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与文学的联系尤为密切。人的心理促进了一 众学科发展,特别是心理学和文学。二者均关注人类所独 有的情感,且都关注显性行为和自我认知之间的联系。
因此,对文学作品进行心理分析可以深度挖掘作品的价值。 正如拉尔夫•科恩所言,文学批评与心理学说的交融将成为 一条文学理论未来发展的道路。
目前的文学研究主要集中 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方面,拓展其他的心理学理论的文 学批评功能可以丰富文学研究。
在众多心理学理论中,个体心理学的意义非凡。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强调重视主体认知因素、社会文化因素,对当代心理学的发展影响巨大,许多当代心理学说中 都有个体心理学的影子。
可以说,阿德勒的大部分观点和 洞见,已经巧妙精细并且无声无息地弥漫在现代心理学的思想当中。
也就是说,这种心理学说在文学研究中的运用不但可以丰富此研究视域,还可为其他当代心理学理论的拓展提供参考。
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 阿尔弗雷德•阿德勒是个体心理学的创始人,被称为 人本主义心理学先驱、现代自我心理学之父。
他的个体心理学理论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阿德勒著有个体心理学作品:《理解人性》《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生活的 科学》《自卑与超越》等。
在驳斥了生物决定论和环境决 定论的基础上,阿德勒认为,还有另外一种力量的存在, 即人的“创造力量”。个体心理学理论认为,一个人的发展过程,就是追求优越、超越自我的过程。
对人类而言,出生伊始就存有自卑感。在远古时期,人类对力量的渴望是自卑感的源头。 而对个人来说,自卑感始于婴儿时期。随着年龄的增长,儿童发现自己身小体弱,有时无法完成自己的目标。
对自卑感的不当处理会引发心理问题。因此,个人在应对自己的自卑感时需要注意以下三个方面:
虽然每个人都存有自卑感,但耽于自卑感,逃避所能够做到的 事情,形成“自卑情结”,就会发展出神经病的倾向。
个人的生活目标应切合事宜,若追求好高鹫远的目标, 对优越进行过度追求,造成不惜任何代价以凌驾别人的心 态,就会形成“优越情结”,容易引发人生悲剧。
人处于世界之中,不是封闭的体系,只有与他人合作,并从中学会思考,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才能健康成长。 文学作品中广泛存在对应“个体心理学”的基本原理的三个方面的三种人物命运,包括心理障碍引发的人物自毁、个性畸形和心理健康带来的人物成长。
对其进行细致分析,可以揭示出影响人物命运走向的内在心理因素。
“自卑情结”与人物的自毁 根据阿德勒的观点,“如果一个人把逃避指责作为自 己生命当中的主要专注之事,那他与社会的一切关系都会 受到影响。”
有些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就是这样走向了 悲剧。鲁迅笔下的高老夫子、芥川龙之介笔下的禅智内供 都是典型的例子。
关注高老夫子鲜为人知的内在心理因素,就能看到一 个深陷“自卑情结”困扰的人。虽然高老夫子创作的“名文”颇受好评,甚至获得去学校教书的机会,但他却既 没有继续投身于文学创作,也没有认真提升教学质量, 反而一心关注左边眉棱上的一个尖劈形的瘢痕。
哪怕在上课时,他对瘢痕的关注也没有减少,“上堂的姿势应 该威严;额角的瘢痕总该遮住”。
三心二意的讲课态 度自然招致了学生们的不满,但他仍没有意识到自身的 问题,反而认为是学生们在嘲笑他的瘢痕,一气之下竟辞职了。
整篇作品共出现六次对高老夫子隐约听到学生的嘲 笑声的描写。每次面对仿佛不断萦绕在耳边的窃笑之声, 高老夫子都感到忐忑不安,他的自卑感不断加深,最终形成了“自卑情结”。
实际上,阿德勒认为,器官的缺陷会 造成许多阻碍,但是器官的缺陷并不是一定会导致人们采 用错误的生活模式。
高老夫子脸上的瘢痕本算不上是 多大的身体缺陷,但他缺乏主体认知,没有探究问题的根 本原因的意识,反而懦弱地选择逃避现实的挑战。
显然,这种逃避的行为使他的处境越发糟糕。
辞职后,“自卑情结”引起了的巨大心理焦虑,促使他又做出了大骂女学等 对他本人来说毫无裨益的敌对举动。
与高老夫子相似,禅智内供虽然是内道场供奉、池尾 寺高僧,但他没有专心致志地研究佛法,而是为自己的过 长鼻子操心上火。内供一方面积极地寻找使鼻子变短的办 法,一方面又做出对鼻子不甚在意的模样。
他总觉得有人 在背后笑话自己,但实际上,芥川龙之介在《鼻》的前半部分没有描写周围人对内供鼻子的嘲笑,这些嘲笑极有可 能只是内供自己的妄想。缺乏自我意识的禅智内供沉浸在 妄想所制造出的负面情绪中,总是留意别人的鼻子,以至 于做出不看人只看鼻的行为。
显然,他看待自己、看待他人、看待世界的目光已经扭曲了。尽管他找到了让鼻子变 短的方法,但他仍无法摆脱自卑。
在对鼻子是否会再次变 长的担忧中,内供日益心绪恶劣,逐渐无法控制自己的行 为,他开始怀疑其他人在嘲笑自己已经变得短的鼻子,于 是做下用木条打小沙弥的脸等等恶行,犯了嗔戒,俨然偏 离了僧侣的初心。
最后,内供变短的鼻子又恢复成了之前 的样子,“内供在黎明的秋风中晃荡着长鼻子,心里喃喃 自语道:这样一来,准没有人再笑我了”。鼻子的长短 不能决定一个人的品行和成就,内供对鼻子的关注明显属 于弃本逐末、轻重倒置。
任叔称赞《高老夫子》对心理表现方法的运用纯熟;夏目漱石、山本有三均夸奖《鼻》简短有力、描写细腻。
这正说明了隐藏在高老夫子和禅智内供可笑的行为之下的隐秘心理的微妙之处。
正如佩洛夫所述:心理学,以及 其他行为和社会科学的研究和理论,如果其分类和结构能通过诗歌、文学、戏剧、叙事作品和艺术中发现的语言、 表达和观察得以拓展和深化,将会获得提升、丰富,变得 更加实际和有用。
通常来说,这些媒介比传统心理学对行 为中的细微差别和微妙之处更加敏感。
“优越情结”与人格的畸形发展阿德勒认为,人的一生就是不断追求优越的一生。 一个人有意识地构建了自己的目标,随后为了实现这个目 标,他会采取各种行动。
可以说,显性的表层行为是受内 部心理因素所驱使的。随着对目标的不断追求,个人会积 累经验、开拓视野,而后从失败向成功过度,日益趋近于完美。
然而,对个人优越的过度追求,将使他的行为无益 于他人。这种情况可以称之为个体产生了“优越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