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广网北京10月10日消息 (记者 雷妍)《2022年国民抑郁症蓝皮书》调查显示,18岁以下的抑郁症患者占总人数的30%;50%的抑郁症患者为在校学生
“一方面,这提示抑郁症发病群体呈年轻化趋势。”北京中医药大学东方医院心身医学科主治医师丁一芸表示,“另一方面,患病青少年往往伴随患病的家庭,社会亟需重视青少年心理健康。”世界卫生组织亦指出,青春期是发展和维持社交和情感习惯的关键时期,全世界有10%~20%的青少年有精神卫生疾患,但未得到充分诊断和治疗。
半数精神问题14岁前已初露端倪
丁一芸介绍,2021年5月,我国发布第一个有关中国少年儿童精神疾病患病率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调研结果显示:在6~16岁在校学生中,中国儿童青少年的精神障碍总患病率为17.5%,其中,流行程度最高的精神障碍包括: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占6.4%、焦虑障碍占4.7%,对立违抗障碍占3.6%、抑郁障碍占3.0%、抽动障碍占2.5%。有研究显示,半数精神问题在14岁之前已初露端倪,而在24岁之前,这些问题中的75%已经显露出来。
精神或心理健康,是一种怎样的状态?
1946年第三届国际心理卫生大会指出,心理健康是指:身体、智力、情绪十分协调;适应环境,在人际交往中能彼此谦让;有幸福感;在工作和职业中(对儿童青少年即学习中)能充分发挥自己的能力,过有效率的生活。
三大要素识别抑郁情绪
如何判断或及时识别孩子是否出现了心理问题?丁一芸给出三方面考量。
1.情绪状态:持续或大部分时间情绪低落,或烦躁、易激惹。
2.行为活动:兴趣减退、精力下降,社交退缩,不愿与人交流,不愿和人接触;或者行为冲动、对立违抗,甚至自伤行为等;或做事拖沓、坐立不安等。
3.其他特点:食欲下降、睡眠障碍、注意力减退、自我评价低等。
总而言之,当发现孩子情绪与行为与此前明显不同,且持续存在2周以上,家长就要正视孩子存在心理问题的可能性,建议及时寻求专业评估。
做好预防,及早识别,接纳病情
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环境的第一要素,父母对于孩子的支持、陪伴和正确的引导十分重要。对于维护孩子心身健康,应该从小做起,建立安全的依恋关系、培养独立自主、进行合适的管教,形成积极有效的“支持系统”。
当下,人们对精神心理行为类疾病的认知仍然不够,也依然面临着较强的病耻感。很多儿童青少年患者往往已经出现了严重的情绪障碍或者行为问题时才就医,导致错过了疾病治疗的最佳时期。还有一些孩子已经出现了相关问题,却仍然未主动就医。这些往往会耽误疾病治疗以及预后,甚至引发更严重的问题。认识和了解疾病,做好预防,及早识别,接纳病情,积极主动寻求专业治疗,才能更好地提高生活质量。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举报/反馈

央广网

5078万获赞 453.4万粉丝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央广网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