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各位家长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有没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到了某一阶段就会表现出叛逆,一言不合就跟你对着干。与他沟通时,温柔地说,他不听;厉声警告,他更倔。
面对孩子突如其来的叛逆,究竟该拿他们怎么办呢?
01
第一个叛逆期:可怕的两岁
「叛逆特点」
✎特点1:“不”字当头。“不行!”“不要!”"不好!”变成口头禅,分分钟挑战爸爸妈妈神经。
✎特点2:总是强调“我自己来”。孩子强烈渴望自己做事,家长帮着完成会让他情绪失控。
✎特点3:有着很强的秩序感。玩具必须按照他的顺序摆;食物要按照特定的顺序吃。
✎特点4:什么东西都是“我的”,分享是不存在的。
「沟通策略」
🌟语言要明确清晰
这个时候的孩子还没有掌握用逻辑和语言来表达感受的能力,所以,对他们讲大道理是没用的。与这个年龄段的孩子沟通时,语言要明确清晰。比起花心思哄他,我们应该用语言替他表达出想法:“你是不是想要这个皮球?”“你是不是想让妈妈和你一起玩这个?”孩子同意了,就表示你的理解对了,情绪也就消失不见。
🌟助激将法、反话法
叛逆期的宝宝,大部分都有着竞争的心态,孩子玩玩具,不愿意睡觉时,我们可以这样做:“我们和爸爸比一比,看谁第一个到床上?”或者偶尔故意说反话,也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宝宝,你不要洗手啊!”不要小瞧这种套路,对孩子很管用。
02
第二个叛逆期:7—9岁
「叛逆特点」
✎特点1:顶嘴。特别爱和父母争对错,如果说两三岁的孩子口头禅是“我不”,那么这个时期的孩子便是“我凭什么”。
✎特点2:做什么事情都有他的理由,即使做错事情也会找到各种借口;
✎特点3:有磨蹭、拖拉的坏习惯,而且越催越慢,屡教不改;
✎特点4:讨厌被当成小孩,自尊心特别强,爱面子,接受不了批评。
「沟通策略」
🌟避免总是大喊大叫
心理学上有一个法则叫“麦拉宾法则”,也叫“7/38/55定律”,意思是我们在和一个人交流时,对方感知到的信息:7%来自说的内容,38%来自语音、语调,55%来自肢体语言。
换句话说,当我们用吼叫跟孩子沟通时,他真正能听到的,只有7%,而剩下的93%,他是在看你歇斯底里的表情和不耐法的态度。他没有在受教育,他只是在感受愤怒与恐惧。所以面对一个叛逆的小孩,父母首先要放弃用怒火对孩子进行约束。你以为战胜了孩子,其实已经失去了孩子的爱与信任。
🌟少用否定语言,多用正面鼓励
与叛逆的孩子沟通, 我们要明确目的:我们不是要和他争个输赢,而是要赢得他的合作。在沟通时,尽量避免一些否定语言或者催促、责骂,多用正面话语来换取孩子的合作。再或者说出你的感受,不要评价孩子的个性和品格。
我们教育孩子时,可以把一些否定负面的语言,换成简单、积极的话语。当你抱着合作的心态,你和孩子之间就有了共同的目的,很多不必要的矛盾和争吵就会消失。 比如,反例:“你从来都不会帮我干点家务活”正确表达:“我现在需要有人能帮我收拾一下餐桌。”
03
第三个叛逆期:12岁之后
「叛逆特点」
✎特点1:重视形象,关心自己的穿着和发型,一些孩子甚至会因为剪头发的事情与大人发生冲突;
✎特点2:看重个人隐私,渴望有独处的空间与时间;很宅,不爱跟着父母出门;
✎特点3:敏感,对父母的话越来越少,经常跟父母吵架、发脾气或冷战,对家庭的事情也漠不关心;
✎特点4:同伴关系逐渐占据重要地位,身边的朋友流行什么,孩子也会去做;对手机、电脑依赖性变强。
「沟通策略」
🌟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沟通模式,把“说”变为“听”
人们常说:好的教育,要和孩子做朋友。什么时候做?其实就是应该在青春期做。
孩子小时候,你可以打,可以骂,用尽父母的权威去命令他去做这做那,不得不承认,这是有效果的。
但当孩子到了青春期,你会发现你打不哭他,吓不到他,骂不动他,他总是低着头不说话。很多家庭的矛盾为什么在这个时期集中爆发,就是因为父母没有及时调整角色。
父母的教养方式应该是随着孩子年龄而变化,这是一个由严到松的过程,也就是说到了青春期,意味着就要彻底放弃那种“我是你父母,你就应该听我的”的沟通模式。用认同去敲开孩子的心门,安静用心地倾听,让孩子知道:你是站在他一边的,你是可以依靠的。在接纳孩子感受的基础上,再来给予建议。
🌟珍视青春期孩子所珍视的事物,融入他们的世界
青春期的大孩子,世界大了,爱好也广泛起来。很多父母习惯将孩子喜欢的事物视如草芥,但对于生理、心理正在发生巨大变化的青春期孩子眼中,那些兴趣爱好可能是内心深处唯一的慰藉。
青春期的孩子,虽然脸上写着拒绝,其实内心渴望尊重和认可。我们要试着去理解和支持孩子的兴趣爱好,不要怕孩子的兴趣爱好会影响学习和生活,只要是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把握好度,一般不会成为问题。当他感受到自己是被理解的,父母也尊重他所珍视的事物,合作就变成了一件自然而然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