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支持网络理论起源于20世纪70年代的精神病学,如今也广泛应用于社会学和心理学。社会支持网络是指个人接触所构成的关系网。
处在关系网中的个人能获得情绪支持、物质支援、服务、讯息、新的社会接触等。
社会成员通过获取这些支持资源除了能够满足生存发展需求外,还可一定程度上减轻心理异常反应,缓解精神紧张状态,提高社会适应能力。
而提供这些支持的主体可以是血缘关系为纽带的家庭成员、亲戚,也可以是业缘关系中的同学、同事、团体协会、工作单位。
地缘关系联结而成的邻居、志愿者、社区、公益组织,趣缘关系和兴趣爱好相同而结成的趣缘群体等。个人拥有的社会支持网络越强,越能应对环境挑战并推动自我发展。
关于社会支持的作用机制的假设主要有三种:主效应模型、缓冲模型和动态模型,前两种假设认同社会支持在改进个体心理健康和适应性行为方面的促进作用。
最后一种则主张社会支持和压力对心理健康产生影响,三者存在动态效应。社工从社会支持视角出发,分析案主所拥有的正式、非正式支持资源。
科学评估其支持体系中存在的问题,并应用专业的知识与技能,采取资源链接等手段提供服务,完善服务对象的社会支持体系。
此外,社会工作还注重提高案主建构支持网、利用支持资源的能力。自闭症儿童作为弱势群体已被大多数人所熟知。
事实上,自闭症儿童的监护人作为支持资源的直接提供者和照顾者往往面临资源匮乏、经济负担重、亲职压力大等一系列问题。
因此,为自闭症儿童家庭提供保障支撑成为学者呼吁政策改进的方向。不少学者试图运用该理论帮助案主扩大社会支持网络资源,保障自闭症儿童生活水平和发展权益。
显然,自闭症儿童及其家庭是社会支持匮乏的弱势群体,因此,社会工作的重点在于帮助服务对象学习建立并利用社会支持网络。
社工盘点案主拥有的资源禀赋,整合利用机构资源,明确介入领域、服务形式及资源链接内容。在尊重案主意愿基础上,以案主基本需求为导向。
以期最大程度满足服务对象需求,有效解决案主及案家庭的问题。在项目评估阶段,社工对案主的支持资源进行盘点。
首先,从辨认案主网络大小、关系基础、资源多少和获取资源能力几个方面问题入手。
社工发现案主支持网络小,且以亲缘关系和业缘关系为基础,非正式支持资源匮乏而正式支持资源又无法完全满足案主成长发展需求。
案主家人缺乏资源获取的技巧和手段,且无法拓展资源获取渠道。
其次,社工分析了网络成员互动关系,从接触次数来看,案主与案主母亲和案主外婆接触最频繁,其次是与案主老师、同学接触较多。
案主偶尔与母亲及其工作单位的同事一起参与团体活动,案主父亲去世后案主家庭成员与案主父系亲属几乎不联系。
从互动方向性来看,案主与案母和案主外婆呈双向互动特征,与案主老师、同学多为单向互动关系,表现为案主老师和同学在学业上为案主提供帮助。
综合以上结论,社工通过开展手工艺小组和生活自理小组活动,将案主和其他重病重残困境儿童连接。
通过家长支持小组将案主母亲、案主外婆与其他困境儿童家长连接在一起形成非正式支持网络。
此外,通过开展社区活动,促进社区邻里和谐相处、互帮互助,营造包容接纳的社区氛围,拓展非正式支持网络。
社工链接苏州公益慈善组织、商业保险机构和社工机构等机构组织资源更好地满足服务对象多元化、个性化需求。
综上,有关自闭症儿童问题的理论研究充分论证了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为笔者研究自闭症患者个案管理提供经验借鉴。
本文在生态系统、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的基础指导下进行,旨在提高研究的科学性、规范性。
笔者以生态系统理论为主,辅之以认知行为理论和社会支持理论指导实务开展。
通过采用生态系统理论来评估案主生态系统的运作状况,掌握案主的需求和所处环境中的资源,为制定个案管理服务计划提供事实依据。
运用认知行为理论干预案主的问题行为,采取跨学科视角协调联结不同专业背景的工作队伍为案主提供服务。
同时,社工团队将案主家庭整体作为服务对象进行介入,以缓解家人情绪问题和应激行为对案主产生的负面影响。最后,在社会支持理论指导下,评估案主正式、非正式支持资源。
掌握案主及案主家人资源获取、使用情况,明确其所需的资源。通过社会工作专业服务为案主搭建资源网络,帮助案主拓展资源网。
个案管理是跨学科的概念,广泛运用于医疗、卫生、公共服务和管理行业,20世纪80年代,个案管理开始成为美国社会工作实务中的重要服务模式。
个案管理是指社会工作者运用初始评估、沟通、协调、咨询、教授和倡导等技巧,强化服务对象能力,使其最大限度地发挥社会功能,实现“助人自助”目标。
个案管理者担当协调和提供直接服务的双重角色,个案管理过程中需要凸显服务系统性和资源整合性以解决服务对象多重问题。
在社会工作专业领域,个案管理模式被广泛应用于老人、精神障碍人士、困境青少年、无家可归者等群体的专业服务中。因个案管理服务范围广,所以也被称为“照顾协调”。
服务对象面临多重问题,个案管理实务模式适用于那些面临多重问题,且需要多元专业为其服务的个人或家庭。
首先,服务对象遭遇的问题复杂,需要不同专业背景的人员为其提供服务。其次,这些服务对象还具有多样化的需求,但在获取资源方面存在困难。
例如,遭遇家暴、性侵等受害者,患慢性病需要长期照护的老人等群体,他们面临的问题十分复杂,单一的服务形式难以满足服务对象的需求。
在这种情况下采取个案管理模式可以为其提供精准化、人性化的服务。服务具有连续性的特点,社工在开展个案管理服务时采用“全貌”的工作方法,为案主寻找所需要的服务网络。
同时,专业社工还负责协调网络中的各项服务以保障服务的实效性。个案管理工作者必须保证服务的衔接和连续性。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多部门跨专业、持久稳定合作,才能确保服务网络能够有效解决服务对象的问题。
资源整合与服务协调,社会工作者运用机构内、外资源,努力连结服务对象与所需的资源,强化和发展案主的资源网络。
同时,注重发掘服务对象内在潜能,发挥非正式支持资源的作用。
此外,社工通过协调各项服务来实现资源的合理配置并提高服务效率,保证服务对象获得适当且完整的服务。
个案管理实务模式的适用条件,虽然,个案管理服务模式存在许多优势,但是这种服务模式也并非适用于所有服务对象。
在实践过程中,社工往往需要判断案主是否能够接受个案管理服务,满足以下几个条件的个案应优先考虑适用个案管理服务。
第一,服务对象为身体残疾、精神障碍或认知能力缺损人士,这部分群体因生理、心理功能缺损在生活中面临多重困境。
第二,需要不同专业服务人员提供照顾服务,以满足日常生活需要及改善身体机能需求的对象。例如,为失能半失能老人、残疾人提供社区照顾服务。
第三,案主的服务需要一般是长期性的,短期服务无法解决多重问题。例如,为精神康复者提供的社区融入服务。
“DLXG—困境儿童关爱保护项目”是苏州市民政局于2020年9月开展的针对苏州市困境儿童群体的帮扶试点项目,由苏州X社工机构承办。
该项目在苏州市J街道开展,项目周期为1年。服务范围涵盖苏州市J街道,服务对象包括重病重残未成年人、经济困难家庭儿童、监护缺失儿童等群体。
依托苏州J街道政策资源,2020年10月至12月,项目组面向J街道50名在册登记困境儿童开展入户建档、危机评级工作。
除了以上50名在籍困境儿童外,机构社工还发掘了包含案主小Y在内的另外10余名事实困难家庭未成年人。
机构根据走访调研结果结合服务对象问题和需求,制定实施了包含个案服务、小组服务、监护支持等在内的综合性服务方案。
旨在保障困境儿童的合法权益,建立社会关爱困境儿童的社会支持网络及探索建立持续性、可推广的困境儿童个案服务模式。
小Y,男,9岁,苏州市J小学2年级学生,患中度自闭症。2021年年初父亲因突发疾病去世,母亲在一家公司工作,案主外公做手术后在东北老家休养身体。
目前案主和母亲、外婆一起居住。社工介入前,对案主小Y开展个案评估,结果显示小Y生理状况良好,身体方面,言语和听力功能正常,会简单的语言表达。
心理认知方面,学习能力落后于正常儿童,记忆力、逻辑推理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欠缺,情绪稳定。运动能力正常,能做精细、粗大动作但精细动作能力有待提升。
生活自理方面,吃、穿、行无问题,缺乏基本家务能力和住等自理能力,如案主在家能自主小便,在外不能独立上厕所。
案主父亲去世后,案主情绪低落且性格变得更内向,案主母亲工作繁忙疏于对案主的陪伴和照护,案主孤独感较强,只有在有需求时才愿与案主外婆交流,缺乏对他人和环境的关注。
案主害怕和陌生人讲话,偶尔有和朋辈沟通的欲望,但是语言理解和表达能力欠缺,无法理解同学表达的意思而遭到同学忽视、冷落。
而老师由于需要面对教学、行政工作及“教师轮岗”等多重压力,因此缺乏对案主的关怀,所以案主不愿与同学和老师过多接触,选择长期封闭自我。
小Y喜欢重复语言,存在刻板行为,例如:不断以提问的方式向外婆展示在学校学到的知识;回家坚持走固定的路线不能更改。
案主缺乏安全感,喜欢待在封闭的空间,夏天也会穿长袖不愿裸露皮肤,害怕流水、打雷、吹风机等刺耳的声音,听到后会大声尖叫。
案主母亲性格内向不爱说话,案主父亲离世后其心情悲痛。家里依靠案主母亲一个人的收入维持生活,同时还背负房贷,案主母亲感觉经济负担承重。
此外,案主母亲陪伴案主时间不足,母子之间交流甚少。为了陪伴案主,案主外婆放弃高薪工作,由其一人承担照料案主生活的责任,案主外婆表示因缺乏家人支持,亲职压力较大。
小Y具有行为喜好的自主性,喜欢玩手机,能在手机和平板上搜索感兴趣的视频和歌曲,还爱看动画片、听音乐。
案主空间想象能力较强,对交通工具最感兴趣,能把苏州轨道交通线路背得滚瓜烂熟,小Y另一个兴趣则是拼图。此外,案主还喜欢参与团体游戏活动,比起同龄人案主更愿意和青年志愿者一起玩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