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恋理论关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和纽带(尤其是长期的),包括父母和孩子之间以及浪漫伴侣之间的关系和纽带。它是对人与人之间的情感纽带和关系的心理学解释。
这一理论表明,人们生来就需要在童年时与照顾者建立联系,且这些早期的联系可能会继续影响一生的依恋。
依恋理论的历史
英国心理学家约翰·鲍尔比(John Bowlby )是第一个依恋理论家他将依恋描述为“人类之间持久的心理联系”。Bowlby感兴趣的是了解当孩子与他们的主要照顾者分开时所经历的焦虑和痛苦。
像弗洛伊德这样的思想家认为婴儿会依恋快乐的源泉。处于口腔发育阶段的婴儿会依恋母亲,因为母亲满足了他们的口腔需求。
一些最早的行为理论表明依恋只是一种习得的行为。这些理论认为依恋仅仅是孩子和照顾者之间喂养关系的结果。因为照顾者喂养孩子并提供营养,孩子变得依恋。
图/pexels
Bowlby认为依恋是进化过程的产物。虽然依恋的行为理论认为依恋是一个学习的过程,但Bowlby和其他人提出,儿童天生就有与照顾者形成依恋的驱动力。
纵观历史,与依恋对象保持亲密关系的儿童更有可能获得安慰和保护,因此更有可能活到成年。
依恋理论的中心主题是,能够满足婴儿需求的主要照顾者可以让孩子产生安全感婴儿知道照顾者是可靠的,这为孩子探索世界创造了一个安全的基础。
那么是什么决定了成功的依恋呢?行为主义者认为是食物导致了这种依恋行为的形成,但是Bowlby和其他人证明了习惯和反应是依恋的主要决定因素。
在20世纪70年代的研究中,心理学家玛丽·爱因斯沃斯(Mary Ainsworth)大大扩展了Bowlby的原著。她开创性的“奇怪情况”研究揭示了依恋对行为的深远影响。
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观察了12至18个月大的儿童对”他们被暂时单独留下,然后与他们的母亲团聚“这一种情况的反应。
图/网络
根据研究人员观察到的反应,玛丽得出结论,依恋有三种主要类型:
  • 安全依恋:此类孩子在受到惊吓时寻求安慰,并且更喜欢父母而不是陌生人。
  • 矛盾-不安全依恋此类孩子对陌生人保持警惕,当父母离开时表现出极大的痛苦,但父母的回归不会安慰他们。
  • 回避-不安全依恋:此类孩子对父母的偏好很少超过陌生人,也很少从照顾者那里寻求安慰。
自这些初步发现以来,她的工作催生了无数关于依恋本质以及儿童和照顾者之间不同依恋风格的研究。
后来,研究人员Main和Solomon (1986)在他们自己的研究基础上增加了第四种依恋类型,称为无组织-不安全依恋。
成人依恋的4种风格
依恋的维度模型(Brennan,Clark,& Shaver,1998)由成人依恋的两个潜在的基本维度组成: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
焦虑维度反映了一个人对关系有多害怕,而回避维度反映了一个人如何回避在关系中暴露脆弱的情感。
根据来访者在这两个维度上的得分高低,可以判断其依恋风格是安全风格(低焦虑和低回避)、专注风格(高焦虑和低回)、冷漠风格(低焦虑和高回避),还是恐惧风格(高焦虑和高回避)。
下图列出了两个维度,以及如何根据个体的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得分来将其归类为四种依恋风格类型。
图/成人依恋的维度模型
安全型
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两个维度得分都低,他们既不回避与他人亲密,也不害怕被拒绝和被抛弃。
他们能够信任他人并可以寻求外界支持。他们会在意与依恋对象的联系,对伴侣和家人热情友善、理解和共情,哪怕在关系出现挑战的时候,这种类型的人都会善于谅解他人 (Mikulincer & Shaver.2007b)。
专注型
依恋回避分数低,依恋焦虑分数高。他们常常表现出黏人和对关系充满渴望。
他们对关系过于焦虑,对拒绝和抛弃的信号过度敏感这类个体采取过度积极的策略-一他们会高度努力获得和维持亲密关系,因为他们内心充满了对孤独的恐惧。这些人倾向于向他人寻求安慰,同时又总是对自己所得到的支持感到不满足 (Mikulincer & Shaver,2007b)。
冷漠型

依恋回避得分高,依恋焦虑得分低。这类人常常喜欢独处,并且总是表现出什么都靠自己的样子。
他们否认对孤独和被抛弃的恐惧,一般不会从外界寻求情感支持。他们往往会运用消极被动的策略——推开他人,避开亲密接触,比如会在别人分享内心活动后开玩笑或改变话题。
这些人会最大限度地减少依恋需求,他们否认被拒绝和被抛弃的焦虑(Mikulincer & Shaver)。
恐惧型
依恋焦虑和依恋回避得分都高。他们既有依恋相关的焦虑感,又会逃避与他人的亲密联结。
事实上,他们会摇摆在消极(害怕被拒绝)和过分积极(害怕被抛弃)两极之间,因此,一些理论家也将这种风格称为“紊乱型”,因为这类人会采取两极之间摇摆的策略。
这些人内心会特别冲突,因为他们一方面会在心理治疗中退缩,在人际关系中逃避与他人亲密,另一方面又会渴望亲密和联结。
他们的不一致行为使他们特别难以维持健康的人际关系,也很难在压力情景下调控好情绪 (Mikulincer & Shaver,2007b)。
图/pexels
依恋理论在心理咨询中的应用
依恋理论可以帮助咨询师了解来访者的依恋风格,以便更好地理解其心理问题。在心理咨询中,依恋理论可以帮助以下方面:

1. 识别和理解来访者的依恋样式和经历,帮助来访者了解自己的情感需求和行为模式。
2. 探索来访者的早期亲密关系经历,帮助来访者理解自己的情感反应和亲密关系中的难题。
3. 帮助来访者发展更健康的亲密关系行为和技能,以改善来访者的亲密关系和情感健康。
4. 通过建立安全的治疗关系,帮助来访者改善自我价值感和情感调节能力,以提高来访者的情感健康。


图/pexels
接下来以物质成瘾为例,看一下依恋理论的在团体心理咨询中的具体应用。
01
理论与实际联系
理论上,安全型依恋可以帮助个体自我调节各种内在经验,例如情感、行为、认知,人际关系、生理、自我意识(Padykula & Conklin,2010)。
然而,如果一个人是不安全型依恋,自我调节功能就会受损,内在体验就会变得愈发失衡和极端。
例如,不安全型依恋的人,如果其依恋模式中焦虑成分更多,则会更多地体会到 (生理上和情感上)被过度唤起,或过度情绪化。
如果当事人依恋模式中回避成分更多,则会更多地表现出情感隔离和述情障碍(Padykula & Conklin2010)。因此,对一些人来说,成瘾物质成了应对和控制内在痛苦体验的方法 (Padvkula & Conklin,2010)。
具体来说,依恋模式中焦虑成分更多的个体倾向物质滥用来帮助他们调节他们的情感压力,这些情感压力往往带给他们排山倒海的感觉,让他们无法有效管理。相比之下,更加回避的个体倾向于通过物质滥用让自己免受自身问题的情感冲击。( Mikulincer & Shaver,2007b)
换句话说,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更倾向于通过成瘾物质来调节他们的情绪,因为他们不曾有过安全的依恋对象来提供这一重要功能。
同样地。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最初可能会转向物质,以替代亲密关系的缺失,其实这也是源于他们不曾有过可靠的依恋对象。
有研究者 (Hofer & Kooyman,1996)认为,物质让不安全型依恋的个体将他们的依恋需求从一个或多个不可靠的人身上转移到一个被视为客观的、没有人情味的、秘密的、安全的物体上。
这种与某种物质建立的虚假的依恋关系,尽管是暂时的、成瘾的,却填补了一些个体在关系上的空白。
图/pinterest
02
从依恋角度看待针对物质滥用的团体心理咨询
理论上,团体治疗是治疗物质滥用的有效手段,因为团体为成员提供了一个安全基地,帮助他们将依恋需求从物质上转移到团体本身(Flores,2001,2004)。
当成员沉浸在团体中时,他们成为一个更大、相互联系的体验的一部分,这比他们自己孤立的、关系上空乏的体验更为深厚。
图/pexels
通过这种方式,这个团体充当了曾由物质充当的依恋功能(情绪调节、一种归属感和联结性)
在一项罕见的“关于物质滥用团体中的依恋”的研究中(Polansky, Lauterbach, Litzke, Coulter, & Sommers.206)研究了一种特殊团体的疗效因子,这种团体是为不安全型依恋的母亲组织的依恋取向的育儿团体。
作者发现这些母亲的反思功能逐浙增强,并得出结论,这样的发生源于安全、支持性、非判断性的团体环境。
该团体还提高了团体成员与孩子沟通的数量和质量。成员体验被理解和被接纳感觉,这是安全型依恋的基本特质,或许就是这引发了反思功能和言语沟通中的积极结果 (Polansky et al.,2006)。
图/pexels
03
针对物质成瘾来访者,对团体带领者的两个建议
1 在团体的初始阶段,团体带领者可以给予支持和指导,聚焦于创造一个结构式的和安全的团体环境。
在康复早期,成瘾者往往难以容忍比较经典的心理动力团体中治疗师的中立立场,以及满足感的缺乏 (Flores,2001)。
弗洛里斯(2001) 的理论认为,这是因为治疗师的中立性强化了成员移情,促进了他们的退行,这一切太难了,患者在这个脆弱的康复阶段还处理不了。
带领者通过积极地促进一个安全的、支持性的、结构化的团体环境,帮助成员依靠团体,把团体作为安全基地。团体结构和支持有助于成员涵容他们的焦虑,减少他们依赖的物质对他们的诱惑 (Flores,2001)。
2 关注团体初始阶段情感涵容与后期情感表达之间的平衡。
成员能够保持冷静和情绪稳定的时间越长,他们就越容易更近距离地观察自己的内在体验,最终增强他们的反思功能和能力。
随着反思功能的增强成员越来越能够忍受更多以洞察为导向的工作。
图/pexels
基于依恋的咨询方法可以用于个人、家庭、夫妇和团体咨询,适用于儿童和成人,帮助来访者修补或恢复破裂的家庭关系。
那些可能从基于依恋的咨询或治疗中受益的人包括:
  • 领养的孩子
  • 寄养儿童
  • 父母抑郁的孩子
  • 在照料者手中经历过虐待或创伤的儿童
  • 抑郁和/或有自杀倾向的青少年

总之,依恋理论为心理咨询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框架,可以帮助个体在情感健康方面得到更好的帮助和治疗。

版权声明:部分内容、图片、文章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仅作分享之用,如果分享内容侵犯您的版权或者所标来源非第一原创,请私信小编,我们会及时审核及删除处理

举报/反馈

太原科大心理咨询中心

2.1万获赞 4243粉丝
科大专注精神与心理健康
太原新科大心理咨询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