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茂芳,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上“女拖拉机手”肖像的原型人物之一,全国“最美奋斗者”,今年90岁。她说:“我从不后悔来到新疆,我们开荒种地,就是为了建设祖国,为了给人们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
金茂芳在上海有亲戚和战友,她说:“每次去上海,都能看到新发展、新变化,感觉到祖国一天天繁荣和强大。”
2023年9月24日,金茂芳在家中,手里是“最美奋斗者”奖章 魏永贵摄
推开窗户,秋日雨后清冽的空气扑面而来。金茂芳老人凝望着小区内郁郁葱葱的树木,感慨地说:“石河子是多么漂亮啊。一转眼,70多年过去了,真没想到我们会在戈壁滩上建成这样一座城。”
金茂芳是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代女拖拉机手。在石河子垦区,她用青春和汗水,耕耘着亘古戈壁,成为那一代兵团建设者的杰出代表。
如今,尽管年事已高,但她依旧耳聪目明,思维敏捷,说话口齿清晰。她说:“是当年那艰苦的岁月锻炼了我。只有经过奋斗,人才能保持活力和对生活的热爱。”
印有“女拖拉机手”肖像的第三套人民币1元纸币
八千里路云和月
“成为解放军战士,就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
2023年9月24日,新疆石河子市秋雨连绵。在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不少游客冒雨前来参观。二楼展厅,金茂芳手握方向盘驾驶拖拉机的大幅照片吸引着人们的目光。照片上,她笑容灿烂,眼神清澈,目光坚定;照片旁,是她当年驾驶过的一辆原苏联产“莫特斯”拖拉机。这辆拖拉机如今是国家一级革命文物,被博物馆永久收藏。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金茂芳的工作照和她曾今驾驶过的拖拉机
“第一次开拖拉机,是1953年3月。”在位于石河子市市府路三号小区的家中,金茂芳拿出一本本相册,翻阅着一张张泛黄的老照片,回忆着往事。
金茂芳是山东省济宁市邹县人,在战火纷飞的年代长大。济宁是革命老区,群众对共产党、解放军感情深厚。
1952年5月,新疆军区在山东省招收女兵,青年们参军热情高涨。
金茂芳时年19岁。头一天晚上得知消息,她第二天天不亮就瞒着父母赶到城里报名。父母舍不得她去那么远的地方,但是金茂芳决心坚定。“到部队上去,是我们那一代青年最向往的事。”回忆往事,金茂芳说,“成为解放军战士,就要去祖国最需要的地方。”接到录取通知的那一天,金茂芳高兴得一夜没合眼。
八千里路云和月,金茂芳来到了石河子。那时,这里还是大片大片的戈壁滩,走几公里都遇不到一个人。
“老兵们安慰我们说,不要怕吃苦,好好干,以后就能过上‘电灯电话、楼上楼下’的日子。”金茂芳说,“那时候,我们一批坐火车来的有1000多人。大家都是年轻人,很有激情,戈壁黄沙吓不住我们。”
当组织询问金茂芳的工作意愿时,她毫不犹豫地报名驾驶拖拉机。那个年代,拖拉机是先进生产工具。成为拖拉机手,是一件非常值得骄傲的事。
经过培训,1953年3月,金茂芳被分到原石河子总场机耕运输队跟车,正式成为一名拖拉机驾驶员。
金茂芳驾驶的那辆是原苏联产“莫特斯”拖拉机,当时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仅有8台。
“莫特斯”的操纵杆要12公斤以上的拉力才能拉动,但对金茂芳来说,这并不是问题。为祖国作贡献的信念让她浑身充满了干劲。
“那时候,我们兵团人都是年轻人,即使那些老兵,也大多是30来岁。在一望无际的戈壁滩上,人生的道路同样无限广阔。再苦再难都吓不倒我们。”金茂芳说,开始跟车后,她一遍遍对自己说:“金茂芳,你要好好干,否则你就对不起这身军装,对不起这台拖拉机。”
春耕夏耘,秋收冬藏。每一台拖拉机都承担着繁重的生产任务。开垦荒原,需要一批批合格的拖拉机手。跟车一段时间后,金茂芳终于出师了。“第一次独立驾驶,是在4月份。这个季节在石河子还是春天。那一天,我高兴极了,感到无比光荣。国家把这么贵重的机器交给我,我一定要好好干!”金茂芳说。
激情燃烧的岁月
“我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我的拖拉机。”
“我到过许多地方,数这个城市最年轻;它是这样漂亮,令人一见倾心。不是瀚海蜃楼,不是蓬莱仙境;它的一草一木,都由血汗凝成……”
石河子,年轻的城。60年前,诗人艾青在这里写下诗篇,献给在戈壁荒原上创造了奇迹的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建设者。
金茂芳,就是那个拓荒年代里,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杰出的建设者之一。
“我像对待孩子一样对待我的拖拉机。”从相册里抽出一张工作照,金茂芳说,“那时候的拖拉机很娇气。特别是水箱,不能‘喝’碱水,必须‘喝’好水,我每次都是把水烧开放凉,给它加凉开水。而且那时候的油品质量不太高,为了避免损坏发动机,我每次给拖拉机加的油,都要放48个小时左右,让杂质沉淀下去了再加。”
“莫特斯”没有驾驶棚。夏天,中午骄阳似火,傍晚蚊子成群,金茂芳驾驶着拖拉机早出晚归,犁地、播种、施肥、运货,从不叫苦叫累。冬天,土地冻硬了,拖拉机加足马力也犁不动,总是熄火。一熄火,金茂芳就要下车用摇把子摇车打火。气温低,有时候熄火一次要摇十几遍才能启动发动机。一次次熄火,一遍遍摇车打火……
一年365天,金茂芳和机组伙伴们天亮即起,深夜才收工。机器不歇人不歇,白天黑夜连轴转。她渴了喝凉水,饿了啃干粮,累了就靠着拖拉机打个盹儿。
金茂芳当年在石河子总场机耕运输队的工作照
1959年冬天,石河子总场开始开发莫索湾垦区。有一天,机耕运输队在给建设工地运送物资的途中遇到了寒流,气温降至零下40多摄氏度。因燃油受冻,拖拉机又一次熄火。
任务不能耽搁。心急的金茂芳跳下车,脱去手套,一把扯过油管,用嘴对着油管想把油吸出来。结果嘴唇刚碰上,一下子就被粘住了。她想扯下油管,却扯下了一大块皮。
“当时流了好多血,非常疼。不过后来就不疼了,因为被冻麻木了。”金茂芳说,当时解决故障耽搁了不少时间,为了完成任务,机组连续三天四夜开着拖拉机赶路,谁顶不住了就在拖斗里裹着棉大衣睡一会,被冻醒了就主动接班,谁也没叫过一声苦。
在原石河子总场机耕运输队工作期间,金茂芳创下一天播种120亩地和7年完成20年任务的纪录。根据机车使用记录表,在担任“莫特斯”机车组组长的7年,金茂芳平均每天工作12个小时以上。
金茂芳当年在石河子总场机耕运输队的工作照
1959年7月,金茂芳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成为一名光荣的共产党员。
20世纪60年代,金茂芳与苏长福、侯正元、刘文榜等23位先进模范一起,成为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24面红旗”,引领感召着兵团建设者们勇往直前,开拓荒原。
“劳动的歌声满山遍野,劳动的热情高又高,生产运动猛烈地展开,困难把咱们吓不倒……”回忆当年激情燃烧的岁月,金茂芳哼唱起这首《戈壁滩上盖花园》的歌曲。她说,这首歌当年唱遍了全兵团。田间地头、工厂车间,兵团战士们劳累时,歌声就会随之飘扬,“这首歌,代表了兵团人战天斗地、在困难面前永不退缩的精神。”
1987年,金茂芳退休了。她一直住在石河子市,经常参加社区和学校的报告会,给居民和师生讲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的历史,讲建设者的故事。
“石河子,新疆,中国,变化太大了。当年老兵们给我们讲的‘电灯电话、楼上楼下’早已实现,现在都是网络信息时代了,我还学会了用手机上网。”金茂芳说。
伤感与豁达
“说起我这一辈子,可以用‘坎坷’和‘光荣’四个字总结。”
在金茂芳家的客厅里,悬挂着不少她的工作照和参加各类表彰会的合影,还有很多她与同期进疆山东女兵的合影。
最令她珍视的,是周恩来总理当年视察石河子时与兵团干部职工及上海支边青年代表的一张合影。这张黑白照片已略微泛黄,但每个人都清晰可见。金茂芳说:“几十年来,我搬了很多次家。每次搬家前,我第一件事就是先把这张照片收好。”
峥嵘岁月,带给了金茂芳很多值得骄傲的成就,也有不少伤感的回忆。
“与我同时进疆的山东女兵有1000多人,在石河子就有四五百人。一二十年来,我们有多次聚会。但是人一次比一次少,现在依然健在的人不多了。”站在几张与老战友、老同事的合影前,金茂芳伸手指着照片,缓缓讲着她们当年的故事。照片按年代分,人数不断减少,最后一张已不足百人。
新疆兵团军垦博物馆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红旗人物照片
尽管很伤感,但是老人家很快就调整好了情绪。她微笑着说:“如今,我早已看开了。每天高高兴兴,才是最好的日子。”
金茂芳有一儿一女,居住的地方离她较远。她身体好,至今没有“三高”,也没得过什么大病,一直能够自己照顾自己。今年春节后,家人才说服她,给她请了位住家保姆。保姆说,老人家生活起居很有规律,胃口也好,很好照顾。
“说起我这一辈子,可以用‘坎坷’和‘光荣’这四个字总结。”金茂芳说,39岁时爱人去世,自己要忙工作,还要拉扯孩子,很不容易,人生路上比较坎坷。但是在工作中又取得了这么多荣誉,又很光荣。“也许每个人都是这样吧。世上没有一帆风顺的事,也不会总有过不去的坎。”
退休后,金茂芳有一段时间喜欢旅游,在祖国各地转了不少地方。
“上海去得比较多,我在那里有亲戚,还有一些当年的知青战友。”金茂芳说,上海经济发达,上海人有知识有文化,待人热情礼貌,“每次去上海,都能看到新发展新变化,能感觉到祖国一天天繁荣和强大。”
2018年8月,金茂芳受中央电视台《机智过人》栏目组邀请,前往河南省洛阳市见证了中国第一台北斗导航无人驾驶拖拉机的诞生。
在洛阳市郊区的一块农田里,马达轰鸣,拖拉机牵引着旋耕机,迎着朝阳笔直前行。坐在驾驶室里的金茂芳欢笑着,热泪盈眶,就像一个孩子。她说:“开拖拉机,走直线是最难的。因为拖拉机走不直,耕地、播种质量都会受影响,造成庄稼产量不高。我们当年在学习训练时,都是用布捂着一只眼睛,就是为了练好怎么走直线。现在,这个北斗导航拖拉机一下就解决了这个问题。我们国家能够生产出这么好的拖拉机,我特别骄傲。”
2019年9月,金茂芳获得全国“最美奋斗者”荣誉称号,进京受到了中央领导接见。
如今,金茂芳年事已高,已很少离开石河子市。不过,她依然喜欢出门四处看看。石河子市很多人都认识她,经常有人认出她后跑上来要求合影。“老人、年轻人都有,我心里也很高兴。”金茂芳说,“新中国成立74周年,我在新疆也已经超过70年了。有人问我,来新疆后悔吗?我说,从不后悔。当年,我们开荒种地,在戈壁滩上建新城,就是为了建设祖国,就是为了给人们创造今天的幸福生活。”(魏永贵)
举报/反馈

新民晚报

4140万获赞 196.4万粉丝
阅读上海的第一选择,你在上海的生活助手
新民晚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