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是 14 世纪下半叶发源于意大利并传播到欧洲其他国家的哲学和文学运动,它承认人的价值和尊严,把人看作万物的尺度。
但由于社会文化不同,简单的移植导致行为上的照猫画虎,在教育中出现“纵容”“忽略”和“强迫冒险”等负面问顺。
人本主义理念被广泛用于心理治疗,与精神分析和行为主义并列。人本主义理念强调尊重、接纳和自我负责,强调过程而不是结果,强调此时此刻的重要性。人本主义教育观鼓励受教育者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尊重学生的个性和意愿,很少强迫输入知识或观念。
西方“以人为本”的行为,有一套文化传统和社会系统支撑,是在西方社会需求的基础上产生的。中国并不完全具备可以让那些理念落实到行为上的文化土壤和社会支持系统.多是照猫画虎。
把“接纳”用成“纵容”把“鼓励冒险”用成“强迫冒险”,以为冒险才是人性,甚至容易把对未成年人的忽略当成宽容。如果说管教孩子时不考虑孩子的主观意愿是对孩子的忽略,而美好的“让孩子按天性自由发展”的理念被操作成对孩子不加管教,任孩子为所欲为,却是对孩子更深的忽略。
这些主张都是和强调学生接受父母、老师安排.强调学生听话、遵守纪律等有很大差别。在崇尚开拓创新、不断征服自然的社会文化中,人本主义的教育理念更符合社会的需要。
也正是由于这个原因,很多家长和教育工作者持人本主义教育观,在育儿和教学过程中渗透这样的观念,很多私立学校更是全盘西化,完全采用西方所谓“先进”的教育理念来管理和教学。
即使把人本主义表面上的教育行为复制得非尽管人本主义教育观在中国受到了普遍的接常精准而实施教育的主体依然是深受传统文化影响的成人,简单使用异域文化理念时,必然会和本来携带的文化信息相冲突。
实际上,“方法只是一个人所遵循的途径和方向,以使其行动方式能够真实地表达其本性。如果方法与他的本性不相契合,那么这种方法就仅仅是一种模作样......” 成人身上带的文化信息表现于言行举止,和成人意识上刻意教给孩子的观念理念不一致,会导致孩子认同上的混乱和行为上的无所适从。
教育的本质是对人性的规范和导,不可能彻底以人为本彻底人性化。真正的“以人为本”是以自己时代自己社会的人为本,不是以普遍性的生物性存在的人为本,教育是社会和时代根据整体的需要对个体本然存在的规范和导。对人性进行规范和导引的方向是社会化,脱离特定社会和特定文化谈规范和导引是没有意义的。
中国有自己的文化传统和社会支持系统有几千年深远的历史文化影响,简单把西方的理念拿来直接模仿使用是不明智的。每一个社会个体都是从历史中走来,历史、文化、传统等等,并不仅仅是需要学习和了解的知识,而是每一个人本身携带的信息,对人的影响是深刻而绵远的。
拿西方的标准衡量从传统走出来的教育方式,认为是落后的、不科学不够人性化的,但这也只是用西方的标准做参照得出的结论而已。放眼整个历史来看,没有什么教育理念会是“正确”的,不过是和当时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相匹配罢了。
人本主义教育观重视对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知情感兴动机在等部心界的研究,主张设身处地为学生着想,使学生感受到学习的乐趣、激动,从而全身心地投人学习。这种理念更强调教育的过程,强调被教育者此时此刻的愉悦性,而不是教育的目的和最终效果。
这对传统教育中存在的过于重视结果而强迫学习强制灌输的教育理念是一种补充和中和,孩子确实“不是一个需要填满的罐子,而是一颗需要点燃的火种”。
问题是,当人本主义教育观通过对此时此刻专注、兴趣和快乐的强调来点燃火种的同时忽略了方向性、目标性和整体性的重要。教育不是为了教育而教育,火种也不是为了点燃而点燃。点燃之后,向哪个方向引导,要达到什么样的社会整体目标,火种要在未来的社会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和能。
人本主义教育观所强调的过程,是碎片化的过程,并没有若眼于过程的整体性,有顾此失彼之憾反而是传统文化传统教育观中,存在着眼整体性的资源和实践。
人本主义教育观强调教育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强调受教育者本身生命活力的表达,对目前教育中存在的军事化管理、强制化知识学习的倾向无疑是一种纠偏。但是,深人看下去,人本主义教育观对受教育者兴趣、意志和活力的看重,最终目的却仍然是为了更好的掌握知识、拓展知识创造知识,为了改造环境、征服自然,落脚点依然在一个人的工具性存在上,并不在于一个人的整体性存在。
毋庸置疑,近代以来,科学知识创造出了无与伦比的物质文明,任何民族都不能对此视而不见“依靠科学可以比仅靠双手打开更多的门”网。即便如此科学也仅是工具,而不能被当做目的。
科学知识可以用逻辑严密的概念和精确的语言传达和授受,而为人之道却不行,传统的教育更强调言传身教,是潜移默化的顺导和单纯科学知识的传授迥异其趣。
用授受的方法让孩子流利背诵 100 则爱国规条,他也不一定比不会背诵的孩子更爱国;对职场生存法则倒背如流,也不一定能够立足职场。
着眼于为人之道的教育,虽然不能忽视科学知识的授受,却也要能够从中国传统教育中吸取资源不复古泥古,也不简单否定。
综上所述,扎根自身文化,探索新的路径,把自身的文化历史发展逻辑与时代的发展潮流融合在一起是改革开放新时代对教育工作者的新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