后来幸运地考入了我们县的重点高中。
进入高中后,我语文还好,因为我在遇事不想跟别人说的时候,就用文字来表达我经历的过程和当时的感受。经常写的好处就是笔下生花。
但数理化还是很不如意,所以高二分科时,我选择了文科。
高中学习阶段,我是快乐的。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好的老师和友好优秀的同学们。
大多数同学出生家庭条件好,品质也好,从来没有因为我来自农村而轻视。所以这个时候,我的性格又变得自信、开朗起来。
记得有一次,我因手术住院,当时同学们组队来看我、安慰我。这是我在电视里才见过的场面,没想到自己却幸运地遇见了这份关心。
(青涩年华)
高三时, 我们学校来了两个澳大利亚的交换生,她们有时给高一学生上付费口语课。我很喜欢英语,但口语不好,作为高三学生,没时间也没钱去上她们的口语课。
两个澳州学生住在宿舍一楼,我住三楼。为了想学口语,也为了突破自己的胆量,我就主动靠近她们,和她们成为朋友,带他们去吃我们的地方特色小吃。
通过接触,才知道她们两个虽然年纪比我小,却有了自己的宗教信仰,并一直坚持吃素。跟她们交流彼此的文化时,顺便训练了我的口语,这给我后来的英语口语攒下了基础。
然而,那一年高考,我并没有考好,离二本分数线还差了一点。是上大专还是复读?经过再三考虑,我决定复读,并打算换个城市读书,于是就去了到另一个城市的重点高中复读。
在这里,我遇到了很多优秀的同学,他们有的已经被一本大学录取了,但不满意学校或专业,就回来复读再选择。
(有梦的青春)
这件事带给我新的启发。原来重新开始,并不一定是失败,而是有可能对努力的结果不满意,选择再次争取更多的可能性。这对我来说,就是一个思想层面上的观念更新。
这里的老师不仅才华横溢,上课还特别风趣幽默。他们不但要我们学好文化知识,而且还要我们通过看新闻联播、参考消息、人民日报,来关注社会时事、政治民生。做一个对自己对国家有交代的人。
我的班主任是我们的历史老师,在给我们上历史课的时候,说张载那种“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精神,就是每个现在年轻人所要具备的精神。
(认真的我)
我感觉自己的思路被打开了,分数重要的同时还得要有人生的意义,心胸和性格也都跟着开阔了。后来我能避开胆怯,在2000多人的食堂里大声朗读英语。
这一年的复读是非常有意义的,它不仅提高了我的成绩,还提升了我的认知。
2009年高考,我以二本成绩考入了广西师院,调剂到国际贸易专业。
进入大学后,也许是没有考到自己理想的学校,心态没有调整过来,漫无目的地混过了大二。大三醒悟以后,探索考研,最后锁定报考北大新闻传播专业。
于是我在疯狂地看书,巴不得一天当作两天用。在知识的海洋里,我感觉到自己的无知和渺小,所以我更加不停地学。
(刚开始工作的我)
而我的第一次考研是失败的,我不知道该怎样面对今后的人生,是继续考研北大,还是找工作?父母希望我在他们身边找个工作,安安稳稳地工作,结婚,生孩子……
原本也想遂了父母的意愿,就那样在老家县城找个工作过日子。
但进入某单位工作时,我看到了能力与地位的不匹配,以及乌烟瘴气的人际环境。这让我逃离了那里,选择了回校学习,坚持二战。
张雪峰说:老实家庭出来的孩子,一定要好好读书,毕业以后进好公司工作。那里,你遇到的工作环境,福利待遇相对都是友好的,同事也都是文明有素养的。
9月份,我回到学校,已经是毕业生的身份了,学校没有了我的住宿位置,我不得不自己找住宿。
窘迫的经济状况,找个住宿都是难题。朋友叫我给她俩小孩补习,得知我没有地方住,就把她家的仓库腾给了我,补习费照样给。
(在越南旅行)
就这样,我像打了鸡血一样,平常去学校学习,周末给小女孩补习。
就在我感觉把基础知识学得可以的时候,老家县城的发改委办公室打来电话,叫我去上班(我以前去面试过,后来很久没接到通知,我以为黄了),我纠结不到10分钟,还是做出了考研的选择,身边的人都很不理解。
最后考研的结果,真实成绩就是以一分之差,落在线下。后来我觉得是命吧,但我又不认命。
当时的心情无法形容,几近崩溃,难以有勇气捡起碎了一地的信心,对自己失望至极。
有十几天的日子,我都是浑浑噩噩地躺着,不知道该怎么办?何去何从?痛定思痛后,我觉得不能再这样消沉下去了,决定振作起来。
(心怀诗意,眺望远方)
于是,我开始了找工作模式。本来打算在南宁找的,但应聘了几家,都不合适,然后就在网上投简历。
2014年6月,我应聘到广州一家快消品公司。
这是一家刚建立的快消品公司,员工很少,我需要负责处理很多事物。包括产品的定义、认证和品控、定价策略、品牌塑造、市场活动等。
因为没有前鉴,所有的事情都得靠自己摸索、学习才得以熟悉起来。我在很短的时间里,高强度工作,被锻炼成了多功能型的职员。这段工作,让我从一个职场零经验的人,转变成整个运营的负责人。
每当我很累很苦的时候,我就把考研的书拿出来看,它是我压抑、灰暗生活里的一抹亮色,我依藉它获取存在的力量和安慰。
在这将近一年的时间内,我负责了公司将近20款产品的整体运营。包括做文案,网站运营,新媒体运营,市场推广,新品发布,产品运营,渠道运营,售后服务等等。
(暖意洋洋)
在这份工作里,因为工作时间长,任务多,跨度大,使得我成长得特别快。当时公司团队规模不到30人,却达到了上亿的营收。
每天10多个小时的长时间工作,对身体的损伤特别大。有段时间,我身体很难受,胸腔一直疼。自己去医院检查,医生说是因为过劳引起的神经痛,要注意休息。
因为种种原因,之后我离开广州去了北京,之所以选择北京,就是因为那个执念。但在这里没多久,我就回去了,因为父亲病了。
父亲的住院,我才深刻感受到父母已经变老了,当他们需要我时,我必须要尽快地赶回来,所以不能离他们太远。于是,我选择在南方深圳这边投递简历,因为深圳到家只要半天的时间。
(在深圳溜达)
2015年的10月份,我收到深圳一家互联网公司的面试通知,当时父亲还在住院,病情已经控制并好转。我在陪护中收到通知后,把事情交给母亲就立马连夜搭车去了深圳。
在车上赶紧查看公司的资料和运营方式。到达深圳刚好是早晨,从车站转3趟地铁到达公司,刚好赶上上班点。我把行李放在楼下,在卫生间洗了一把脸就去面试。
面试官看起来非常严肃,从我的几个回答中,他说,你对面试没有做好准备。我知道是瞒不住的,很诚实地告诉他事实:确实是这样,行李还在楼下。
我觉得这次面试应该黄了。没想到过了几天,竟然接到了公司通知我去上班的电话,报酬按我要求的给。
我真的是欣喜若狂,非常感谢那个看起来特别严肃的面试官给了我机会!后来,他成了我恩师。
(与荷色平分春色)
刚进入移动互联网公司的时候,我的工作只是H5策划和内容运营,第一个月的工作是重构整个平台的内容展示方式。
我之前工作的公司是一家初创企业,加上创始人比较年轻,没什么企业管理经验,团队运作比较粗放,在那样的环境中,我养成了很多不好的习惯,比如说话不清晰,邮件不规范等。
我的这些坏习惯,在互联网公司暴露了出来。 我的上司就是面试我的恩师是一个非常有经验、严谨的专业职业经理人。他一发现问题就会把我喊到办公室问个究竟。
他也不直接说我不对,而是反问我为什么要这样,我的理由是什么,让我思考一下我的理由和思路严不严谨,正不正确等等。
(依旧少年心)
最开始的第一个月,我平均每周至少被骂4次,然后因为害怕和紧张,连带着晚上做梦也是在睡梦中被骂惊醒的。
我在一次一次被“教育”“指导”中变得越来越好。到了第二个月,平均每周被叫到办公室从N次变成了一两次,再后来,几乎不会被单独“教育”了。
因为我整体资质还不错,是一个做过事情就能总结经验,吸取教训的人。所以后来改掉坏习惯以后,领导对我是越来越满意了。
之后,我在公司主要是负责搭建他们的内容运营体系,梳理公司平台的运营规范,还有日常的策划和运营工作。
2016年的1月,公司在组织结构上做了一些调整,我能感觉到战略规划的大幅度扭转,还有人员的调动。当时我的恩师也离开了团队。
(出差美国,在乔布斯的老房子前打卡)
那时候,我所在的运营中心已经解散了,后来我们小组被并到了产品中心。因为产品中心的负责人一直给我提新的需求让我做,我也一直在忙着新需求的交付。
我交付内容的第二天,刚好是试用期结束,转正期开始。产品总监找我谈话,我以为是讨论我的方案问题。因为关于转正的审批,在两周之前已经通过而且VP也允诺了涨薪。
结果,他先寒暄问了我前面三个月的工作成果和情况,最后却艰难委婉地说,不好意思,我们决定“优化”掉你。
那时正值冬天,我在深圳,我仰望的这个城市,恰逢是近60年来最冷的一个冬天,我的身体随同我的心,都冷到了冰点。
尽管冻得瑟瑟发抖,我还是窝在被窝里读书写字、投简历。我相信,杀不死的,终将会变得更强大。
(这是我在联合国青年峰会上的位置)
当时已经临近春节假期,抢在休新年假期之前,我陆陆续续投递了一些岗位,但反馈并不理想。
到了春节假期时间,我按照别人放假的时间回家,还要装作很欢快。因为在这一年中,父亲生病,弟弟也遭遇了各种变故,好不容易大家喘口气,我怎么能把被辞的事说出来呢!
过完春节,我又回到深圳继续找工作。一家脑机接口公司需要一个可以运营官网和公众号的职员,岗位角色的要求是:做过运营且文笔较好。
面试的时候,面试官给我描绘了脑机接口技术的应用场景,我被他描述的场景迷住了,然后根据他的要求,我把过往的文档、作品打包发给他,两天之后,我收到了offer。
就这样,熬过2016年最寒冷的冬天,在来年春天的时候,我从快消品、互联网领域转向了前沿科技领域。
(联合国亚太总部,我来啦)
一个文科生,在一家技术型公司里做运营,接触的信息是世界上最前沿的脑科学领域。而且每天都要读最新的科技论文,给自己灌输新概念,然后针对性地结合公司业务,写一些科普性内容的文章。
对脑科学一无所知的我,就这样一边学习专业知识,一边和团队一起探索脑机接口技术的各种应用场景。当时产品和技术都不成熟,市场未被教育。
作为一个需要用数据和成绩说话的运营,那两年,我没有做出可以让自己觉得有成就感的成绩出来,涌现了沮丧、挫败、怀疑自我的情绪。
(在联合国青年会议上的我)
2018年,我们的新产品出来了,赶上一个政府主导的展会,在展会上做展示和预售。因为这个契机,我很偶然地在现场结识我后来的好朋友K先生。
那时他在筹划建设一个深圳特色的产品品牌,听我介绍了我们的项目后,催我参加奖项申请和海选。
因为产品很有特点,又有朋友的帮衬,项目比较顺利地争取到了奖项。后续的宣传和展览中,我们的产品摆放在了C位,增加了产品的曝光度。
两个月后,另外一个朋友推荐参加一个科技节,期间结识了主办方的工作人员Selina。在科技节上,我们的产品获得了大量的曝光。
随后,数家主流媒体,包括央视、湖南卫视、深圳卫视、广州日报等,都来报道了我们的项目。就是因为这个契机,我们的新品牌力得到了大大的提升。
后来,经过各种努力又对接上不少资源,并不断开展线下的展览活动,包括高交会、文博会、时尚科技周等。期间不断有媒体来报道,不断获得曝光,到了年末,产品出圈了。
(我们一起讨论)
接着在2019年,这一年我做了35+场展会/活动,每一场从筹备到收场,历时一周到三个月不等,也有一些短暂的落地小活动一周一两场。
我每个月手上同时几个展会穿插进行,此外还兼顾其他工作。不同阶段来回切换,不同项目来回切换,不同身份无缝对接。就“累”一个字,但却是我突飞猛进的一年。
在进公司的4年中,我经历了公司在不同阶段的战略变迁,角色也从一线运营到经理到总监的转换。在这个赛道沉沉浮浮,付出了很多,也收获了很多,与公司和项目共同成长,互相成就。
直到2020年4月29日,因为疫情影响,我离开了这个团队。做出这个决定并非易事,辛辛苦苦4年做下的成绩,放手时总带着持续撕裂的阵痛。
(不同肤色的人类追求同一个梦)
但是,我不再像曾经那样带着妄自菲薄的沮丧了。因为我不仅经历了职场无数次挑战和考验,同时也在优秀的人群当中,获得了成长,升华了格局。
尤其是在经历了联合国未来领袖峰会后,带给我的转变。
2019年,我偶然间看到了联合国未来领袖峰会2.0的项目简介,主要是到联合国亚太总部参加国际青年峰会,探讨工业4.0时代的青年行动。
看了内容,我很心动。能在国际舞台活动,是我年少时就有的梦想,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没有犹豫地报了名。
写申请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申请内容要写得详细,并要求回答一些问题。
因为工作繁忙,这个过程拉锯了半个多月,最后一鼓作气把内容写完,在凌晨两点、困到不行的状态下提交申请。
申请审核的时间异常迅速,没两天就收到申请接收的邮件,不几天就收到录取的邮件。然后陆陆续续是一些邀请函,酒店信息,大会材料等参会注意事项的文件。
(作为中国青年代表参会)
2019年8月4日凌晨我飞往曼谷,去到联合国亚太总部参加未来领袖峰会。
这次国际青年会议,我们经历了外交培训,国际领导培训,国际青年大会,国际文化之夜。每一部分都提升了我的认知,并带给我很多的感触。
在经过跨文化的碰撞,高格局的引领,跟跨国跨文化跨背景的人协作后,我进一步克服内心的胆怯,带领我的小团队,在青年会议上提出来“青年如何应对人工智能时代的挑战”议题和解决方案。
并代表小组在青年大会上做了项目陈述。这绝对考验了我的语言表达、逻辑思维、应变能力和领导力。
这次国际会议带给我很大的震撼和改变。会议上的可持续发展专家鼓励我们把视野放在全球背景下,去发现更深层的问题。
从身边人行为的关注点变成观察、洞悉整个社会的运转规律。在发现问题后,寻找解决的办法。
这是一趟振奋人心的旅程,此后我的视线不再放在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上,我突然更深刻理解了一个前辈说的那句话——你只有行走了世界,才发现,当初的那些愁是多么的浅。
(悦目赏心)
后来,我也经历了一些职场变迁,但我都能释然。并以平和的心态按照自己的意愿去生活。
有工作的时候,照样努力、认真、负责;不工作的时候会跟朋友一起小聚,或参加活动,或户外旅行。自己也特别注重饮食、健康,会做500多道菜,偶请朋友聚餐品厨艺。
将来我会持续在科技领域发挥我的个人优势和经验,促进新科技的推广和商业化落地。
另一方面,我还打算做一个教育类的项目,也就是为青年成长赋能。我希望这个事情可以一直做下去。现在我就在某媒体上更新这方面的内容,也在持续为一些青年提供职场胜任力的课程教学和咨询。
我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辽阔的、不被标签定义的拥有自己选择权的人,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被别人选择,被别人挑拣指责的那种人;不要成为精致的利己主义者,要成为对社会有用的人。
(自信人生二百年)
就如鲁迅先生说的那句话——愿中国青年都摆脱冷气,只是向上走,不必听自暴自弃者的话,能做事的做事,能发声的发声。有一份光发一份热,就像萤火一般,也可以在黑暗里发一点光,不必等候炬火。
这也是我的信念,我觉得年轻人还是要有一些信念感来支撑自己,才能够走得更远。
【口述:卢晶晶】
【编辑:文言】
我们不能走过不同的人生,却能在这里感受别人真实的故事,而且,每个故事都有真实照片噢!如果你也喜欢这样真实的故事,请关注我们吧!@真实人物采访
(*本文章根据当事人口述整理,真实性由口述人负责。“真实人物采访”友情提醒:请自行辨别相关风险,不要盲目跟风做出冲动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