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绪是个体对于外界的主观反应,其中包含个体的身体反应、主观的体验过程和外显的表达过程。

在国内知名的心理健康服务平台简单心理的一项2021至2022的大众心理健康报告中,情绪困扰以78.49%的比例占据了大众心理困扰的榜首,可见在当今社会,情绪议题不容小觑。

在人们情绪的整个发生发展过程中,情绪表达是作为这一系列过程中的关键一步,人们将所体验到的情绪通过言语或者其他方式最终表达出来,是个体向外表达内在的感受的行为。

情绪表达能力和个体的发展是紧密相连的。

从宏观角度看,现代化信息社会的发展是一体两面的,既给人们带来了丰富的信息资源,也带来了人们的现实社交的闭锁性。

研究表明,大学生对自身其体验到的情绪的表达程度会影响其人际关系中的孤独体验,个体表露自身情绪的频率越高,生活中就会越少感觉到孤单。

有研究表明,降低不同类型的情绪的输出都会给关系带来负面的影响。对情绪表达的抑制会阻碍人际间的互动交流,不利于身体和心理的健康。

Butler等的研究表明,因为个体对于情绪的抑制会导致人际互动过程的有用的信息互换功能被削弱。

从个人发展进程来看,情绪所承载的功能也更加的复杂和多面化。

随着当今社会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同样承担着随之增长的精神压力,情绪表达作为个体精神压力的一个出口,对于身心健康具有很重要的影响作用。

Lewis等的研究表明,对消极情绪的压抑或否认会带来消极影响。

研究表明,情感表达的重要意义体现在人际沟通、社会认同、群体行为以及个人价值意义方面;个人的身体、心理和事业成就也被认为和健康的情绪表达有关。

因此,关注和探究成人的情绪表达状况及影响因素,对于人们维持个体身体和心理的发展健康和促进社会交流都意义匪浅。

纵观以往的研究,影响情绪表达的因素多种多样,包括个人内部的因素和外部因素。

外部因素中涉及到与他人相关的因素,个体的家庭因素,外界的和情境有关的因素以及社会的文化因素等。如有研究者指出自尊因素会影响到个体的情绪表达。

研究发现,高中生存在抑制负性情绪的表现,且自尊水平正向预测积极的情绪表达,人格中属于外倾性且自尊水平越高的个体,越倾向于积极表达。

成人依恋也会影响到个体的情绪表达。

家庭因素中,早期不幸的教养环境,如养育者的痛苦和对孩子的拒绝回应,会导致孩子幼年甚至是成年时期的冲突性的情绪表达。

情境因素中,Jakobs等的研究表明,相比于有陌生人或朋友的场景,脱离社会情境的个体会倾向于更多地表达消极情绪。

在众多因素中,相较于外部的因素,人们更容易改变个人因素,因此研究致力于从影响情绪表达的个人因素进行探究。

情绪表达一般发生在人际互动场景中,如日常的亲密关系互动场景中可以发现有些个体很善于表达情绪。

而有些个体却不太善于表达,且不同个体表达的方式和程度各有差异,这是否受到某种个人特质影响呢?

研究在心理咨询的临床实践工作中也发现,在走进咨询室的成人来访中,大多受困于情绪和关系议题,常年没有被适当表达的情绪压抑成心理问题,甚至置换成躯体症状。

在进一步的临床工作中发现,这可能和来访者的依恋模式有关。

成人依恋是个体和他人建立情感联系的一种个人特质,是从依恋对象身上寻找稳定和支持并保持情感联结的倾向。

已有研究者对成人依恋和情绪表达之间的联系进行了广泛的探索。

焦虑型依恋的个体负向影响表达抑制。成人依恋直接影响个体的情绪调节,依恋回避水平更高的个体更偏向于压抑约束自身的情绪表达。

安全依恋类型的大学生在情绪表达水平上高于非安全型依恋类型的大学生。

可见不同依恋类型的个体在影响表达上各有差异,那么它是如何影响到个体的情绪表达的呢?这是研究想探讨的第一个问题。

此外,成人依恋作为一种稳定的个人特质,相较之下,情绪表达会更加具有非稳定性,容易受到社会情境性因素影响。

是否有一个内在的复杂的中间过程在对情绪的表达起着影响作用?

一方面影响到个体对于自身情绪的唤醒,另一方面会影响个体对情绪的辨别加工,并通过不同的方式和程度以表达情绪。

依据依恋的内部工作模式理论可知,个体的早期经验会形成一个个体对外部的预期,影响个体对外界他人的感知的信任和体验的情感。

而共情是指个体身临其境地了解另一个体的想法以及感受的共感状态,是兼具情绪成分和认知成分多成分的综合体。

已有研究证明共情和情绪表达的关系。共情水平越高,消极情绪表达强度越高。

王阳等的研究表明认知共情负向预测情绪回避和情绪压抑。李晓庆和李艳玲的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共情与表达抑制呈负相关。

同时共情产生在人际互动过程中,受到个人因素和情境因素的影响。

所以和情绪表达在发生过程上具有共通性,个体在表达情绪之前需要经历情绪唤醒和觉察体验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共情起到了很重要的作用。

因此,研究认为共情会通过其情感成分和认知成分发挥一定的作用机制以影响个体的情绪表达。

Bowlby认为个体与他人的依恋模式具有相对稳定性,所以难以在短期内对其进行改变,所以研究拟通过对共情的干预训练来检验其对改善个体的情绪表达的有效性。

综上,研究希望探究不同的成人依恋类型对情绪表达的差异影响及背后的原因。

且进一步探究其中可能的中间作用机制,共情的影响,以期通过对共情的训练干预来改善个体的情绪表达能力。

一、情绪表达的影响因素

国内外的学者对于影响情绪表达的因素开展了丰富的研究,根据情绪表达概念的特性,目前主要集中在个人因素,家庭因素,情境性因素等方面的探讨上。

个人因素。

Gray和Heatherington的一项研究男性情感表达程度的研究表明,情绪表达水平高的男性相较于表达水平低的男性,其自尊表现更好。

Aydin等的研究提出,在年轻群体中,非安全型依恋与抑制自身的愤怒情绪的表达是显著正相关的,而安全型则倾向于表达。

邓丽芳等发现表达情感利于减弱个体对负性情绪的体验,而抑制表达会增加负面体验,表达水平高的个体抑郁倾向低,且自尊水平相对更高,能够体验到的积极情绪大于消极情绪。

周文洁研究发现,高中生群体存在压抑负性情绪的表现,人格中属于外倾性且自尊水平越高的个体,越倾向于积极表达。

白智敏的研究表明,依恋回避与情绪表达抑制呈显著正相关,个体在回避水平的表现分数越高,越容易抑制自己的情绪表达,无法及时传递内心的想法和感受。

张荣荣指出拥有高自尊水平的个体相较于自尊表现更差的个体来说,其更倾向于表达情绪,且自尊水平高的个体在愤怒和愉悦的场景下,其情绪表达的程度和倾向性更高。

家庭因素。

有研究表明,个体童年记忆的负面情绪与成年后的心理困扰的关系通过抑制情绪的体验和表达来调节,并且在这个过程中呈现其功能性的作用。

早期不幸的教养环境,如养育者的痛苦和对孩子的拒绝回应,会导致孩子幼年发展过程中,甚至成年时期的冲突性的情绪表达。

王明忠等的研究表明父母的照顾行为具有支撑特性和回应特性,即表现为情感层面的温情态度,可以为孩子安全地表达情绪创设良好的环境。

养育者的情感温暖水平越高,孩子通过非言语的形式表达情绪的能力就越强。

吴艳霞等的研究表明父母过度保护的教养方式会负向影响情绪表达,说明父母对大学生的保护超过适度水平,会造成情绪压抑和人际关系问题。

亲子间的优良的沟通方式和养育者的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自我管控和情绪表达等情绪智力的发展。

二、主要发现

研究致力于从成人依恋的角度出发,考察其与情绪表达之间的关系,以及可能在这一关系中起重要作用的因素——共情

研究一的问卷调查从量化研究的角度探讨了成人依恋、共情和情绪表达三者之间的关系,并以共情为中介,探究其在成人依恋和情绪表达之间的中介作用。

研究二通过质性研究进一步探讨三个变量的关系。

研究三通过一项针对共情的干预训练,来进一步研究其对情绪表达的影响作用。

主要发现有:成人依恋会对情绪表达产生影响,其中依恋回避与正性情绪表达、情绪表达水平呈显著负相关;依恋焦虑和负性情绪表达、情绪表达强度、情绪表达水平呈显著正相关。

共情在成人依恋和情绪表达之间起中介作用,其中认知共情在依恋回避和情绪表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情绪共情在依恋焦虑和情绪表达之间起部分中介作用。

在干预研究中,提升了依恋回避组和依恋焦虑组在共情的子维度上的得分,同时提升了依恋回避组在情绪表达的子维度上的得分。

从研究结果来看,研究同时验证了共情在成人依恋和情绪表达之间的中介作用及共情训练对提升情绪表达的有效性。

从创新性和应用性方面来看,研究创新性地从共情和情绪表达的多维度视角进行探究,视角更为微观细致,符合当下的研究趋势。

对于其中的影响机制探究地更为深入,对于后续的干预研究能够提供更有针对性的建议。

研究结果有利于我们应用到日常生活中心理相对适应的人群,人们可以根据不同的依恋类型去进行合理的情绪表达,来促进身心健康和人际社交。

对于心理咨询行业的咨询师们来说,他们对这些依恋类型的来访可以采用不同的工作方式,引导他们进行合理的情绪表达。

同时研究三开发的共情干预方案,有一定的作用效果,在提高个体的共情能力和情绪表达能力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三、应用价值

在改善个体的共情能力和情绪表达方面,可以参考借鉴研究的干预方案。

通过阅读、想象模拟、问题讨论、情绪追忆、情感换位、作品评论等方式对共情进行干预,以改善个体的共情水平。

针对依恋回避型的个体可以通过对其进行共情训练干预间接提高其情绪表达能力,减少由情绪压抑带来的困扰。

在改善亲密关系方面。在了解成人依恋和情绪表达的关系之后,可以运用到日常亲密关系相处中,如亲子关系和伴侣关系。

根据对方不同的依恋类型,选择恰当合理的情绪表达方式,对于情绪表达比较少的依恋回避型的亲密他人,鼓励他们更多地进行情绪表达。

对于情绪表达比较多的,情绪表达强度比较强烈的依恋焦虑型的亲密他人则帮助他们管理自己的情绪表达方式和表达强度。

觉察对方的依恋模式,根据对方的依恋模式来进行一些情绪上的沟通,以良性的情绪表达去代替激烈的负性争吵,有利于亲密关系的稳定长久。

举报/反馈

霍妮心理

28.3万获赞 3.2万粉丝
来自社会心理学倡导者的心声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