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1月20日即决定投产“达里亚尔”雷达9年之后在PO-30枢纽站(伯朝拉)建成的首个这型雷达站交付苏军使用。1985年,在PO-7枢纽站(加伯拉)又交付了第二部。据称,迄今为止在世界上还没有类似战术技术性能的雷达。
导弹攻击预警系统不断完善,它能够确保发现从主要导弹威胁方向对苏联领土实施攻击的洲际弹道导弹和“北极星”与“海神”中程潜射导弹。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苏联导弹攻击预警系统进入了一个快速发展和硕果累累的时期。
1976-1977年,“信号旗”中央科研生产联合体项目中心制定了发展和完善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第一个草案。
潜在对手进攻兵器的发展,对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性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这个方案提出建立几乎是全球性的对弹道导弹发射的卫星探测与双波段圆周雷达网系统。早期预警与卫星探测系统枢纽站的总设计师尤里-波利亚克提出了一个独创性的工作方案,分阶段建立米波导弹攻击预警系统雷达网,使所有雷达枢纽站的探测性能都达到“达里亚尔”雷达站的水平。
这个方案的基础是被称为通用接收站的典型发射站的设备。通用接收站可用来接收和处理由第聂伯雷达发射经目标反射后的信号,它比“达里亚尔”雷达接收站具有更强的控制能力和抗干扰能力。枢纽站的进一步完善通过在典型接收站安装备份的“第聂伯”雷达来实现,它与先期装备到枢纽部的通用接收站一起工作。
这样,在世界上首次在通用接收站安装了自动适应相控阵天线,这种名为“达乌加瓦-2”的接收站首部安装在OC-2(巴尔喀什)枢纽站,而最初两部典型发射站则安装在穆卡切沃和里加枢纽站。后来又决定在巴尔喀什、伊尔库斯克和叶尼塞斯克建立“达里亚尔-УМ”雷达站。
在“达里亚尔”米波雷达枢纽站的中间地带,计划建立以“伏尔加”雷达站为基础的分米波枢纽站。这样就可以建立起覆盖整个苏联领土的双波段雷达网。
根据进一步改进1976-1977年方案,3部“达里亚尔-У”雷达站在巴尔喀什、伊尔库斯克和叶尼塞斯克相继建成,2个“达里亚尔-УМ”雷达站也在穆卡切沃和里加地区建成。同时,研制“伏尔加”系列雷达的工作也开始展开。
1982年推出了“伏尔加”雷达的第一个草案。根据这个草案,在雷达的制造过程中采用数控探测技术。这可使雷达在广域的频带内进行变频,并能够始终保持在两个窄频段上工作。在这种雷达站上还计划安装反射天线,以实现对发射和接收模块的控制。1984年8月20日在西部导弹威胁方向上的巴拉诺维奇附近建立了第一个这种雷达站。
1985年5月22日苏联政府又作出决定,建立新的太空对陆地以及海上和大洋地区发射的弹道导弹进行探测的卫星预警系统,这个系统几乎是全球性的。
20世纪80年代,美国在苏联边境附近部署了“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苏联侦察卫星拍摄到了美国在联邦德国领土上建立的3个这型导弹基地。后来,又在北约其他国家领土上发现了这型导弹基地,特别是在土耳其领土的基地,使得苏联南部地区直接面临北约的导弹威胁。与此同时,美国还在加紧研制新型海基弹道导弹,当时射程超过1万公里的“三叉戟-2”海基弹道导弹已经顺利通过试验。
为了对付“潘兴”导弹的威胁,“信号旗”中央科研生产联合体科研项目中心立即提出了一系列应对方案:扩大“多瑙河-3У”反导系统雷达站在西部方向上的探测扇区;研究使用“生姜”和其他型号的反飞机雷达探测“潘兴”导弹可行性的问题。
1982年制定出了导弹攻击预警系统进一步发展的首部方案,这部方案进一步明确了用于发现各种战略弹道导弹发射的全球卫星侦察系统的全貌。而在地波雷达无法发现“潘兴-2”中程弹道导弹的方向,计划建立4个“伏尔加-M”低位雷达站。
20世纪80年代后期,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构成又增添了2部“达里亚尔”雷达,而70年代后期开始建立的3部“达里亚尔-У”和2部“达里亚尔-УМ”雷达的建设也接近尾声。
然而就在此时,苏联新的领导人戈尔巴乔夫上台,苏联开始进入改革时期,国防开支的骤减给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建设来了个“急刹车”。1986年由于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件影响,首部“弧形-1”超地平线雷达停止使用。由于双抛面超地平线雷达效果不佳,直接使用配置在阿穆尔共青城的第二部超地平线雷达枢纽站“弧形-2”也遇到了问题。
而就在此时,南亚和中东的一些国家如印度、巴基斯坦、伊朗等国拥有了近程弹道导弹并开始研制中程弹道导弹。同时,美国也宣布开始名为“战略防御倡议”的研究工作,其基础是太空反导系统。建立这种系统可能会打破美苏已经形成的战略均势。为了制衡美国,苏联立即提出了对此回应的国家纲领。这种情形下,导弹攻击预警系统和太空监视系统的作用急剧提高。
1987年弗拉基米尔-莫罗佐夫被任命为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总设计师。上任后,他制定了全面改善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方案,主要内容是:更新系统设备,明确“弧形-2”雷达枢纽站的任务,研制更有更高生存能力的新式设备。该方案还提出,提高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社会吸引力以及军民双重用途,以及使用该系统为其他国家提供服务的可行性问题。由于国防开支的急剧削减,方案中的许多设想没有得到具体落实。
尽管如此,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发展还是有了较大的进展。1989年完善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首个阶段顺利完成,整个系统上了一个档次,具备了更强的综合作战能力。
20世纪90年代初是导弹攻击预警系统发展史上最悲惨的阶段:超地平线雷达的第二个枢纽站“弧形-2”失火,最终报废停止;苏联解体使得该系统在俄罗斯境外部分的生存与发展成为问题。
“信号旗”中央科研生产联合体科研项目中心与国防部科研局联合制定了一个方案:俄罗斯与乌克兰共同使用穆卡切沃“达里亚尔-УМ”雷达站;与拉脱维亚共同使用里加“达里亚尔-УМ”雷达站;与阿塞拜疆共同使用加伯拉“达里亚尔”雷达站;;与哈萨克斯坦共同使用巴尔喀什“达里亚尔-У”雷达站。尽管俄罗斯军方和政府做出种种努力,力图保持这一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雷达系统的完整性,但拉脱维亚和乌克兰政府最终还是做出了终止雷达站使用的决定。之后,里加雷达枢纽站被彻底摧毁。
20世纪90年代初的几年间,俄罗斯国防部长制定和批准了一份建立俄罗斯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设想,力图依赖独联体国家当时已签署的“导弹攻击预警和太空监视系统设施协议”来重新恢复统一的战略预警系统。不过这一构想的落实却经历了不平凡的历程。
苏联解体和新的国家的建立,迫使“信号旗”中央科研生产联合体的领导人寻求新的途径来延续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研发工作。1995年在原中央科研生产联合体的基础上,建立了“信号旗”跨国股份公司,股东有俄罗斯和白俄罗斯的几家企业。之后,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发展进入一个新的阶段。此时,系统的大部分设施都已经接近寿命期,而生产基地又大部分落到国外,因此1985-1987年期间所制定的导弹攻击预警系统发展规划实际上已无法落实。这样,在1995-1996年间对原来的计划进行了全面的修订,重新明确了整个系统建设的全貌,其实施阶段也进行了调整:首先削减航天器的数量,重新规划未来卫星预警系统的全貌;开发新的雷达制造工艺,对已建立的雷达站进行现代化改造;在系统的指挥与通信领域,全面采用微处理器技术。
1996-1998年,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的发展进入一个最复杂阶段。当时,俄罗斯由于采用休克疗法,致使经济持续下滑,国家完全停止对已订设备的付款,通货膨胀使高级研究人员工资降到了最低点,公司所属各企业骨干人员急剧外流。这项享有崇高威望的工作对年轻人也失去了吸引力,科技领域出现了后继乏人的状况。在科研与生产一线工作的高级科技人员平均年龄已接近退休年龄。高龄化使这个学科门类面临着被毁灭的威胁。
即使在最艰难岁月,公司仍然成功保留住了基本的骨干力量,实现了导弹攻击预警系统发展的首个阶段。1996年对海上和大洋地区导弹发射的卫星预警系统的一期工程顺利完成,1998年该系统在东部地区的指挥所进入试验性战斗值班;保障该系统运行的其他设施建设也在顺利进行;生产基地开始进行重建。特别值得指出的是,1999年导弹攻击预警系统研发工作也在各个领域实现了正增长。这种状况为系统的正常运转和2010年前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全文完,谢谢观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