淄博日报/淄博晚报/博览新闻

记者徐光莹 通讯员吴宁宁

拥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10类,国家级1项,省级15项,市级76项,区级243项,其中陶瓷琉璃类105项,占比30%,非遗传承人51名,其中陶瓷琉璃非遗传承人25名,占比49%;拥有文博单位206处,博物馆20个,国有馆藏文物3238件(套),省级以上传统村落31个;世界文化遗产齐长城在境内84.566公里,是保存最完整、穿境最长的一段;是全国唯一一个同时拥有陶瓷和琉璃双重元素的城市,拥有省级以上陶琉艺术大师136人……

博山区以保护非遗为核心,加强以陶瓷琉璃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区建设,近日交出了一份亮眼的成绩单——博山陶瓷琉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获评省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这项荣誉,是对博山区陶琉文化整体性保护和非遗保护传承工作的充分肯定。

陶琉文化源远流长

博山区非遗资源丰富,历史根基深厚,文化脉络清晰,尤其以陶瓷和琉璃为代表的非遗文化形态,不仅在山东省内独具特色,在全国也具有一定的代表性。

博山琉璃始于元末明初,明洪武年间,内宫监在博山设“外厂”,为宫廷生产“青帘”等琉璃贡品,1611年,民间艺人徐应元发起建立博山“炉神庙”,至今尚保存完好;博山陶瓷早在清光绪年间就有了40多个品种的产品,文化形态十分具象。在新时代,结合本土特色饮食文化、山地文化、民俗文化、孝文化、红色文化,还原了陶瓷类非遗雨点釉等珍贵制作技艺,发展了宝石瓷、鲁玉瓷、鲁青瓷、滑石瓷等诸多品种的陶瓷,衍生出了陶瓷雕刻、陶瓷刻绘彩绘等诸多增强陶瓷文化承载力的技艺;琉璃类型多达上千种,花色近万种,鸡油黄、鸡肝石等名贵色料相继复原成功,系统总结提炼琉璃内画、灯工、雕刻、热成型等制作工艺,陶瓷琉璃文化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艺术价值、科学价值、经济社会价值、产业价值不断提升。

活态利用创新传承

博山陶瓷琉璃文化特色鲜明,齐风鲁韵,兼而有之;尚文修儒、崇仁重孝;沉稳质朴,兼容并包;创新发展、精益求精。

种类繁多、技艺万千的博山陶瓷琉璃,通过精细的手工技艺制作,承载着匠人精神和人文思想,富有地域特色。产品外形绮丽,样式精美,在展会布置、企业展陈,居家摆设、日用器具方面都呈现出巨大活力,在不同时间、空间持续焕发着文化魅力和艺术价值。

近年来,通过陶瓷琉璃产业的创新性发展,行业的研究成果不断得到创造性转化,文化色彩丰富、地方特色浓厚、做工品质优良的“博山优品”不断涌现,频频斩获国家、国际级大奖。

保护非遗魅力尽显

文化生态跟自然生态一样,是提升民众生活幸福指数的重要领域。只有物质的丰盈,没有文化生态的绿水青山,人们的精神世界势必枯燥无味。

博山陶瓷琉璃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是以博山区行政区域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为依托,以陶瓷和琉璃文化为根基,以世代相传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为核心代表,以积淀深厚、保存和传承状态良好的地域文化和历史文化为主体,煤、陶、琉三业并举的文化形态为内容,开展全面整体性保护工作的特定区域。

那么,其意义是什么呢?

以陶瓷琉璃为主的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建设,能够对具有突出代表性的陶瓷和琉璃文化以及与之相关的地域文化、民众生活、文化生态等实施整体性保护,使非遗文化能更好地生存下去、传承下去,对于齐鲁文化的传承传播、区域文化的品牌塑造、城乡文化交融、文化多元化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设立文化生态保护区是非遗领域的一项创新性举措,博山区将通过区域性整体保护的方式,给非遗提供不断生长的土壤,使其真正与现代社会融合共生,营造“遗产丰富、氛围浓厚、特色鲜明、民众受益”氛围,最终实现博山文化繁荣发展,打造“文旅博山、生态博山、幸福博山”。

举报/反馈

淄博日报

196万获赞 2.3万粉丝
《淄博日报》是中共淄博市委机关报,1952年2月1日创刊。
淄博日报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