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久前遇到高中同学阿芳,意外得知她和老公已经分居了半年。
当初她奉子成婚,从南方一所985大学辍学,选择当全职妈妈,震惊不少朋友。
没想到做出这么大牺牲,得到的结果却是:
刚上初一的儿子,突然情绪失控整天在家里摔东西、爆粗口,时不时拿刀子在胳膊上划口子,一经诊断是重度抑郁症。
丈夫看到好端端的儿子变得这样,越想越生气,把一切的过错全推到她身上。
怪她全职在家连儿子都教不好,还总说自己为了这个家做了很多。
那段时间,夫妻俩只要一碰面就是吵,丈夫开口闭口就是“不过了,离婚”,然后就搬走。
乍一听,阿芳的遭遇实在很惨。
但了解更多的细节,却会发现凡事皆是因果,她的很多做法注定了这样的结局。
01
“付出型”妈妈,
总是吃力不讨好
“我真不明白,掏心掏肺为这个家,放弃学历,天天围着他们父子俩转。
天没亮我就醒,给他们做早餐、扫地拖地。没事就研究做什么吃的合他们胃口。
老公给的钱,我都不舍得花在自己身上,裙子穿坏了缝一下补补继续穿,儿子上学我还打散工补贴家用……
我容易吗?凭什么他们这么对我!”
说到自己过去13年的付出和牺牲,阿芳满脸绝望和痛苦,儿子的病和丈夫的无情,都在指责她的失职和失败。
想起身边另一位夫妻关系同样触礁的朋友。
离婚后的第二天,她在朋友圈上发了一篇万字书,全文都在控诉前夫和孩子:
“养出一窝子白眼狼是什么感觉?
所有好吃的好用的都让给他们,连我喜欢的都等他们剩下来。
要不是我精打细算,那么点工资恐怕养不起一家五口。
可他们怎么对我?一个个说我刻薄、挑剔、要求高。有谁知道我受了多少苦,咽了多少委屈!”
据我所知,这位朋友总说自己命不好。
家里其他姐妹嫁得好,孩子也出息,唯独她,老公只是公司的小职工,儿子女儿学习没一个拔尖。
为此她找娘家借钱,硬是把大儿子送进私立学校。
结果老公怪她瞎折腾,打肿脸充胖子,儿子三天两头就翘课,说压力大读书不适合他。
她只好不停找班主任反映情况,想说家校合作,把孩子盯紧一点。
可做这么多,收效甚微。儿子离家出走,两个女儿不亲她,老公不想管事就提出离婚。
现实中,像她们这么“愿意”付出的妈妈数不胜数。
组建家庭、生儿育女、扮演好贤内助,一切的生活流程都在告诉她们:这些是你的天职,你就是要学会牺牲,把家庭放在第一位。
她们照做了,按部就班地关怀着一大家子。即便如此,还是担心做得不够,恨不得榨干自己最后一点价值。
但又在夜深人静的时候,质疑自己做这一切究竟为了什么,意义在哪里。
就像凭《再见爱人3》再度火出圈的嘉宾殷悦那样。
曾经的她,把全部心血放在家庭上,丈夫的夸奖比“我喜欢什么”更重要。
做什么吃的,永远把自己的口味、喜好放在最后。
甚至会突然深夜惊醒,特地跑去厨房把切好的脆桃子放冰箱,避免老公吃到不喜欢的软口味。
清醒后崩溃大喊“我是谁,我为什么会做这件事,有谁问过我要吃硬的还是软的水蜜桃”。
一心一意地自我舍弃、付出,到头来只感动自己,还被习惯坐享其成的家人们怪罪。
稍微表达一些“想你们多关心我”、“理解我”的期待,丈夫和孩子却嫌要求多。
久而久之,过度的付出变成吃力不讨好,家庭问题愈演愈烈。
02
期待回报的“爱”,
正在劝退身边的人
女人一旦走进家庭,体内的“母爱”总会不自觉迸发。
特别是传统文化赋予妻子、妈妈的责任意识,总在无形中鞭策自己要有奉献精神。
所以自己需要什么并不重要,关键是丈夫、孩子欢喜。
但,人非草木,付出的那一刻,多少会想得到些许爱的回报。
就像前面讲到的阿芳、朋友的例子,她们最初都秉着天职用心照料家庭,心甘情愿为家庭让步。
然而付出那么多,没人会主动关心她,给她搭把手。
日子久了,内心那个“我掏空自己为你们,你们却不懂我”的声音越来越响,怨气越积越多。
于是,奉献者不再傻傻为爱发电,开始用行为、语言反过来索取,声嘶力竭地要求:
你就该把电视关掉,主动帮忙洗碗晾衣服;
你就该好好学习读书,以后考个好学校报答我;
你们就该按我说的来做,不该反驳顶嘴,不然就是对不起我……
当甘心乐意的付出调成“债主模式”,情感成“勒索别人”的手段时,勒索者只会更加不满足,试图从各种方面去控制最亲密的人。
心理学大师苏珊·佛沃德形容这种拥有“我付出就理应得到回报”的人的状态:
“情感勒索者会让别人觉得,他们的建议是最棒的,他们有权能让自己照做。
要是稍微不从,就会被贴上自私、拘谨、幼稚、愚昧、不知感恩、脆弱等标签,而自己的需求则有可能被他们扭曲为人格上的缺陷。”
这时做出的反抗,会换来更严重的罪名。
因此,大部分被勒索的“受害者”,要么屈服、任凭摆布,要么想方设法逃离,不愿继续待在这个家里。
这也是为什么,家里那个习惯付出的人,不会更吸引家人的亲近,最后反倒落到“众叛亲离”的可笑处境。
分不清自己和他人的边界感,把期待附着在别人身上,用“你就得回报我”试图绑住对方,日子注定会越来越难过。
03
“付出”没有错,
方式得改一改
当我们认为自己付出很多,但身边的家人却感受不到时,就有一个很清晰的信号:
我们付出的方式出了问题。
想要改变现状、扭转局势,最关键是知道正确的自我调整渠道。
结合各婚姻家庭问题专家、咨询师的建议,我整理以下4个做法供大家参考:
1、识别自己“过度付出”的动作
真正的付出,是出于最纯粹的爱。
付出的那一刻,其实就已经得到回报,就是乐意奉献的满足感、幸福感。
如果为家人做某件事,当下的感受不美好,甚至想利用它来控制别人,那就提醒自己“停下来,这不是爱,是占有和自私”。
识别清楚自己动作的内在动机,才能一点点修正和家人的互动模式。
2、区分自己的期待和别人的真实需求
有些痛苦,源于把自己的需求嫁接到别人身上。
比如,“我放弃自己的学历”,所以你要替我完成;“我委屈自己做全职妈妈”,所以你要赚钱养我……
一个身体永远容不下两个人的意愿。
用心感受一下别人究竟想要什么,然后删除对他的期待,只保留自己的部分。
看得清自己的需求,才能真实地面对自己,和别人保持恰如其分的距离。
3、坦诚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
内心脆弱、匮乏感强的人,往往喜欢用力掩饰自己的心声。
另一方却希望别人窥探出自己早就藏得严严实实的小心思。
这实在是世界大难题。
别害怕开口讲出自己的需求,坦诚一点表达,也许你的爱人、孩子正等着你说“真话”。
愿意为自己负责和担当,在某种程度上也是对他们的信任和接纳,相信他们能明白你、理解你,给你足够的支持。
4、学会爱自己
资深关系教练周梵写过这样一段话:
“当你不爱自己的时候,你所给出的只是为了得到他人的爱而给出的某种交易而已。”
爱自己不是自私,而是不向外界索取,自己就能够让自己充满够用的能量。
只有对自己有足够的信念感,笃定自己不管是什么身份、身处何方都有无人可取代的价值,才能挖掘出自己的超凡魅力。
打破捆绑自己的精神镣铐,做出每一个符合内心自主决定的行动,我们才有可能亲手创造幸福。
最后用壹心理创始人黄伟强说的一句话祝福各位:
“如何活得真实而充满力量,如何去活得纯然而绽放,唯一的办法是走向你的内心。”
愿每个人的余生,都能爱得纯粹、甘心,正视自己,永远做自己的主人,过一个光彩夺目、顺遂安好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