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而为人,难免遇到挫折与困顿。这样的时刻,禁不住会问:“我为什么要活着?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该如何活着?”
活着是个宏大的命题,说不清道不明。太多人因此陷入无望和抑郁之中。美国第一位原创哲学家、认知心理学的鼻祖威廉·詹姆斯也一样难逃抑郁的折磨。不同的是,别人是陷入危机自暴自弃,而他却在与疾病的缠斗中,完成一部伟大著作《心理学原理》,成为美国心理学之父。他的实用主义思想深深影响美国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2006年,詹姆斯被《大西洋月刊》评为影响美国的一百位人物之一,位列第六十二位。
威廉·詹姆斯到底是怎样一个人呢?想要了解他,就得从他的著作中去寻找蛛丝马迹。马萨诸塞大学洛厄尔分校哲学系教授,专攻美国哲学的约翰·卡格,他在仔细研读威廉·詹姆斯的著作后,写下一本《实用主义救了我:威廉·詹姆斯的心理课》专门介绍威廉·詹姆斯的心路历程。这本《实用主义救了我》相当于一本读后感,以威廉·詹姆斯的生平为线索,给读者讲述实用主义哲学诞生的契机和内在理论,以及对实用主义真理观的某些看法。
威廉·詹姆斯1842年出生在纽约贵族家庭,资产丰厚。作为长子,威廉·詹姆斯从小极受父亲的宠爱。父亲给他提供了优越的教育条件,任其自由发展和涉猎。十九岁时,威廉·詹姆斯就已经在诸多名校接受专业教育,精通五种语言。父亲无条件地支持儿子去体验世界,学画画、去哈佛读化学、医学。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威廉·詹姆斯在德国生病休养时,开始读文学和哲学。哲学书读得越多,威廉·詹姆斯越感到迷茫和困惑,他被决定论深深困扰,患上抑郁症。
“决定论声称宇宙中的一部分完全服从另一部分的安排和命令。“未来”的可能性在它的母胎中就已经明确;我们称为“现在”的部分属于那唯一的整体。”
年轻的詹姆斯无法容忍一个缺少偶然性的世界导致的悲观主义和宿命论,渴望自由意志。如何从抑郁中自我救赎?威廉·詹姆斯苦苦思索。
当一个人跌入谷底时,他需要一次彻底的转变。为了继续忍耐存在的恐怖,生病灵魂必须“二度降生”,这么做是为了爱上或至少为了承受生活中的种种行为。
威廉·詹姆斯的重生发生在1870年的春天。他读到勒努维耶的《随笔》,认识到只在理智的层面信仰自由意志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一次次的行动去验证。于是,他的人生豁然开朗。抑郁症好转之后与爱人结婚,并且开始着手写作《心理学原理》。
《心理学原理》这本经典之作,研究了不少常见的心理现象,至今仍然非常实用、影响深远。
关于习惯,威廉·詹姆斯的主张是:“生物的习惯现象是依据构成其身体的有机材料的可塑性而形成的。习惯可以由我们自己决定。”
关于情绪,他说:“不是因为快乐所以大笑,而是大笑使我们快乐。”“恐慌因逃避而加剧”“抽泣让悲伤加剧”“反复‘发飙’让怒火加剧”。很多情况下,不把情绪表达出来就是帮助激情消退的第一步。
想让自己变得更好,你需要“抚平你的额头,擦亮你的眼睛,收紧背部,别垂头丧气。”詹姆斯建议:“每个人每天至少做两件自己讨厌的事情,就当锻炼。”
本书的作者约翰·卡格是忠实的心理学原理的践行者。他在心情糟糕时,去练习瑜伽,并且成为一名受益者。其实这些用行动改变情绪的方法,我们平时也深有体会,确实能够很快改变精神面貌,一扫阴霾之气。
《心理学原理》是威廉·詹姆斯的成名作,但他的贡献还不仅仅于此。后来他又转向哲学研究,1908年《实用主义》出版。
实用主义理论要求一个人永远尊重经验事实,同时认识到所有的真实都将导向或指明结果,而结果的意义是无法通过科学实验详尽评估的。我们要想清楚真理的结果带来的持久作用——既有道德的,也有审美的。在詹姆斯的理解中,做实用主义者也就是永远做生活的学生,向生活的意义和价值学习。
简单来说,从实用主义出发,一切的信念、行为和方法是否可信和能被保留的标准只有一个,那就是它是否有助于创作“更有效、更令人满意的生活”。但威廉·詹姆斯也指出,“让我们今天得以生存的真理,明天可能变成谬误。”真理需要经过考验才能称之为真理。
本书作者约翰·卡格分享自己在生活中应用这一观点的事例。他和妻子在孩子降生前,做了一系列功课,买来许多育儿书。当孩子出生时,照着书本去养,结果大相径庭。因为没有一个孩子照着书本出生和成长。经过实践的毒打后,观念中哪些是真理哪些是谬论,一目了然。对于普通人来说,实用主义简单明了,能够极大地改善生活。有用的行为就重复,无用则舍弃。没有内耗,方便直接。
除了《心理学原理》和《实用主义》这两本巨著,威廉·詹姆斯身上还有许许多多未解的谜团等着后来人解读,比如他提出的“意识流”以及“超心理”。这个跨界的天才,留下的精神财富值得反反复复研读和书写。如果你也对威廉·詹姆斯的思想感兴趣,这本约翰·卡格的《实用主义救了我:威廉·詹姆斯的心理课》可以作为一个入门参考书对照着看,很有启发。
原创/陌上轻烟
图片/部分来自网络,侵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