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到老年,生活的重心往往转移到了子女身上。老人们希望能和子女住在一起,享受天伦之乐,得到关爱和尊重。然而,随着社会的变化和个人的选择,很多老人和子女并没有实现同住的愿望,甚至有些老人和子女之间出现了疏远和冲突的现象。这让老人们感到失望和孤独,觉得自己是被遗弃和忽视的。

其实这些问题的根源,并不在于子女是否和老人同住,而在于老人是否能够理解和接受子女的独立性和个性,是否能够尊重和支持子女的选择和决定。换句话说,老人要懂得一种心理学上著名的“乌鸦定律”,即如果不改变自己身上的一些缺点,而是一味地选择逃避,那么问题并不会得到解决,同时还会被更多的问题所困扰。

那“乌鸦定律”是什么?它又如何影响老人和子女的关系呢?

一、“乌鸦定律”的由来

“乌鸦定律”的故事是这样的:森林里,一只乌鸦愁眉苦脸地跟朋友白鸽道别,说自己非要搬走不可。白鸽不解:“你为什么非得搬走呢?”乌鸦答道:“这里的人太不友好了,他们一见我就捂着耳朵,嫌我叫声难听,我实在待不下去了。”白鸽沉默了会,说:“那你有没有想过?倘若不改变自己的声音,你搬到哪里,都会出现同样的情况。”乌鸦顿时哑口无言。

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如果一个人总是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外界因素,而不去反思自己的缺点和问题,那么他就会陷入一种消极被动的怪圈里,无法真正解决困境。相反,如果一个人能够勇于面对自己的不足,并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那么他就会发现世界也会随之改变。

二、“乌鸦定律”对老年人心理的影响

老年人退休后的活动范围与工作时期相比大幅减少,其活动中心也从工作单位转变为家庭及小区,社会交往从以同事为主变为以家人、邻居为主。加上生理变化的影响,其心理需求也相应地发生变化。老年人的心理特征表现在心理安全感下降、适应能力减弱、出现失落感、自卑感、孤独感和空虚感等。

如果老年人不能正确地认识和处理这些心理变化,就容易陷入“乌鸦定律”的思维模式,即总是把自己当作“受害者”,认为自己的不幸都是外界造成的,从不反思自己,而把相关的人、事描述得非常坏。这样的心态,不仅会影响老年人的心理健康,也会破坏老年人和子女之间的关系。

例如有些老年人总是抱怨子女不孝顺,不关心自己,不尊重自己的意见,不听从自己的安排,不让自己插手他们的事情,不让自己和他们同住等等。他们认为子女是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依靠,应该无条件地满足自己的所有需求和期望。

他们忽略了子女也是独立的个体,有自己的想法和选择,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自己的责任和压力。他们没有尝试去理解和接纳子女的差异和多样性,没有尝试去尊重和支持子女的决定和发展,没有尝试去调整和改变自己的心态和期望。

这样的老年人,往往会给子女带来很大的负担和压力,使子女感到烦恼和无奈。子女也会因为老年人的不理解和不信任而感到伤心和失望。这样一来,老年人和子女之间就会出现更多的矛盾和冲突,甚至导致彼此疏远和冷漠。

三、“乌鸦定律”如何打破

要想打破“乌鸦定律”的思维模式,老年人需要做到以下几点:改变心态,向内归因。心理学家韦纳曾提出一个“归因理论”。他认为,我们对成功和失败的归因,会对以后的行为产生重大影响。

遇到问题时,先别急着抱怨,冷静些,把下意识地“受害者模式”调整为“责任者模式”心态。即从外界找原因转变为从内在找原因,从责怪别人转变为反省自己。这样才能有效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才能变得越来越好。

增加交流,增进理解。老年人和子女之间要多沟通、多交流、多倾听、多表达。要用平等、尊重、真诚、包容的态度去对待对方。要用开放、积极、乐观、合作的方式去处理问题。

要用理性、客观、公正、科学的标准去评价对方。要用赞美、鼓励、支持、帮助的行动去关爱对方。只有这样,才能增进彼此之间的了解和信任,才能减少彼此之间的误解和隔阂。

结语

老年人是我们社会的宝贵财富,他们为我们的国家和家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应该得到我们的尊重和爱护,也应该享受他们的晚年生活。然而老年人也要懂得“乌鸦定律”,即不要总是把自己的不幸归咎于外界因素,而要勇于面对自己的缺点和问题,努力去改变自己的态度和行为。

举报/反馈

师姐聊科普

176万获赞 7.8万粉丝
探索科学奥秘,解码自然万物,与我同行,在知识的宇宙中点亮智慧的火花
优质财经领域创作者,乘风计划作者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