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恐怕没有听说过“信誉楼”三个字,但在河北、山东部分县城,它却是非同一般的存在。这家百货集团,至今仍在茁壮发展,所到之处,不仅能创造商场奇观,甚至能重新塑造当地的商业文化。10月7日,信誉楼的创始人张洪瑞去世。这位企业家虽然并不家喻户晓,但与之接触或对其事迹有一定了解的人无不对其满怀敬佩——他带领企业创造数十亿资产,却没有留给子女,自己过着简朴的生活;他对人真诚,善于深度思考,如宗教家一般具有非凡的人格魅力,却没有像宗教家那般过苦行僧式的生活,反而倡导快乐;他领航一家企业,却没有像其他企业家那样在高度的压力与紧张的节奏下工作,反而身心轻松,从繁忙的事务中超脱;他曾身患癌症,却与病魔乐观地战斗,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其中没有任何悲观、消极与恐惧。
2014年五一期间,本刊记者曾赴沧州黄骅信誉楼总部采访了张洪瑞先生。如今,斯人已去,现将当初的文章找出再次分享,以供读者了解张洪瑞这位独特的企业家,并以此纪念其人。
60平米的房间,看上去很陈旧,摆设简单朴素,这样的房子,竟然就是沧州黄骅信誉楼百货集团创始人、前董事长张洪瑞现在的居所。信誉楼坐落在黄骅的中心大街,而这条大街就叫信誉楼大街。信誉楼百货集团拥有16家分店,分布在河北和山东,有两万名员工,总资产近20亿。(为2014年数据,公开资料显示信誉楼目前拥有43家门店、约4万名员工,总资产89亿余元)
张洪瑞出生在农民家庭,是位"40后",种过地,养过猪,当过会计,还当了多年的生产队长。他曾自我总结:"我没有认为自己有多大能力。我受益于不管干什么都用心干。不用心就只有经历,用心就会把经历变成了经验。"张洪瑞当时所在的生产队,是县里落后的生产队,后来在张洪瑞的"用心"下,成为了先进生产队。按他当时的搭档所言,张洪瑞的"用心"其实就是"私心小,爱研究"。
1983年,生产队解散后,张洪瑞的一位老领导动员他在黄骅开一家商场。张洪瑞说:"无商不奸。让我学黄继光、董存瑞去堵抢眼、炸碉堡可以,但叫我学奸,怎么也学不会。"后来,邻村一位老商业工作者对他说:"洪瑞,大商不奸。"张洪瑞才心有所动,决定以"不奸的道"试试。
诚信的三层境界
1984年,张洪瑞凭着10万贷款、十几个员工办起了200多平方米的商场。他给这家商场起名"信誉楼"。那个年代,私营商场还是新鲜事物,面对的主要是国营商场的竞争。而张洪瑞天生是一个不喜欢竞争的人,比如打乒乓球,他只想把每一个球打好,但不爱比赛,一比赛就紧张。他说:"做企业也一样,我不跟别人比,把自己该做的做好就行了。我不计较输赢,不图打败别人,要享受的是办企业的整个过程。"所以,信誉楼不把同行看作对手,而是提倡相互促进、共同提升。
信誉楼开业之初,就让人感觉有些"出格"——自行车、洗衣机、电视机、收音机、录音机等大件商品,顾客可以免费试用几天;售出的商品发现质量问题都可凭发货票退换。1986年,信誉楼又推出信誉卡,顾客凭信誉卡可以无理由退换购买的商品。一位姓李的当地人对记者说:"十几年前,我曾听广播中说,上海某商场引进西方先进管理理念,售出的商品可以无理由退货。当时我就想,这种'先进理念'我们的信誉楼早就实行十多年了。"
不过,当时还是小卖场的信誉楼实践这种"先进理念",也付出了巨大的代价:1984年至1990年,信誉楼的账面利润几乎为零。即便如此,面对其他商场令人眼花潦乱的所谓"促销手段",张洪瑞没有动心,依然采取他的"笨办法"——坚守诚信。
他发现自己缺乏经营经验,进的很多货都不对路,就把进货权放手交给柜组主任,因为前台员工直接面对顾客,他们最知道顾客需要什么、需要多少。
就这样,跌跌撞撞走了六年。1990年10月,张洪瑞向员工宣布:我们成功了!理由是,我们已经在消费者心中创下"信誉"的牌子!这话传出去后,引起了一些人的不解和嘲笑,因为此时的信誉楼仍未盈利。不过,事实证明张洪瑞说的是对的。第二年,信誉楼的客流猛增,利润随之而来,并连年翻番,发展态势正如他所形容的"飞轮效应"。
创信誉难,保持信誉更难。为保信誉,张洪瑞曾一度落泪。1993年,他两位最为器重的主管从南方进了一批西装,但销售时却超过了信誉楼规定的加价率。张洪瑞知道后很生气,也很伤心,他流着泪对两位主管说,这样做就是自毁信誉,就会让公司走上绝路。随后,他立即降低价格,并在电视台登广告致歉,请买了西装的顾客到信誉楼领取退款。第二年,张洪瑞索性包下了黄骅电视台一年的黄金广告时段,播出的不是商品广告,而是他写的"信誉宣言",其中说道:"保持信誉是一场永无止境的竞争!"
张洪瑞对诚信有着非常深刻的认识,他说:"在相当多的企业不讲诚信的时候,诚信是一种稀有资源,谁拥有了它,谁就拥有了打开财富之门的金钥匙。即便在市场环境逐步规范以后,诚信成为了大环境,但诚信也不会贬值﹣一因为它就像水,虽不稀有,但却是人赖以生存的根本。"
信誉楼现任董事长穆建霞介绍说,信誉楼实行明码标价,从不打折促销。打折促销虽然能够热闹一时,但顾客往往感觉价格不实在,甚至产生"提防受骗"的心理。信誉楼倡导"宁要'蹩脚'的诚实,不要'无瑕'的欺瞒"、"唯恐顾客吃亏"、"不赚昧心钱,真正做到货真价实"、"善待每一位顾客,尤其是不买商品的顾客"等理念。信誉楼对导购员的考核不是利润,而是为顾客着想做得怎样。如果帮助顾客解决了实际问题,即便顾客没有买东西,导购员也会受到表扬和鼓励。而如果违反"诚信"原则,公司则将予以严肃处理。
信誉楼的核心价值观特色鲜明:"追求价值最大化,而不是利润最大化。在维护自己根本利益的同时,切实为所有利益相关者着想。"穆建霞说:"企业的和谐程度, 员工能否体现自身价值,利益相关者是否受益,周边关系是否融洽,这些才是信誉楼追求、努力的方向。"
如今,信誉楼坚守诚信已经30年,确实实践了有学者提出的诚信三层境界:第一层,说到做到,兑现承诺,遵守合约;第二层,在信息不对称的情况下,也能做到不欺不瞒、一视同仁;第三层,企业的经营管理行为,能够切实体现为他人着想。
也许,基业长青
信誉楼的企业愿景如此表述:"员工健康快乐;企业健康长寿。在不断夯实基础、把握规律、顺其自然、留有余地的原则下,采用裂变模式发展﹣﹣也许,成为世界知名的基业长青企业。"
张洪瑞介绍说,回顾信誉楼这么多年的发展,没有盲目跟风,而是静下心来研究如何使企业基业长青。早在1984年开业时,张洪瑞就找来三位老师,编写了教材,开始向仅有的十几名员工培训。1994年,张洪瑞听说了企业文化的理论,就认真学习思考,提炼出自己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向员工们传播。2000年,张洪瑞受到《基业长青》一书的启发,又开始有意识地将其理念渗透进企业实践。如今,信誉楼发展已成为"教学型组织"。新员工上岗前要接受培训,并有老员工作师傅,进行一对一贴身指导。所有员工都要参加企业业校培训,一线员工每日进行班前会。信誉楼倡导高管们,要把80%的命令变成培训。
都丽娜是2001年来到信誉楼工作的,她从前台导购员干起,现在是黄骅店人力资源负责人。她说:"建设教学型组织之所以有效,关键是老董事长和高管们言传身教、以身作则,而不是空喊口号。好的氛围一旦形成,就会形成强大的力量。"
如今的张洪瑞,没有秘书,没有专车,不会用手机,他办公和居所二合一,都在那所房子里,而且向公司缴纳物业费。张洪瑞不愿社会上的陋习被带到企业。上世纪九十年代,信誉楼就规定:员工婚丧嫁娶,不许员工间收授礼金;不许赌博、炒股。如有违反,发现一例处理一例。在张洪瑞的影响带动下,现在信誉楼的高管层也都没有秘书,不设副职,并且不提倡加班。评价一个干部好不好,第一考核指标不是经营业绩,而是关注关爱员工做得怎么样,是否营造了一个充满活力的、员工敢于表达真实想法的工作环境。
秦宏普是河北保定人,2007年研究生毕业时,放弃了在北京某大型国企就业的机会,选择来信誉楼工作。最初,他从导购员干起,现在是信誉楼黄骅店培训讲师。他认为自己这一步走对了:"我来这里是因为认可这个企业,认可老董事长这个人。信誉楼同事关系很简单,师傅毫无保留,生怕你学不会,非常和谐。这几年我确实过得开心,这里有很好的企业文化,是大家真正按照去做的企业文化。老董事长是个很敞亮的人,心胸开阔,活得很痛快,能切实为他人着想,他认准的东西会毫不折扣地去做。"穆建霞说,信誉楼发展到现在这个规模,就是基本的、基础的、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了。
信誉楼虽然是张洪瑞贷款创办起来的,但他从来没有把信誉楼当成自己的私产。一开始,他就明确告诉自己的儿女,企业不会传给他们。他说:"让员工活得更好一些,更轻松一些,更快乐一些,这是我努力的目的,我的一系列举措都是围绕这个目标。"
早在1988年,张洪瑞就开始了"劳动股份制"的尝试,并建成了河北省第一家股份合作制企业。1999年后,在研究了大量国内外失败企业的案例后,张洪瑞决定确立一套以追求企业活力、长寿为目的的股权设置方案,进而建立起一套有效的公司治理结构,持续激励经营管理者。2001年,信誉楼通过了新的《公司章程》,提出了"货币资本依附于人力资本的股权设置方案",并于2002年开始正式实施。该方案的架构是:全部实行岗位股,不同的岗位授予不同的股权,岗位变动时股权随之变动,退休或离职,其股权全部按离退时的价值收回,以保证股权永远掌握在对企业有用的人才手里;包括创业者在内,股权不允许继承,不允许个人控股。按照这个方案,张洪瑞作为创始人,只拥有企业5%的股份。
如今,信誉楼是以核心员工为主的全体信誉楼人的资产。企业将资产与利润一部分用于岗位股的分配,剩下的作为法人资产。凡在信誉楼持续贡献满十年以上并在信誉楼办理退休的员工,信誉楼均会赠予一笔安置金。对于这样的做法,有的学者说,这家由个人创办的企业倒像是集体所有制企业。还有学者说,信誉楼或许能成为中国的"沃尔玛"。
企业家,思想者?
采访中,记者问张洪瑞,为什么企业愿景是"也许,成为世界知名的基业长青企业"?他说,基业长青是我们的追求,但我们更注重的是追求的过程。也许,世界上并没有长生不老的企业。只要过程做好了,结果就是自然而然的。
张洪瑞与一般企业家相比有一个明显的不同:一直处在一种身心轻松的状态之中。创业时期,他就把60%的时间用在读书与思考上。穆建霞介绍说:"老董事长对每个人都好,是那种发自内心的关心。"他主张把简单的事情天天做好,将愉快的心情处处撒播。现在,信誉楼一直秉承他"顺其自然,留有余地"的原则。
换个角度来看,张洪瑞又和一般的老人并无不同,衣着简单,性格质朴,没有"派头"。然而,他却有着非同一般的思考能力。他自小不喜欢拿破仑那句名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说"我永远是一个好兵"。当别人问他"你是要把企业做大还是做强"时,他的回答是"做好"。张洪瑞对记者说:"其实,很多道理人人都知道,但是做到的人并不多。做不到,就是不懂。人的结果是什么?是死。享受过程就是享受每一天,把每一天的事情做好。"
2008年,张洪瑞查出了肺部早期肿瘤,退出董事长之位,担任监事会主席一职。家人担心他的病情,他反而安慰:"如果万分之一的人能够治愈,这其中就有我!"在持续几年的放化疗过程中,他忍受了巨大痛苦,但从没有表现出任何精神负担与恐惧。现在,他身体已经痊愈,都认为他创造了一个奇迹。他说:"事情有光明、有黑暗,可以相互转换,只要发生就要把它当做恩典。"
文/本刊记者 路涛
编辑/莘然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14年7期 原文标题为《大商大爱 至诚至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