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0日,我们迎来“第32个世界精神卫生日”,卫生日主题为“促进儿童心理健康,共同守护美好未来”。
心理健康是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是指人在成长和发展过程中认知合理、情绪稳定、行为适当、人际和谐、适应变化的一种良好状态。
根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2021年3月发布的《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19-2020年)》显示,截止到2020年底中国小学阶段抑郁检出率近10%,青少年的抑郁检出率为24.6%。
2023年北京大学儿童青少年卫生研究所所长宋逸副教授在访谈中指出,中国儿童主要表现为神经发育障碍性疾病,如孤独症谱系障碍,患病率为1.2‰,低于高收入国家的6-10‰。
另一种儿童心理问题为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发病率从20世纪80年代的3.7%增长为2022年的6.4%,高于5.3%的全球患病率。
而青少年的主要心理问题是抑郁和焦虑。通过自我报告筛查量表评估的青少年抑郁症状和焦虑倾向发生率约为17%和32%。
1. 学习问题:常见的有学习困难、被动学习、丧失学习兴趣、厌学、逃学等。随着课业内容及难度的增加,有些青少年容易产生畏难心理,甚至厌学等问题。
2. 网瘾问题:有些青少年长时间、习惯性地沉浸在网络游戏中,对虚拟世界产生强烈的依赖,意志力又比较薄弱,以至于达到了痴迷的程度,出现难以自我解脱的行为状态和心理状态。
3. 情绪问题:青春期的青少年正值叛逆期,容易出现情绪问题,例如情绪低落、烦躁、易激惹、有敌意等。
4. 人际关系问题:青春期阶段,青少年和父母的关系发生了改变,青少年开始建立与家庭分离的自我认同,他们开始寻求更多的独立性,而处于青春期的青少年内心有不安全性。
1. 难以入睡或易惊醒,持续的睡眠质量差。
2. 较长时间感觉惊恐不安,失去安全感。
3. 对自己、他人失去信心,对学习、生活极度失望。
4. 感觉无助、空虚,情绪持续低落。
5. 不想和他人交流,性格突然变得内向,甚至孤僻。
一定要善于观察,如果孩子出现上述状况,并持续超过两周,家长和老师要给予适时的引导和帮助。
1. 学会控制情绪。情绪是心理活动的核心,对心理健康有重要的影响。青少年可以通过认识、理解自身情绪的产生原因,学习情绪调节的基本方法,接纳自身消极情绪,维持积极情绪,实现对情绪的控制进而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
2. 开展适量运动。运动是健康生活的重要内容之一,坚持适量运动,每周三到五天,每天锻炼30分钟以上,对于预防和缓解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有很大的帮助。
3. 保证充足睡眠。睡眠质量是身心健康的综合表现,睡眠不足会损害情绪调控能力,使负面情绪增加,青少年应当注意保持充足的睡眠时间,少熬夜,早睡早起。
4. 积极寻求支持。当青少年遇到难以通过自身调节克服的心理困难时,可以积极主动地向同学、朋友、家长、教师以及专业心理工作人员寻求帮助,在各方支持下恢复自身心理平衡,走出不良的心理状态。
1. 真诚沟通交流。不要一味否定、批评青少年的外在行为表现,要与青少年真诚沟通,分析其行为表现存在的内在心理需求和困惑。当他们需要你的时候,你的真诚与帮助是他们能否做出正确决定的关键。当你和青少年说话的时候,要全神贯注,不能心不在焉。
2. 合理帮助引导。用微笑与鼓励来减轻青少年可能面临的学业和人际关系压力,引导他们培养积极的兴趣爱好,鼓励他们多参加艺术和体育活动,学会自我调节。
3. 尽量避免冲突。良好的沟通和善意是治愈心理问题的良药,要始终对孩子保持尊重和开放的态度去沟通,真正做到平起平坐,“平视”他们,而非低头“俯视”、训斥他们,这样只会让心灵的距离更加遥远。
美国著名心理学家马斯洛和米特尔曼为心理健康提出了十条标准:
1.有充分的自我安全感。即不会感到有某种莫名的或对大多数人都不构成危险的事物对自己造成威胁。
2.对自己有适当的了解,能对自己的能力做出恰当的估计。
3.生活目标和理想切合实际,而非有过高的或脱离实际的生活目标。
4.与现实环境保持接触,而非沉湎于空想或自我封闭。
5.能保持个性的完整和谐,悦纳自己。
6.具有从经验中学习的能力,而非固执、刻板。
7.能保持良好的人际关系,而非独来独往,我行我素。
8.能适当地宣泄情绪与控制情绪,而非任意冲动或苦行僧式地压抑自己。
9.在不违背集体意志的前提下充分地发挥个性,而非盲从和随波逐流。
10.在不违背社会规范的前提下,能适当满足个人的基本需要,也就是人们常说的会处理好集体和个人的关系。
青少年是国家的未来和希望,他们肩负着推动国家发展和进步的重要责任。因此,国家和社会应该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问题,采取积极的相应措施来促进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发展。
世界精神卫生日是促进青少年儿童心理健康的一个重要契机。让我们借此机会,为孩子们的成长注入更多的爱与关怀,创造一个更加美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