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3:01
先生,不仅是一种称谓,更蕴含着敬意与传承。可堪先生之名者,不仅在某一领域独树一帜,更有着温润深厚的德性、豁达包容的胸襟,任风吹雨打,仍固守信念,将深沉的家国情怀根植于血脉之中。捧着一颗心来,不带半根草去,为后生晚辈持起读书、做人的一盏灯。
中国之声特别策划《先生》,向以德性滋养风气的大师致敬、为他们的成就与修为留痕。10月4日推出:《王小东:圆一个建筑师的梦》。
王小东:建筑不是用来看的。让人怎么生活,让人怎么能够方便,让人怎么能无忧无虑地去工作,这是城市和居住的最根本原则。
【先生简介】
王小东,1939年1月出生,中国工程院院士,建筑设计及其理论研究专家,现为新疆建筑设计研究院名誉院长,资深总建筑师。他长期在新疆从事少数民族地域建筑的创作和研究工作,主要建筑作品有新疆国际大巴扎等,2005年获“罗伯特·马修奖”(“改善人类居住环境奖”),2007年获我国建筑师的最高荣誉奖“第四届梁思成建筑奖”。
天山见证一名建筑师的梦
新疆国际大巴扎就像一个万花筒,浓缩了新疆独特的魅力。外地游客都会到这个网红打卡地转转。光影间洋溢着西域民族风情的建筑令人惊艳,很多人想不到,这是出自汉族建筑师王小东之手。
王小东:我的建筑作品都不复杂,没有什么装饰线条,主要靠建筑本身的语言,比如体量、材质、光影、空间等。我现在到了新疆,到哪个山唱哪个歌,我觉得要尊重历史、尊重传统文化,作品里必然会表现出地域文化历史的特征。
60年前,王小东大学毕业、响应国家号召义无反顾奔赴新疆,缘于一颗浪漫的心。天山白雪、草原骏马、茫茫戈壁……一切都是那么新奇。
王小东:当时我带的东西有20公斤,里面有书、绘画的东西等,到新疆发工资以后,才买了被子、褥子等。
记者:您当时一下火车看到新疆的时候,有失望吗?
王小东:没有,因为我有自己的专业,哪怕把我分到小县城,从规划开始,把建筑一个个做起来,也算是成绩,当时就是这样想的。
年轻人的眼中闪烁的只有梦想。一发工资,王小东就背上画夹四处写生,天山南北、人文建筑、自然风光,都成了他笔下生动的图画。王小东回忆说,有时候由于气温低,水和颜料在纸上结了一层薄冰,拿到工棚里的火炉上烤一下,还会有意想不到的效果。
在先生的案头,摊开着一本王小东水彩画集,每一张画旁都悉心地标注着时间,1963年、1978年、1994年……其中一幅以天山博格达峰为背景,名为“一个建筑师的梦”的城市水彩画,是他的最爱。
王小东:我画的时候,就把当时已有的一些新疆标志性建筑画在一起,比如老博物馆,红山宾馆等,我希望我们能够在天山脚下,把乌鲁木齐建设成美丽的城市。
喀什老城改造如何抉择?
若干年后,这个建筑师的梦,在喀什老城得到了最圆满的实现。喀什老城是目前国内唯一保存完整的迷宫式建筑城市街区,总面积8.35平方公里,它经历了2100多年的风风雨雨,以文明和艺术征服了滔滔不绝的历史长河。不过,这里是景区,更是喀什人民生活的地方。过去的老城四处是年久失修、乱搭乱建的土木危房,不仅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百姓生活也有诸多不便,改造迫在眉睫。
王小东:喀什老城区的抗震改造和风貌保护,难就难在生命安全、历史风貌保护和人的居住需求之间产生的矛盾,所以喀什的抉择很难。
2008年,王小东作为专家组组长,到喀什调研论证抗震改造和风貌保护事项。他发现,即便存在地震隐患,喀什居民也不愿意搬到城市郊区建好的安置房,他们更愿意生活在自己打小生活的地方。
王小东:喀什老城百姓的家族生活习惯、起居都是有特色的,如果去建楼房,人们烤馕都没地方了,小生意也做不了,如何摆摊?
王小东说,老城改造不但要让这里的百姓住上安全的房子,更要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于是,改造采取“一户一设计”方式,做到既保持古城原风貌、符合居民意愿,又保证了房屋的安全抗震。
王小东:老城改造里的每一户都不一样,我们只能在宅基地上按照原来的需求做设计。他们原来的居住方式、院落、房间等都没有太大改变,而且加了现代化设施,生活更加方便,内部的楼梯、栏杆、门窗等装饰,可以用户主自己之前拆下来的构件,完全保持了他们的生存状态。
有人曾问他,作为中国工程院的院士,应该去做更耀眼的建筑,把精力放在喀什老城改造,会不会后悔?先生的答案是不后悔。王小东说,在喀什,坐在街口,邻居会走过来端上一碗面,这种人和人之间的温度必须得保留,为此,投入再多的时间和精力都值得。
王小东:这个工作如果做好了,比建几栋了不起的高楼大厦更有意义。老城区的改造,不是为了让人看,最主要的目的是让人们能够更好地有高质量的生存方式。在这里,人们可以从事贸易,从事手工业,从事商业、从事生产,可以在这里真正居住下来。
建筑的本质就是安居。一个库尔勒梨、两三个小西红柿摆在一起,看起来平平无奇,但这样组合形成的画面,只需寥寥几笔的修改,就摇身一变成了全国很多城市里看似造型新颖的体育馆。这让王小东感到很无奈。在他看来,建筑的实用性更重要。也正因为此,他不是一位高产的建筑设计师,甚至有人10年的作品数量就能超过他一辈子的所有作品。
王小东:画几笔就是个“建筑”了。在外行人看来,好像还是很“前卫”的建筑物,但是如果只着眼于外表,把体育馆都做成这样,有什么意义?这一点,我很担心。
人工智能给建筑设计带来机遇和挑战
先生尽管已经是80多岁高龄,可他的思想观念并不老,谈起如今各种高科技产品和新鲜事,他仍然津津乐道。王小东说,建筑是实在的,要接地气,但同时也是灵动的,要流淌着设计者的智慧。艺术想象力的匮乏,正是中国建筑行业之痛。
王小东:社会在发展,技术发展得特别快。现在人工智能连学位论文都可以写了,所以作为一名建筑师,一定不要故步自封,要学习。
记者:对于建筑设计师来说,您觉得是个挑战吗?
王小东:关键是不要丢掉建筑师的职业操守。建筑师给程序下指令时,不能只是要多大空间,要什么形状,还要考虑人们使用的功能,这些还是需要建筑师提出来。
从业66年、入疆整整60年,王小东奔走于天山南北,穿越大漠戈壁,就连定居在北京的女儿王峡都很少见到他。今年的中秋国庆假期,王峡终于如愿和父亲团聚了,她说着说着就哽咽起来。
王峡:我母亲去年去世之后,他的身体一直不太好,我就想把他接到北京来,但他本身又是特别执着于工作的人,迟迟过不来。毕竟老人在新疆,我不放心。
只要能够工作,我绝不会离开新疆
其实这些年里,作为新疆最著名的建筑设计师,王小东有过很多次离开新疆发展的机会,但都被他婉言谢绝了,他说守在这里,一山一水都有感情了,从未想过离开。
王小东:一些朋友后来知道我在新疆待了多年,他们有时候会觉得很悲壮,但我没有那种感觉。我的工作,我的感情,我做这些项目都是在新疆。我喜欢新疆的地域、新疆的气候、新疆的辽阔、天山的风光,新疆的人……只要身体好,能够坚持工作,我绝对不会离开新疆。
在80岁那年终于退休了的王小东,这几年也并没有轻松地“安度晚年”。在工作日,他仍会准时准点来到工作室,进行有关中亚建筑的课题研究,虽然如今他的脚步略显蹒跚,但翻看他的笔记本,每一页都被记录得满满当当。
王小东:光是收集资料,包括图鉴等,起码有二三百本了,还不算电子版。每一个地方我都标注名称、坐标、平面以及立面数据等,有些我们要重新去调研。
不到新疆,不知祖国辽阔,不赴边疆,不知何为家国。当年风华正茂的翩翩青年,如今已成为誉满海外的建筑设计大师,他笔下曾充满想象的图画,也已化作遍布天山南北的宏伟建筑。然而,眼前这位银发烁烁的老人,在谈起建筑设计时,依然心中有梦,眼里有光。
王小东:城市不光是我们眼睛看到的东西,城市就像人一样,有血管脉络,有心脏动力。进行统一的智慧城市数字管理,才能更科学地了解城市。作为一名建筑师,始终不要忘了尊重人、尊重社会、尊重环境、尊重历史,不要迷失自我。
记者手记:
我是记者孔颖。当我走进王小东的工作室,阳光洒进来,恰好可以照在先生盛放一字尺和画笔的笔筒上,先生说,他现在还有画水彩画的习惯,哪怕是建筑设计研究院里的一丛小草、一块石头,在他眼里都是美的,都是有感情的,都可以称得上是他来到这里工作60年的见证。
建筑设计是一场山高水长的跋涉,也是一场风光旖旎的旅程。过去,建筑以及相关的事务可以说是占据了先生时间的全部,这些年随着年纪越来越大,先生的生活变得简单而有规律,但他常常感觉时间紧迫,还有很多事情需要去做。都说青春永不散场,先生的建筑“青春”一直在路上,时间并没有磨损他对建筑行业的坚守与奉献,而是变成了他脚下的路。轻抚流年回望眼,梦想还在,就仍是少年。
监制:高岩
策划:樊新征 肖源
记者:孔颖
统筹:张棉棉
播音:王娴 唐子文
摄像:刘硕 田原
音频制作:李晓东
视频剪辑制作:章宗鹏
编辑:丁骁
更多精彩资讯请在应用市场下载“央广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24小时报料热线400-800-0088;消费者也可通过央广网“啄木鸟消费者投诉平台”线上投诉。版权声明:本文章版权归属央广网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转载请联系:cnrbanquan@cnr.cn,不尊重原创的行为我们将追究责任。
举报/反馈

央广网

5090万获赞 455.4万粉丝
讲好中国故事 传播中国声音
央广网文化传媒有限公司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