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说,如今孩子的教育太难了!学习压力大升学竞争激烈,孩子学习不上心,成绩上不去,也就算了。
毕竟不是每个人都有读书天赋,中考分流一半考生,该干嘛就干嘛去,基础技术活儿也要有人干。
可现在的中小学生动不动就手不离机,晚上不睡早上不起,白天黑夜颠倒着过,一味沉迷网络游戏、视频、小说,这可难倒了不少家长。
看着孩子在学习上提不起一丝一毫兴趣,却请假、休学,甚至退学在家里玩手机,家长对孩子却无计可施。
特别是一些孩子读到初中一、二年级,为了能尽情地遨游在网络中,找出各种不去上学的理由。
根据相关数据反映,青少年抑郁症患者数量节节上升,其中包括一些打着这个幌子,躺在家里玩手机的孩子。
到底什么样的孩子更容易沉迷在虚拟世界里,难以回归到现实生活中?其实大体都是来自这四类家庭:
我们都知道生孩子是本能,但养孩子就要靠本事了。有些父母经济条件不允许,孩子一生下来就交给老人抚养,自己远走高飞谋生活。
等孩子到了上学或者更大的年龄,才接到身边。这种只有血缘关系却没有感情的亲子关系,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孩子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关爱,活成透明人,渐渐地,他们就会另找满足感,于是,手机便顺利上位,变成了比父母还亲的主儿。
还有那些父母关系不和,吵吵闹闹把家里搞得鸡飞狗跳的,孩子在家里变得没有安全感,也会变得敏感、内向、自卑。他们到了青春期,很有可能迷上网络。
因为他们在现实生活中没有安全感,更加找不到归属感、价值感,得不到父母的关注和温暖。
在他们成长过程中,大脑深处一直隐藏了许多低能量的情绪,比如:担心、害怕、紧张、焦虑、恐惧、不安全感等。
随着年龄增长,他们的能力增强了,但这些低能量情绪并没有从他们脑海中消失。
但他们自我意识变得越来越强烈,对于精神方面的追求也越来越多,既然现实生活中得不到满足,于是就通过自我感觉最舒适的方式寻找支持、安全、爱等。
而虚拟的网络中,隔着电子屏与人打交道,可以隐藏自己不好的一面,展示优势和长处,从而得到陌生人的点赞好评。
这些都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得不到的关注、肯定、认可。相比于冷冰冰又无人问津的现实中,他们更愿意沉浸在虚拟的世界里,不愿意醒来。
我们都知道,但凡那些严厉的家长,都是属于控制型的,他们宁愿孩子完全服从于自己,也不给孩子一点犯错的机会。
不管孩子的生活还是学习,没有自己的选择权和自主权,他们只有接受父母说一不二的管教和监控。
当他们做得不好,或者犯错时,常常会遭到父母指责、抱怨、训斥,甚至打骂。
他们不仅无法活出自我,无法释放自我,而且过得很压抑、自卑,要么成了父母的提线木偶。
随着年龄渐长,他们有机会接触网络后,就会猛然发现,在虚拟的网络里,即使做错了事情,只要不触犯法律法规,就不会受到惩罚,甚至还会得到一些认可和帮助。
就如我们熟悉的游戏,打输了不仅不会被批评、惩罚,反而会得到鼓励、支持一样,会不断得到尝试的机会,以及不甘放弃的坚持和毅力。
要是打游戏赢了,他们不仅能得到赞美、奖励,而且实现了目标得到了升级。
孩子在现实生活中很难体验到的成就感,却在游戏里得到大大的满足。试想想,谁能抗拒这种高层次生理需求呢?
我们都知道,家,是温暖的港湾!可有些孩子从上小学开始,就开启了阔别父母独立生活的日子。
他们对归属感的渴望,远远超过每天能回家的走读孩子。只要他们有接触手机、网络的机会,就会想尽一切办法来弥补空缺。
还有一类孩子,就是所谓的差等生。他们在学校里得不到想要的关注和重视,甚至经常挨批评。
要是遇到不太懂孩子心理的老师还会挖苦讽刺,伤害了孩子的自尊心,让孩子感到羞耻抬不起头来。
更为难以承受的是,因为多数家长都会有“学习好,就一好百好”的观念,孩子回到家中,父母就由于孩子在学习上表现不佳,从而事事看不顺眼而不给好脸色。
他们在学校得不到老师的重视和关注。在家里又被批评、指责,没有好脸色看。
只要他们有机会接触网络,就会在虚拟世界里寻找在学习上找不到的成就感,来弥补现实中生活中的不足。
总之,孩子的不正常行为,一定在能在家庭里找到原因。正所谓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孩子身上问题的答案,一定藏在家庭里的某个方面。
#教育MCN集结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