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的10月都是中国的黄金时节,就是所谓的金秋十月称,不仅意味着春华秋实中的收获,而且因为一年已经过去了3/4,总要对过去的工作进行复盘,并酝酿年底的冲刺计划,同时,也要思考来年的工作重点。
中国当前的外部环境十分严峻,中美两国的竞争已经到了白热化的地步。无论是美国早前提出的脱钩还是现在的去风险,目的都很明确,就是希望中国永远呆在供应链的底端,为美国和西方国家持续不断地提供廉价的商品。
早在特朗普时期,美国就希望中国放弃《中国制造2025战略》,目的有两个,一是打压和封锁中国的高科技与核心制造,阻止中国的强国复兴进程。美国想要永久性控制高科技核心制造领域的绝对优势,中国只能是维持制造大国而非制造强国的地位;二是通过脱钩与去风险,建立起新的反华联盟,把中国排除在重构国际经济秩序的谈判桌之外。
由于中国经济已经深度融入世界,所以中美竞争反映到国内,无论是个人还是企业部门,共同的感受都是中国外部环境和经济前景的不确定性加大,就业、发展等压力较大,预期变得很不明朗。
一、经济形势:仍处在复杂多变与深度调整之中
回想年初,随着疫情结束,全国上下摩拳擦掌,期待无比,准备大干一场,并将今年定位经济重启复苏之年。《政府工作报告》将今年的2023年经济增速设定为5%左右,各地方政府则更为积极,所有省市2023年目标增速均高于2022年实际增速,其中大部分将数字确定在5%—6%区间。
但谁都没想到,经济复苏并未如预期那样顺利,而是十分缓慢,经济形势复杂严峻,艰难异常,经济学认为,一个国家经济增长主要依靠所谓的“三驾马车”来驱动,即投资、出口、消费,但今年以来的数据显示,三驾马车基本上都处于拉不动车的状态,这是非常罕见的现象。
三驾马车拉不动,意味着中国经济的增长动能在减弱。具体分析,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失速主要有三个因:
(一)今年以来,房地产市场复苏动能减弱。
随着楼价下行,居民对于未来房价预期亦发生了相应改变,预期“房价将会上涨”的比例由2018年6月的36.5%下降至2022年12月的14%,今年形势更不容乐观。在对房价上涨缺乏预期情况下,中国购房者主动去杠杆和降负债。
实际上,目前陷入困境的房地产业,已经成为阻碍中国经济增长最大的障碍。数据显示,房地产及其相关产业几乎占到了GDP增长的40%,因此,房地产行业出现的巨大波动,对于整个经济体系的平稳运行会产生巨大影响。
前几年,国家为阻止楼市泡沫越吹越大出台了“三道红线”政策,直接结果就是导致这些年来采取“三高”模式疯狂扩张,野蛮生长的房企纷纷出现债务危机,爆雷事件接连不断。恒大集团已经破产,碧桂园、远洋集团等企业也都出现债务危机,相信还会有更多房产企业步起后尘。
尽管国家为稳定房地产市场,出台了一些松绑政策,如部分城市宣布放宽购房限制、下调房贷首付比例,等等,但中国房地产高歌猛进的时代已经结束,稳定房地产市场不发生大的波动是政策底线,而要依靠房地产拉动经济增长已经十分困难。
(二)投资下滑,尤其是民间投资下降,民营信心不足。
投资历来都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尤其是固定资产投资,在GDP中所占比例最高时曾达到80%,是国家保增长的重要手段,2022投资在GDP中占比48%。然而,今年上半年固定资产投资却出现了下滑趋势,固定资产投资24.31万亿,同比减少2.83万亿,为2016年以来的最低水平。
造成固定资产投资大幅下跌的原因,主要是民间投资的下降,上半年民间投资为12.8万亿,同比下降了1.2%。民营经济是经济增长点活力所在,但基于对经济发展不确定性的担忧,对行业未来缺乏信心,使得民营企业现在都不敢投资,也不敢贷款了,因为担心没有回报。
经济学家刘元春表示,作为投资的主力,民间投资增速的持续下滑将成为下半年全社会投资增长的最大拖累。刘指出,一直以来,民间投资都保持着较为良好的增长态势,但是今年开年以来,民间投资出现明显下滑,这与经济结构调整的不断深化不无关系,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陆续展开,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的不断加码,以及真正惠及民间投资的配套政策未落实不到位等,都抑制了民间资本的投资热情,导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增长受限。
针对这一问题,7月19日出台了《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的意见》;8月1日,国家发展改革委会同市场监管总局、税务总局等联合印发《关于实施促进民营经济发展近期若干举措的通知》),以全面落实《意见》提出的各项工作。此后,上海、深圳、苏州多地响应,相继出台各领域“硬举措”,支持民营经济,进一步提振市场预期和信心。
虽然从国家到地方,都大力支持民营经济发展,但关键是必须进一步深刻提高基层对政策出台背景的认知力和政策执行力,即“充分认识促进民间投资、发展民营经济的重要意义”“以深化改革和政策落地见效提振民营企业投资信心”“要强化责任追究,建立严格的对政府违约和政策不落实的问责机制,提高政府公信力”,除此之外,还要在加强监管的条件下,尽快放松市场准入和改善融资环境,从而有效促进民间投资,这是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突破口。
(三)出口遭遇巨大障碍,短期内恐难以逆转。
如上所述,中国遭遇出口贸易的难题不仅仅是世界经济增长的乏力,而是美国联合盟友对中国进行全方位围堵,减缓中国经济的增长,迟滞中国崛起的速度。
为了不再出现一个强大的对手,美国就必须对一切有可能追赶超越美国的国家进行强力的打压。也就是说,当任何国家的实力有赶超美国的可能,就会被视为是美国的安全威胁和挑战。美国原本期望通过与中国的“接触战略”改造中国,没想到却意外地成就了中国的和平崛起和经济发展的奇迹,中国自然成为美国首要的打击对象。
美国欲维持永久性一超独大,而中国决心要实现国家复兴;美国欲永久性独霸世界,而中国要建立一个没有霸权的平等的多极世界,这注定是一对无法调和的矛盾。用美国的话说,世界已经到了十字路口,既是中美战略较量的十字路口,也是单极世界与多极世界较量的十字路口。
于是乎,当下的中美关系呈现出十分矛盾的场景:双方一方面在科技、经贸、人权等领域不断过招,甚至军事上也出现危险对峙,两国关系似乎已走到破裂的边缘;另一方面,双方又不时放话,强调维护双边关系以及恢复对话与合作。
中美的这种斗争和矛盾反映的外贸领域,就是作为世界工厂的中国,出口从去年下半年呈现出下降趋势以来,情况始终未能得以好转,今年仍然延续了这一颓势。海关总署数据显示,
统计数据显示,7月中国进出口额同比下降8.3%,降幅比6月扩大2.3个百分点,其中出口下降9.2%。如按美元计,7月出口降幅达14.5%。在中国前几大贸易伙伴中,除东盟与中国贸易总值还保持增长外,欧盟、美国、日本对华贸易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其中,中国对美出口同比下降13%。
不仅如此,今年迄今,中国对欧盟出口额出现同比下滑,1-8月对欧盟出口金额(以美元计)累计同比下降10.5%,其中8月当月同比下降19.6%,在同期基数明显下行的前提下,同比降幅仍未出现显著收窄,8月表现亦弱于对美国与东盟出口。
不过,这种情况也在改变。10月1日,中国国务院副总理何立峰与德国财长林德纳共同主持第三次中德高级别财金对话,并在同日晚间发布联合声明。方达成25项共识,包括双方承诺在公平竞争基础上共同努力扩大双向市场准入,深化可持续贸易投资合作,同意进一步加强在银行业和保险业领域监管合作。声明称,中德双方致力于通过多双边渠道加强宏观经济政策协调,共同促进世界经济复苏和可持续发展,推动完善国际经济治理,反对贸易保护主义,支持以世贸组织为核心的多边贸易体制。
相信,以此为契机,中国同欧洲国家的贸易将会有很大的提升和促进。
西方不亮东方亮,中国上半年的出口并非毫无亮点,我国对“一带一路”沿线多个国家的出口表现却十分“抢眼”对“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进出口规模同比增长却是高达9.8%,高出外贸整体增速7.7个百分点。
除此之外,从出口方面来看,我国海关总署数据显示,中国对东盟、澳大利亚、俄罗斯、印度、拉丁美洲、非洲等多个国家或地区出口的同比增长均高于整体水平,分别为8.6%、8.0%、91.7%、6.1%、6.0%、23.7%。
可以说,即使在严峻形势下,我国的外贸出口依旧保持稳定增长,而在“一带一路”的共建推动下,我国与沿线多国的外贸合作变得愈发紧密。
目前,中国经济结构调整转型则基本到位,深化改革开放的政策已经落地,国内经济大循环圈也初步建成。再加上远领先于美国的基础设施,可以说是蓄势待发,只要我们坚持改革、坚持开放,中国一定能够度过难关,实现经济的高质量发展。
(一)改革为先。中国当前经济困境并非仅为周期性问题,还有根深蒂固的体制性、结构性问题、大规模刺激措施可谓治标不治本。如缺乏结构性、体制性改革,仍难免陷入债务一通缩负向循环。
坚持改革为先,要打破软约束机制,建立法治化的破产制度、市场化的投融资体制和畅通的货币传导机制,深层次结构化改革将为低债务发展做好制度准备。
坚持改革为先,要避免扩张性政策被利益集团左右,要更大力度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篱、破除垄断坚冰,消破除体制机制弊端。
(二)开放为要。目前,中国外贸企业约有641万家,创造就业岗位超过2000万个,带动就业约1.8亿人,制造业份额已占到全球30%。长期来看,在房地产上行周期基本结束大背景下,如制造业进一步收缩,中国经济下行压力将会更大,因此,坚持外向型经济、坚持开放可谓是提振经济走出谷底的应有之义。
二、寻找观察中国经济的窗口
政治局会议是观察中国经济动向最重要的途经,也是判断中国经济政策走势最直接的方向。今年以来,政治局召开的研究经济工作的会议主要有2次,分别是:
4月28日的会议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和经济工作。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当前我国经济运行好转主要是恢复性的,内生动力还不强,需求仍然不足,经济转型升级面临新的阻力,推动高质量发展仍需要克服不少困难挑战。
会议提出“要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全面深化改革开放”,传递出新一届政府班子坚持“吃改革饭、走开放路”的决心。
由于中国刚刚走出疫情,民营企业受到的影响特别大,于是,这次会议特别提出,要坚持“两个毫不动摇”,破除影响各类所有制企业公平竞争、共同发展的法律法规障碍和隐性壁垒,持续提振经营主体信心,帮助企业恢复元气。
另一次会议是在7月24日,同样是分析研究当前经济形势,并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这次会议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当前经济运行面临新的困难挑战,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一些企业经营困难,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外部环境复杂严峻。疫情防控平稳转段后,经济恢复是一个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过程。我国经济具有巨大的发展韧性和潜力,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改变。
很显现,这次会议对经济形势的估计比年初要严峻的多,提出“重点领域风险隐患较多”,而且用“波浪式发展、曲折式前进”的表述。“波浪式发展”是一个新词,颇有控制市场期望的味道,提醒大家不要期望经济会有一个V型的反弹。
这次会议值得关注之处是,会议提出“面临新的困难挑战”的原因“主要是国内需求不足”。
促进消费是当前恢复和扩大需求的关键所在,但是目前提振消费面临的困难明显增多,消费意愿仍然不够强烈,消费供给仍然不够优质,敢消费的支撑仍然不够牢固。目前,我国消费恢复基础不牢,受到了很多因素影响,月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还没有恢复到2019年水平,特别是受国际环境影响,外来消费还没有恢复。另外,受消费结构变化的影响,长期依赖的家电、住房等大宗消费情况发生了很大变化,新兴消费目前还不能完全替代。
怎么才能敢消费?有了就业,才能有钱花,敢消费。就业不稳和收入预期下降一定程度影响了消费恢复,尤其是青年人群就业不稳,失业率相对处在高位,近几年我国劳动密集型行业新增岗位不足,而知识密集型、创新性的服务业领域新增就业也不充分,不少行业收入增长不及预期,甚至出现了裁员的现象,导致部分低收入人群和中等收入人群没钱消费或者不愿意不敢消费,因此亟待采取各种果断有效的措施恢复大家的消费信心。
综上,尽管我们遇到很多困难,但不管风风雨雨,只要我们坚持路线不改,什么难题都可以迎刃而解。中国现在是最接近伟大复兴,重回世界之巅的时间节点,只要路线不出错,就没有任何力量能够阻止。相信绝大多数中国人都希望国家能够再一次启程,就像过去四十年一样。只有低头踏实做事,努力创造财富,才是真正为最大多数的中国人谋福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