顾子易谈父亲顾炳鑫的学画之路(04:32)
顾炳鑫(1923~2001年)是著名连环画、版画、中国人物画家,曾被誉为“南顾北刘(继卣)”,“新连环画的开拓者”等,曾任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上海美术家协会主席团委员、上海美协连环画艺委会主任,其代表作品有《渡江侦察记》《列宁在十月》等。
今年是顾炳鑫诞辰一百周年,《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近日专访了顾炳鑫之子顾子易,谈及了顾炳鑫从版画到连环画再到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之路,以及其对于艺术的理解及艺术教育的贡献。
顾炳鑫出身贫寒,只上了几年小学,但凭着自己对艺术的追求和刻苦努力自学成才,一生创作了百余本连环画作品,被誉为“南顾北刘”、“新连环画的开拓者”等。
顾炳鑫(1923~2001年)
顾炳鑫书斋“芦顶楼”
顾炳鑫在绘画技巧方面先后在单线、黑白、钢笔画、铅笔画、中国水墨画等领域作过尝试,开辟了连环画创作多样化的广阔道路。晚年,他致力于国画人物画的创作,将连环画严谨、稳定、准确的作风用于作画,将素描技法、透视法则等要素融入画中,线条圆转流畅,枯湿相宜,笔笔准确,开创了自己的人物画风格。其书法亦飘逸洒脱,圆劲凝练,转折处风神饱满,如风鼓袖,独具特色。
顾炳鑫,《红岩》白描连环画,1965年
顾炳鑫,《韩飞造像》,1976年
今年是顾炳鑫诞辰一百周年。在10月,一系列的纪念活动也即将展开,包括《世纪炳鑫——纪念顾炳鑫先生百年诞辰文集》出版,以及“纪念顾炳鑫先生百年诞辰画展”等。《澎湃新闻·艺术评论》(www.thepaper.cn)近日专访了顾炳鑫之子顾子易,谈及了顾炳鑫从版画到连环画再到中国画的艺术创作之路,以及其对于艺术的理解及艺术教育的贡献。
顾炳鑫与顾子易父子
对话|顾子易谈父亲顾炳鑫
澎湃新闻:谈起顾炳鑫,人们会想到他一生创作的连环画,以及后期的一系列中国画作品。顾炳鑫小时候历经多次搬迁,而其父母则因为家境贫寒而反对他学画,但他却坚持下来,自学成才。可否讲述下他的“自学成才”的路径是怎么样的?
顾子易:1957年,上海广播台邀请我父亲讲过一堂《与青年谈自学美术》关于他如何自学成才的课。1959年,在《青年报》他发表了《绘画可以自学》一文,我父亲也和我说过他的自学成才之路。
我父亲小时候在上海宝山顾村长大,那里当时还是农村,条件艰苦。他天生就喜欢绘画,并有美术天赋,幼年时他用脚把泥地踩平,用树枝在地上画;再长大一点,就用炉膛里的木炭在地上或者墙上涂鸦。一个短小的铅笔头,他也珍惜得像个宝,任何纸张只要有空白的地方全会画满。儿时的他整天就是喜欢绘画。但是,我的祖父、母反对他学画,一次祖母把他所有绘画作品和工具全部烧掉,想以此断了他学画的念头。我的祖父是干手艺活的竹匠,带着村里的学徒,在闸北开了一个作坊,为租界的外国洋人建的别墅搭建脚手架和篱笆墙,他会说一些洋泾浜英语。祖父希望我父亲学好文化和数学,帮他做账房先生。虽然我父亲数学很好,但他并不愿意。我父亲说,做生意都是尔虞我诈,他不喜欢这种做生意的氛围,所以他选择了绘画创作的道路。
年轻时的顾炳鑫
1960年,顾炳鑫参加第三届全国文代会,在北京天安门前留影
我父亲刚开始学画时的条件很差,一开始是临摹,只要觉得美的东西他都会去临摹学习,包括一张照片或者海报。由于战乱和家庭环境,我父亲上小学时辍学了五次。家里没条件供他读书,他就去了免费的教会学校学习。
我祖父由于要做生意,经常在农村与城市两头跑。在这种情况下,我父亲将旧书店作为学校,将画展作为学习的课堂。十几岁时的他曾在书店里偶遇鲁迅,他说鲁迅先生穿着朴素,身上穿着长衫,脚下穿着胶鞋。他说因为自己太小了,不敢上前搭话,只知道鲁迅是文化名人。三十年代,鲁迅在上海办了一个木刻讲习会,版画创作培训。他对鲁迅先生很敬仰也很崇拜。一年之后1936年,鲁迅就病逝了。鲁迅先生的追悼会在胶州路万国殡仪馆举行,我父亲说他也随着大众参加追悼会,跟着人群去参加了悼念游行。
1956年,顾炳鑫参加中华全国青年第三次代表大会留影
全国青年第三次代表大会合影
1940年,我父亲经人介绍,进入中华第四职业补习夜校学习,先负责出壁报,后在图书馆做管理员,借此机会他阅读了大量的书籍,随后便进入木刻漫画班学习,在那里他遇到了曾参加鲁迅创办的木刻讲习会版画创作培训的学生。与同学们的相互交流,对他版画、漫画的学习和创作,产生很大的影响。因为版画可以通过印刷大规模传播,鲁迅先生认为版画是宣传战斗的武器。经过几堂课的交流后,他懂得了素描、写生、速写等绘画专业词汇和各个画种的分类。他根据鲁迅先生倡导的版画创作之路,通过努力勤奋的钻研学习,打下了很好的绘画基础。
随着太平洋战争爆发和日本军队侵入租界,我父亲参加的义务夜校及教会学校都被迫关了。之后我父亲就白天打工,晚上搞创作。父亲的第一幅作品《穷缝妇》,是把他画我祖母帮人缝补衣物贴补家用的速写画稿,创作成木刻版画,投稿之后被《艺玖画报》发表。那是1941年,他18岁。自此以后,他便走上了业余绘画创作的道路。
1956年,顾炳鑫为鲁迅小说《药》创作套色版画插图
顾炳鑫为地下党创作的木刻作品
1940年父亲就接触到了中共地下党,接受了鲁迅倡导的新文化思想的影响,认识了许多进步青年。之后,他还接受了共产党的革命思想。他用艺辛、甘草、雨中鹫等笔名,创作的作品以版画和漫画为主,表现的都是现实题材;从一开始的抗日救亡民族独立,到“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等作品投稿发表后,报社会通知作者去领稿费,而中共地下党就会在拿稿费的地方和作者取得联系。当初地下党找了两个人,一个是赵宏本,另一个就是我父亲。因此,赵宏本在解放前就加入了共产党。他们找到我父亲时,觉得来拿稿费的人年纪太轻,可能是顾炳鑫派来的小伙计,不知道这就是顾炳鑫本人。就这样,我父亲错过了解放前加入共产党的机会。
澎湃新闻:解放后是连环画的黄金时期,也是顾炳鑫先生艺术的黄金时期,他创作了大量的连环画作品,如《渡江侦察记》《红岩》等,并在业界拥有“南顾北刘”的声誉。他是如何从版画、漫画转向连环画的?
顾子易:我父亲原本是创作版画、漫画的。1949年上海解放后,他看到报纸上发表的解放区的新连环画,受到了启发,就自编自画了第一本连环画《小经理》,投稿后,由大众美术出版社出版,就此踏入了新连环画创作的领域。他画了许多真人真事和抗美援朝的故事,据统计在三年时间,他创作了30多本新连环画,平均每年画10本,创作量是非常惊人的,同时影响力也很大。
1953年,我父亲受邀参加北京召开的全国第二届文艺工作者代表会的时候,代表会向周总理介绍了顾炳鑫,说他是一个工人出身的自学成才的青年画家,总理说,“自学成才是真正的天才,这样的人才应该多关心培养”。之后,周总理把我父亲的情况介绍给毛主席,毛主席问顾炳鑫是党员吗?总理说,可以发展他入党。之后,坊间就流传着毛主席是我父亲入党介绍人的说法。
当时为什么毛泽东和周恩来那么重视连环画?因为当年的连环画等于现在的电视传媒,它和报刊杂志一样,有很好的传播教育作用。同时,连环画可以传播宣传党和国家的政策,还可以教人看图识字扫除文盲,并且可以相互借阅,传播范围非常广。
顾炳鑫,《渡江侦察记》
顾炳鑫,《蓝壁毯》
1954年,我父亲用铅笔素描形式创作的《渡江侦察记》连环画出版后,在全国造成了轰动的影响。之后拍摄的同名电影,都把他创作的《渡江侦察记》作为范本。华君武陪同文化部长周扬出席上海美术界座谈会上,周扬在谈到连环画创作的时候提出了“南顾(炳鑫)北刘(继卣)”的赞誉。
据说我出生那年,1956年,周恩来总理要来家看望父亲,为此父亲买了两只紫红色的单人沙发,特意准备给周总理坐的,可惜后来周总理因有外事任务而临时改变了计划,没能来。
之后的“反右运动”将一些创作人员划为“右派分子”,我父亲为了连环画创作不受影响,而为这些人说了话,父亲便被划为“右倾”。他和汪观清一起被下放去农村劳动改造,两人住在牛棚和猪圈边的一块空地,放两块门板睡在哪里。白天劳动要挑两个簸箕装100多斤的猪粪,雨天田埂滑,导致我父亲滑倒扭伤了腰,回上海抢救,腰伤治好之后,就不能做剧烈运动,父亲只能用腰带扎紧了腰背继续工作。
之后周总理委派茅盾(沈雁冰)召见了我父亲,肯定了我父亲在五十年代为新连环画创作所取得的成就,指出了要提高连环画创作队伍的政治觉悟和艺术修养,提出要走民族化的新连环画创作道路,组织指导创作出艺术性高品质优秀的经典新连环画。
澎湃新闻:“南顾”顾炳鑫当时的艺术风格是怎么样的?他自己最满意的作品是哪几件?
顾子易:鲁迅三十年代就提出中国古代版画是一个宝藏。日本在明治维新后,浮世绘绘画精良,推广至西方,西方误以为浮世绘就是东方绘画艺术的代表。鲁迅认为日本浮世绘是学习中国上千年的古代版画民间年画艺术,才形成自己的浮世绘艺术风格。所以提出要重视中国自己的古代版画,要有人去收集整理、学习研究、借鉴运用到新连环画的创作,“中国的连环画也一定会出现米开朗基罗、达芬奇一样的画手”。起先是郑振铎开始收集整理、研究著述、编辑出版。可惜之后没有人往下延续发展。
顾炳鑫收藏古代版画
陈老莲《水浒叶子》
1954年起,我父亲受鲁迅先生的影响,开始收集中国古代版画。他当时为了研究古代版画,将自己所有的稿费都用来买古籍,他在全国各地旧书店购买了2000多册,装满了整整六个书橱。他白天上班,晚上回来系统的整理研究,许多古书被虫蛀鼠咬,破旧不堪很难保存,他还需要耐心地修复。他将自己研究学习的传统白描,借鉴到了白描人物绣像《红旗谱》和《新英雄谱》的创作。其中《红旗谱》人物绣像发表后,在全国影响很大,被誉为“白描圣手”。很多画家看到他的白描人物绣像和线描连环画作品后,开始向他学习,走上了线描创作道路。包括后来创作《山乡巨变》的贺友直成了“线描大师”,创作《弧光闪闪》的詹忠效成了“詹衣描”。
顾炳鑫,《向阳院的故事》白描连环画,1975年
顾炳鑫,《虹南作战史》白描连环画(合作),1974年
在他的连环画创作阶段,前期用了苏联的绘画艺术手法,来画中国题材的故事,如《渡江侦察记》《黎明的河边》等。他在研究中国古代版画后,用中国古代版画的白描艺术手法,画外国题材的故事《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一般来说,画这些外国题材都是用素描画,但我父亲恰恰选了单线白描,以中国画传统的方法来勾勒人物的神韵、塑造人物性格,这两种反串的绘画方式都获得了成功。
他自己满意的连环画作品有《蓝壁毯》钢笔画、《渡江侦察记》铅笔素描、《黎明的河边》黑白画、《英雄小八路》中国彩墨画,《红岩》则运用了表现性的单线白描,《列宁在十月》《列宁在一九一八》用了严谨的中锋白描(铁线描和高古游丝描),《向阳院的故事》则是运用自创的结构白描,他不断开拓创作不同表现形式的新连环画,引领了新连环画创作发展的方向,达到了很高的艺术境界。
顾炳鑫,《列宁在一九一八》白描连环画(合作),1972年
澎湃新闻:连环画大家贺友直曾说顾炳鑫画得好,认为他的作品是一种典范,一种范例。您觉得应该如何理解这句评语?以及在您看来,他的这种“范例”是如何形成的?
顾子易:我父亲认为,连环画连续性两条线贯穿:一条外在表面故事情节的连续;一条内涵精神画人物性格心理,使每个人物的情绪反应和动作细节顺理成章又贯穿始终,因而给读者以具有生命的可信的形象而不是符号。此外,他倡导深入生活,体验生活。在学习继承传统绘画艺术的同时,创作者要勇于突破自我,把自己至于死地而重生,才能脱胎换骨,绘画创作要会抓重点和突出重点。
顾炳鑫,《列宁造型铅笔稿》人物绣像 列宁,1972年
顾炳鑫,《列宁造型铅笔稿》人物绣像 列宁,1972年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我父亲的绘画特点是老实规矩,刻画塑造人物内心性格特征非常认真细致严谨到位,尤其是他长期研究的白描绣像和长线条塑造的人物画,达到了很高的白描艺术境界。是非常适合临摹学习的范例和典范,很多跟着他的作品临摹学习的画家,后来都成了大家。
澎湃新闻:顾炳鑫不光自己创作连环画,还曾作为创作室副主任,做编辑指导工作。其中,最为著名的指导贺友直创作《山乡巨变》,有人说正是他给贺友直创作《山乡巨变》而成就了贺友直。可否谈一谈从事连环画指导工作的他?
顾子易:1949年美协成立之后,我父亲参加上海美术工作者协会的创作研究所创作连环画,并任辅导老师。在上海美协“连环画研究班”任课,讲连环画创作,国画家陆俨少、应野平、来楚生等,都曾经是他的学员,我父亲教他们学画连环画。1957年,他虽然只画了8年连环画,但已经有了自己实践经验总结的理论。他撰写了一本《怎样画连环画》的书。启发了很多人自学连环画创作,而成了连环画家,这本书影响了中国连环画坛半个多世纪。
当时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连环画创作室,赵宏本是正主任,主管古代题材(旧连环画),我父亲是副主任,主管现代题材(新连环画)。他担任副主任后,既要将精力放到组织指导连环画创作上,又搞理论研究、行政事务、编辑出版,连创作矛盾、家庭纠纷等都要管。自己创作时间少了,成了业余创作。我觉得,在五十年代前,他努力精进成就了自己;五十年代以后,他担任领导工作,组织指导新连环画创作;六十年代,成就了一批人,像贺友直、华三川、汪观清等人。
工作中的顾炳鑫
工作中的顾炳鑫
党庆40周年之前,出版社要创作出一批好的经典新连环画作品向党和国家献礼。我父亲就开始抓几个重点项目《铁道游击队》《三打白骨精》《山乡巨变》《红日》等。其中《三打白骨精》我父亲提议赵宏本和擅长画仕女画的钱笑呆合作,借鉴古代版画的形式创作,获得一等奖。我父亲指导贺友直《山乡巨变》创作“四易其稿“,获得一等奖。另外,他还帮助和指导汪观清《红日》创作。告诉他将毛笔尖剪掉,画出版画作品阳刚硬朗的感觉,《红日》获得了二等奖。还有少儿出版社的华三川,也经常来我家请我父亲指导《白毛女》的创作,荣获一等奖。我当时正在读小学,踮着脚看桌面上的连环画稿,父亲在耐心细致的指导着,如何提高连环画的创作艺术。我看着连环画稿,听着他们的谈话,所以我知道许多父亲指导连环画创作的故事。
顾炳鑫创作的鲁迅像
澎湃新闻:在连环画之后,他又从事了中国画创作,且作品格调高雅。相比于为普通读者绘制通俗易懂的连环画,中国画则是另一种绘画形式,是诗书画印的综合表现,需要的是更多传统文化的积累。顾炳鑫是如何从一个连环画的创作者转变为一个中国画画家的?
顾子易:他从连环画转向了中国画并非是突然的转变,而是很早就开始画中国画了。1959年中国革命博物馆新建落成,需要展出历史题材的作品,邀请全国各地的画家去创作革命历史题材的大型主题画。上海去了三位画家:程十发、刘旦宅和我父亲。我父亲就在中国画家程十发和刘旦宅身边,边看他们画中国画,边学习中国画。就这样他边学习边创作起了中国画。他画了两幅历史主题中国画,在北京中国革命军事博物馆里展出和收藏:一幅是描绘湖南农民运动《一切权力归农会》,另一幅描绘北伐战争叶挺指挥的《汀泗桥战役》。之后,他开始坚持中国画的探索研究,六十年代创作了中国画《英雄小八路》连环画,还创作了中国画《骆驼祥子》插图等,创作了《三女闹革新》等中国画作品参加美术画展。
顾炳鑫,《英雄小八路》
八十年代,他患病之后因眼力无法画小幅写实连环画作品,就开始绘制大幅的中国人物画。他自己说: “我画人物画主要是基于两个想法:一是由于自己长期创作连环画,对人物画产生了兴趣;二是由于年龄的关系。创作连环画有生理上的局限性,从不戴眼镜到戴眼镜。如果退休后就放下笔,心又不甘,因此就想到怎样来延长自己的艺术生命,觉得再利用时间学习中国人物画也不迟。”
他自己总结,“中国人物画大致分以下三个方面:1、取材方面。主要还是从古代版画中来。作品中的人物主要分三种类型:第一是人物造像,第二是情节性的故事画,第三是诗词的诗意画、词意画。主要用线来勾轮廓,通过人物的动态、姿势,表现人物内心的东西,通过人物的表情、神态、五官上一些微妙的变化来刻画特定人物的内心世界,从而塑造出人物的性格特征。2、形式方面。我一直比较喜爱线,线是在发展的,怎样在实践中研究、强调用线来表现。要放也是逐步的,但放不出来也是不行的。3、画人物画要接触其它许多东西,山水、花卉、走兽、翎毛等,的确遇到过这些问题。我抱的态度是:缺啥补啥,不断学习,本着继续学,坚持学,在创作中学习,在学习中创作的态度。”
顾炳鑫,《红岩》人物绣像 江姐,1977年
顾炳鑫,《方志敏的故事》人物绣像 方志敏,1978年
他提出“当前自己需要解决的问题。1、对中国画工具、材料的掌握还不够。2、就是修养。画人物画需要各方面的修养,中国画的意境好不好,格调高不高,直接牵涉到作者的修养。要画好人物,应该多读书,向老一辈学习,从他们的作品中学。程十发、刘旦宅的作品看得较多,其他的也学,将他人的长处学来为自己所用。我是自学的,我觉得也有好处,就是养成了几十年来不断学习的习惯。搞艺术要上去,一定要不断地学,如停滞不前是不行的,须抱着虚心学习的态度。因为没有老师,所以大家都是我的老师,在我的作品中仔细看,可以看出其中有许多老师。”
顾炳鑫,《黄巢造像》1976年
澎湃新闻:改革开放之后,顾炳鑫去大学教书。在此期间,他对连环画这一特殊时期的绘画种类又有什么看法?
顾子易:我父亲上小学时遇到的一位老师就是画旧连环画的,那时旧连环画创作,是家庭作坊,从起草稿、画人物、画景物等,每个人分工不同,像流水线一样操作,这种叫“跑马连环画”,是一种商品化的连环画。而他的新连环画创作是从现实生活的体验中出来的。他当时为创作《渡江侦察记》在渡江战役实地体验生活呆了三个月,向当地部队和百姓了解情况,画了大量的速写、写生、肖像画稿,搜集了大量的创作素材,再进行创作。此外,也包括他指导汪观清画《红日》,也是让画家去部队呆一段时间再回来创作。父亲当时为了能让汪观清去部队,就自己坐公交车去部队沟通,去了三次,才得到部队同意。后来汪观清成了军旅画家,与这些部队领导成了朋友,这条线是我父亲帮他引领的。
八十年代初期,父亲和我说,他预计全国各地的美术学院培养出的一批专业美术人才,会创作出一批优秀的新连环画作品,之后果然出现了《人到中年》《月牙儿》《戛达梅林》等各种新的创作形式的优秀连环画并获奖。1986年,我父亲赴美国纽约市立大学亨特学院进行中国画教学,应邀去华裔艺术家沙龙“己未雅集”介绍中国连环画的历史和现状,在纽约引起轰动。
顾炳鑫,《三国人物笺》 人物造像 曹操,1990年
顾炳鑫,《三国人物笺》 人物造像 孙权,1990年
八十年代后期,转入市场经济,又出现了“跑马连环画”。这违背了我父亲倡导新连环画的初衷,我父亲强调的首先是文学性,要完全理解原著,再到实地考察、体验感受当地生活,在完全熟悉了解故事人物性格,生活环境,然后再创作。这样创作出来的内容,才是真正熟悉了解的发自内心的。他提醒八十年代后期开始画“跑马连环画”的一些学生,不能用小聪明来稿概念化创作,这样的“跑马连环画”短期可以赚不少钱,但是没有前途的,会长期的影响连环画的正常发展。
澎湃新闻:他对艺术教育的理念与思考有哪些?
顾子易:我父亲的教学工作很早开展,理论研究很多,指导了很多人,但他很谦虚,认为他没有专科教学的经验和方法,所以在征求很多人的意见后,最后才同意去大学当老师。他倡导:中国画教学,结合连环画创作实践。理论结合实际,实践出真知,走自己的路!
2000年上海大学建成典礼合影
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旧照
他为人平和,没有画家的架子。哪怕学生条件很差,他也会尽力创造条件辅导绘画。他辅导过的许多学生后来都很有成就。他为中国画培养了许多重要的人才。他会把自己收藏的一些古书给学生看。起初,学生还不能理解我父亲让他们临摹这些古代传统东西的目的。等毕业之后在社会上搞创作了,就逐渐领悟到了。当时让他们临摹学习这些传统绘画,而产生的作用是潜移默化的。施大畏说在他编辑出版的画册中,把当初顾老师让他临摹陈老莲的画,放在画册里,因为这对他领悟传承来说非常重要。韩硕也淡了,按照着我父亲严格的要求,学习临摹传统绘画之后,有着和施大畏相同的感受。
父亲在八十年代去美国教学之后,就提出了中国画如何走向国际与国际接轨的问题,可惜这一问题现在依旧没有真正得到解决。
父亲说自己退休之后才成了全职画家,他撰写了《崇尚先哲》《为文人造像》《宁静与激情》《认识传统与出新》哲理性的论文,都是他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实践的经验之谈,这些文章是非常有学术思想和人文价值的,是珍贵的传承国学的教学理论。他真正做到了学为人师,行为世范。
顾炳鑫在纽约任教时的合影
澎湃新闻:您后来也从事了美术动画电影的工作,设计了黑猫警长人物等,这是否和父亲的教育有关?在您眼中,父亲顾炳鑫是个怎么样的人?在家中,他是如何教导子女的?
顾子易:父亲在家里既让我们子女敬畏,又让我们常能感到欢乐和喜悦。一般情况下,他总忙于他的事务,给我一种十分严肃的感觉,但有时他也会忙里偷闲与我们一起闲聊。他的谈话直截朴实、简单明了、风趣幽默,有启发、有哲理、有智慧。有时还会主动参与到我们孩子中间来和我们一起玩游戏。这时的父亲完全换了个样,他会像顽童般地融入我们中间,猜谜语、打乒乓球、踢毽子等。
父亲有时会绘声绘色给我们讲故事,他讲《金银岛》故事,先是打开外国画册,给我们看故事中18世纪的外国商人、军人、海盗等人物,各种故事环境和海战的场景。他写了一张故事里的人物关系、故事结构,还画了地图,像导演谈戏一样,讲故事给我们听,教育启发我们。
我父亲是属于身传多于言教的教育,他的行为举止会影响我们,让我们自己感悟,他还会用写信和写诗的方式和子女交流。他言轻意重,如果你听得懂,并且好好记住,这句话可能会影响你一辈子。
顾炳鑫家庭合影
顾炳鑫家庭合影
我上中学那年,父亲带我去了奉贤”五七干校”,他是有意让我去参加劳动锻炼,去感受干校的生活。记得那时父亲是比较特别的,一有空闲就埋头于收集、整理、抄写资料。父亲告诉我,干校图书馆的书是从上海图书馆运来的,资料丰富完整,许多他在“文革”前没能收集到的资料现在正好都能借来抄写收集。短短几天的干校生活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
一次父亲从“五七干校”回来,叫我和五姐(萌芽)到他身边,对我们说:“从现在开始,你们每天临摹一张《智取威虎山》连环画。”他还仔细告诉我们临摹的方法。从这以后,每到月底我和五姐就等着父亲回来看我们临摹的画。父亲每次都是先认真地看完每幅画作后,再提出几点要注意的问题,随后加上几句鼓励的话。
我跟着父亲用心学习速写、素描、写生、色彩等绘画专业。父亲历来是主张学以致用的,他就让我自学连环画和中国画创作,我还在父亲指导下创作中国画,参加了上海市中学生美术展览。中学毕业后,我被分配到了上海美术电影制片厂技校学习。父亲和我说,美影厂从厂长、总技师到导演、美术设计,都是他早在美协就认识的老朋友。他希望我能够在学好美术动画专业的同时,不要放弃业余绘画创作,并提醒我一定要有事业心。
我在美影厂工作时接受导演安排的工作任务,设计了黑猫警长人物形象,设计画稿完成后,第一时间就交给父亲看,他看了之后就笑了笑,我知道他笑的意思就算表示认可了。第二天交给导演和厂长审核,厂长微笑着和我说:“可以了!”也就顺利通过了。
顾炳鑫旧居
现今的顾炳鑫旧居一角
现今的顾炳鑫旧居一角
澎湃新闻:如何看待他的一生以及创作成就?
顾子易:首先他在美术造型上很有天分,领悟力很强,通过用心观察就能抓住重点,他毕生不断的读书学习,而且学习的速度很快。他能够通过事物的表象看到内涵的本质,通过创作实践再进行理论研究总结,然后再用理论指导创作实践。所以我称他是一个学者型的绘画艺术家。他始终将提高文学修养和绘画艺术看作是一件事,勇于开拓创新,不断精进,突破自我。
工作中的顾炳鑫
对于父亲的特点,我归纳为:(1)探索研究开拓实践者,(2)学者型的绘画艺术家,(3)桃李满天下的教学导师。
在我看来,父亲生命的双重意义:一层是外在的表面留下的绘画艺术作品、文章著述,生命生活的生平事迹;另一层是内含精神层面慈悲智慧的人文精神,永远留在了他创作的艺术作品中。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