潏河风光
大峪水库
小峪沟
甘花溪
嘉午台
在长安八水中,潏河是一条较短的河流,全境位于长安区。据《长安县志》载,潏河古称泬水。发源于大峪罗家坪以上的甘花溪,流经长安区的引镇、王莽、太乙宫、杜曲、韦曲、郭杜、黄良、滦镇、兴隆、五星等10个街道,64个行政村,于沣惠渠渠首以南汇入沣河,全长64.2公里,流域面积687平方公里。潏河穿过地带属古老长安核心文化区,具有深厚的文化蕴藏。
大峪河为潏河的源流,发源于大峪罗家坪以上的甘花溪,出峪口后流经长安区的引镇、王莽两个街道,在下红庙村附近与小峪河交汇;小峪河为潏河一级支流,发源于秦岭小峪沟,出峪口后呈南北走向,河道崎岖,风光美丽。小峪河流至下红庙村时,汇入了大峪河;太峪河为小峪河左岸一级支流,发源于太峪正岔,出峪口后流经太乙宫、王莽街道,于上红庙村汇入小峪河。夏秋雨季时,大峪河水咆哮着奔腾而下,把宽阔的河道全部占满,到了春冬枯水季节,河里的水又会变得又细又窄,露出大片河床。
进入大峪就看到大坝上“大峪水库”四个大字。水库始建于1959年10月,1971年10月完工,流域面积59平方公里,总库容450万立方米,具有灌溉、发电、供水、防洪等多种功能,且多次通过西干渠送水到西安护城河,还通过日处理5万立方米的子午水厂供水西安。
离开水库继续进山,经过有一座座夯土老式房屋遗存的五里庙、十里庙、新贯寺、板庙子等山村,路边沟道曲曲弯弯,河底大石块块,水流平缓。大峪沟道,东侧山体为太兴山,西侧山体为嘉午台,终于走到简易公路尽头,前面唯有山石便道可行,此地名叫“石灰窑”,顺着路向南可到达柞水县。
潏河出山不久,就告别引镇进入了王莽乡。王莽乡与新朝的皇帝王莽和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有关。王莽称帝时,有一方士占卦说城南刘秀有天子气,王莽便派人在长安城捉拿,没找到又追往终南山汤峪,传说刘秀逃到一个无名小村,筋疲力尽,只好留宿。而王莽趁着夜色追来,同样筋疲力尽的他在距离刘秀1里外的村子留宿,准备第二天鸡叫时再启程追赶。次日不待拂晓,刘秀留宿小村庄的鸡却都叫了起来,刘秀闻声,旋即起身赶路。而王莽留宿之地的鸡却到了日上三竿还迟迟不啼,等疲乏的王莽一觉醒来之时,刘秀早已潜伏进葱木郁郁的终南山之中。后来东汉开国,收留过二人的无名村庄即被命名为刘秀村、王莽村。
刘秀村位于清禅寺北约1里处,西去水寨的路北有刘秀井,刘秀村的井水比周围村的都深,村里有良田1350亩,其中水田495亩,盛产稻、麦、莲、果。大峪河从村北流过,小峪河从村西流过,小河湾子从村东南流来。三水眷顾,庄稼茂盛。
王莽乡清水头村北村建设农村生态观光园,千亩荷塘,万亩桃园,这里每年三四月桃花盛开,六七月荷花盛开,八九月桃子熟了,从春到秋都有好风景。无公害清水莲藕迅速发展,建成350余亩的优质莲藕示范基地,清水头村被挂上“千亩清水莲藕种植基地”的牌子,并带动周边十多个村的桃、藕产业快速发展,为王莽生态农业观光园建设奠定了坚实的产业基础。“王莽桃花节”每年都会吸引八方游客赏花踏青。村里还率先实施了长安区九大农家乐之一“桃园农家”示范项目建设,路边规整的农家乐一家接一家。王莽街道生态农业观光园通过衬砌渠系、铺设管网等方式完善水利灌溉设施向种植大户进行资金补助,引导群众大面积恢复水田。清水头村经过多年努力,王莽鲜桃、清水莲藕、亚特猕猴桃和有机水稻四大经济产业已初具规模。
潏河两岸曾盛产水稻、玉米、小麦等,所产的“桂花球”大米曾为朝廷贡米。稻地江村建于明代,曾种桂花球水稻,从小峪引水浇灌。村名也因这个地方种植水稻历史悠久而得名。江村在明朝时分为东、西两堡,有城河相隔,河里有水,有堡门,村口四个堡门后来均拆除。
潏河流出王莽乡地界后,很快就进入少陵原和神禾原对峙的樊川道,川道低平,山清水秀,土地肥沃,名胜甚多。元代李好文《长安图志》称:“仰终南之云物,俯潏水之清湍,乔林隐天,修竹蔽日,真天下之奇处,关中之绝景也。”
隋唐期间,僧侣云集樊川,牛头、华严、兴国、兴教、法幢、禅经、洪福、观音等“樊川八大寺”最为繁盛。前四寺在少陵原,后四寺在神禾原。而今少陵原的牛头寺、华严寺、兴教寺依旧香火长存,兴国成为断垣残壁。神禾原的观音、洪福、禅经几经兴衰规模缩小,法幢寺因全面遭毁已被撤销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据《长安志》载:“樊川,本樊哙食邑,故名。”又云:“今其墓在神禾原上。”在西安市长安区王曲镇兴盛坊村附近原有汉舞阳侯樊哙祠遗迹,今已无存。
到了唐代更是私园别墅荟萃之地,唐太宗时莱国公尚书右仆射杜如晦一宗之杜氏家族,中宗韦后、鸾台侍郎同平章事韦安石一宗之韦氏家族,都居住在樊川道上,有“城南韦杜,去天尺五”之说。见于唐代诗文的韦曲韦安石别业、韦中伯别墅,塔坡村何将军山林,申店李氏园亭和刘希古别墅,郑谷庄郑虔之居,韩愈的城南庄,樊村牛僧孺郊居,以及岑参、郎士元、权德與、元稹等人的别墅,皆分布于樊川潏河两岸,倚原面水。杜甫在樊川居住12年,明代在他住过的地方建造了杜公祠。享殿有杜甫塑像和碑刻杜甫朝服像,享殿西侧有六通石碑,杜甫一生写了1400首诗,其中400首是在长安写的。
汉宣帝刘洵的陵园就在少陵原上,保护状态完好,遗址区内生态林达12000多亩,成为西安的城市“绿肺”“氧吧”。
少陵原上还坐落着明藩王十三陵。第一代秦王、愍王朱樉的墓在大府井村,墓冢较大,神道两旁有华表、翁仲、石马等14对石刻。第二代秦王、隐王朱尚炳墓在东伍村西汉帝陵保护中心后院。第七代秦王、简王朱诚泳墓和第九代秦王、定王朱惟焯墓,在西安精神卫生中心大院内,俱已茂草覆盖。
竹园村附近田野树丛掩映中有朱子桥墓,碑刻“辛亥革命先烈朱子桥先生之墓”,为冯玉祥先生所立。朱子桥将军是一代名将,对陕西的文物保护出过大力,法门寺、华严寺、仓颉庙、大慈恩寺、卧龙寺、眉县斜塔都记载着他募修的功绩。
神禾原西新庄东南高塬有张云山墓。宋伯鲁撰文并亲书墓志铭。墓前有1983年9月重立的“辛亥革命先烈张云山之墓碑”。
少陵原司马村有杜牧墓,曾高7米,墓顶有大树,20世纪60年代平毁,80年代取土挖成一个大坑,地上碑石均已无寻。
少陵原上还有唐玄宗时期丞相韩休的墓,位于长安区大兆街办郭庄村。墓室曾出土多幅精美壁画。韩休有9个儿子,其中一个是传世国宝《五牛图》作者韩滉。
在凤栖原之先茔还有唐代大书法家颜真卿墓。在上塔坡村北清凉山上有辛亥革命先烈井勿幕墓,上世纪六七十年代被破坏,1981年10月竖碑恢复。李淳风墓和袁天罡墓也在少陵原上。
潏河告别樊川就进入了申店。申店曾因“罐罐韭黄”名扬关中,沧海桑田,申店大片的田野已变成了城市的街区,然而气势宏阔的“潏河申店桥”保留下了申店这个历史地名。桥东、西有长达百米的仿古廊桥,西廊北口楹联:“八百里秦川倚亭以望;十三朝王气跨潏而来。”
申店桥旧已有之,资料记载,何家营村北潏水上在明嘉靖年间建有石墩桥一座,桥长32丈,宽1.4丈,共计16孔,石质台基上搭木梁,梁上再铺石面,南北桥头各有石狮一对,后世几次重修,但因1949年交通对桥梁的要求越来越高,该桥年久失修而圮于上世纪60年代。
紧傍潏河的何家营村,是非物质文化遗产西安鼓乐传承地。何家营村原名“何将军营”,是唐代“千牛卫上将军”何昌期屯军处,何昌期晚年常与杜甫名人等郊游,并组织乐师演奏唐朝音乐。1985年,何家营村建起了全国第一家民间自办的音乐陈列馆,展出了唐代至民国以前的古乐谱上百部、曲目近千首,还有造型精美色彩鲜丽的座鼓、扁鼓、单面鼓以及古笙、古笛、古锣、古云锣等乐器和各种仪仗彩旗。演奏室高挂“南塘轩”大匾,悬挂着各界名人的题词、奖牌、锦旗以及何家鼓乐社1981年与日本奈良雅乐团同台演出盛况,2005年赴约旦安曼参加世界文化论坛联盟大会向80多个国家数千名文化学者演出的实况照片。
古称海神洞的海莲寺地处西安市长安区西南两华里的潏河北岸。依崖傍水,流水潺潺。黄帝辞典曰:秦二世胡亥时,曾修河以绝未央阿房宫之水患,辟韦杜以下万顷良田。其间昼掘夜合,出水如血,七日方止,故有斯洞以祭神灵,海神乃水之道也。自元仁宗年间始建佛寺,屡毁屡建,至今仍存。
潏河转弯的地方,北岸子午大道东侧有温国堡村。相传建于隋代,唐中叶改名温国堡。唐中宗第四子李重茂作为韦后临朝称制的傀儡皇帝,被李隆基推翻后封为温王,赐邑樊川。村中有一棵古槐,是村中古老历史的象征。老堡子向南,潏河上有一座5孔拱洞镶龙首龙尾的古老青石桥,俗称“温国桥”。这条连接潏河南北穿过温国堡的道路是古子午道的一部分,它沟通关中和巴蜀,曾被称为“官马大道”。
据《陕西通志》记载:“香积渠,隋开皇三年筑京城,引香积渠水,自赤栏桥经第五桥西北入城。”隋文帝开皇三年在滈河与潏河交汇处修筑堤坝,逼水上塬,这就是永安渠。唐高宗李治永隆二年在堤北建寺,善导大师来此弘扬佛法,后人把善导比作香积佛,寺名改为香积寺。旁边的村也得名香积寺村。唐朝杜正伦执政时,“建言凿杜固通水以利人”。香积堰就在新开之西南流潏河上。民谣云,“掘开碌碡堰,狗都不吃大米饭”,该堰显然起调节潏河上游水量的作用。
潏河与滈河在香积寺三角洲交汇后,成为洨河,向西至秦渡镇汇入沣河。潏河流淌了几千年,如今依旧滋润城南,造福子孙万代。
□解维汉 绘图/秦雁 2023年10月7日《西安晚报》
举报/反馈

西安晚报官方账号

201万获赞 32.3万粉丝
我们一起感受西安这座城市的温度.
西安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