验证性偏差:为什么人们无法看到自己不相信的事物?

在 2012 年的时候,出现了一个末日预言。这些末日预言家和他们的信徒也相信会有上帝的使者来接他们离开这即将崩塌的世界,于是抛家弃子,聚集到特定的地点,等待神谕的降临。

然而,当「末日」来临时,整个世界并没有任何破灭的迹象。也就是说,末日预言并没有实现。我们理所当然地认为,这些迷信的人应该会意识到这个谎言有多荒谬可笑。然而事实上,他们认为世界没有毁灭,是自己的诚意打动了上天,反而更加坚定地相信上帝的存在,也更努力地劝说别人加入他们。

为什么会出现这一现象呢?这实际上是一种验证性偏差——我们倾向于收集证实我们观点的证据,而忽视推翻我们观点的证据。

当我们认可某个观点时,大脑就会自动提取各种证据来解释当前的现象,自发地验证这个观点。而那些不符合我们经验、常识和知识经验的观点,由于大脑无法找到相应的证据,我们就会认为那些都是例外和偶然的情况。尤其是,我们之前的经验都支持某个观点时,出现某个相反的证据,我们也会认为那是例外。

换句话说,我们之所以会出现验证性偏差,是因为大脑对以往经验的依赖。而且一个人越固执,那么他就更容易陷入验证性偏差之中。反过来,这种偏差也会加大我们的偏见,让我们变得狭隘。尤其是这个越来越封闭的互联网时代,这种现象也被进一步放大。

很多内容平台会根据用户的阅读偏好,推送给他们类似的新闻。比如说你喜欢化妆,那么平台会推荐给你更多化妆相关的内容。你喜欢游戏,那就会看到更多游戏相关的内容。而在观点上也是如此,如果你持有 A 观点,那么你就会看到更多 A 观点的新闻,很难看到 B 观点的内容。

这种现象被科技作家埃利·帕里泽(Eli Pariser)称为「过滤气泡」[1]。与此同时,平台为了争夺更多的用户,他们会往极端方向推送,把夸赞的内容推送给支持者,把谩骂的消息推送给反对者。一些相近的内容不断重复,并且以夸张和扭曲的方式传播开来,然后我们以为这是全部事实,进而陷入偏见和狭隘之中。

当然,也有的人的「过滤气泡」被戳破,开始看到了事物的另一面,这时就会出现各种「反转」。现在这种现象越来越多,越来越频繁。本身是因为这种「过滤气泡」越来越多,强化我们片面看法的内容越来越多。

其实真相一直都在。只不过当我们看了 100 条信息,99 条是验证我们观点的信息,我们很难去相信那 1 条「小众」又不起眼的信息。当媒体一直推送给我们相似的信息,我们也会更加笃定自己的信念,被相似气泡包围,变得越来越偏执,充满戾气和怨气。

另外,人们总是倾向于验证自己内心认可的观点,这也是验证性偏差的原因之一。

你要是哪天不舒服,你只要搜索一下你的症状,总是可以看到符合的病情。然后往里一套,你一定会患上某种绝症。验证性解读就是在你本身的状态下去寻找支持自己观点的证据,而不是去寻找事实和真相。

我记得之前看过一张明星出席活动的图片,而在之前她发生了一件负面的事件,久久未出现。但是同一张图,一个报道解读她强颜欢笑,尽显疲态,而另一个解读她雨后彩虹,轻松自然。两个报道下几千条评论基本都赞同自己所看到的观点。

人们从来就不关心真相,都只是看到自己想看的,忽视自己不想看到的。他们在面对同样的信息,或者同样的证据,做出了截然相反的思考结果。

这就像一个富人与穷人产生了矛盾,在没有足够的信息时,有人已经把它定性为富人仗势欺人,而有人解读为穷人利用弱势地位牟利。然后他们开始一场基于立场,而非事实的争论。他们开始从同样的信息中,解读出支持自己立场部分,剥离不支持的部分。即使最后证据和结果出来了,「败方」还会认为有黑幕。

验证性偏差会让我们变得狭隘,在「过滤气泡」之中,这种情况也越来越严重。那么我们该如何减少这种偏差,避免陷入狭隘之中呢?我们需要做到「多面共体」,即允许自己支持多个互相矛盾的观点,并且不感觉违和。

正如,历史学家梅纳德·史密斯(Maynard Smith)曾经说过「一个胸襟开阔的人,他能看到事物的两面,并且准备持有相反的两套真理,同时承认无法调和它们。而一个狭隘的人,他们只能看到事物的一面,并且准确按照他们的理解来解释整个宇宙。」 [2]

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 真理的对立面不一定是谬误,也可以是另一个真理。所以,他们固执地认为自己心中的观点就是对的, 其他的情况则是错的。但是,很多观点、想法、信念和态度都是特定环境下正确,但是另一种环境就可能是错误的。

实际上,对立的观点可以都是正确的。这在心理学很是常见。举个例子, 心理学上有两个概念, 一个是「登门槛效应」,指的是, 我们先提一个小要求,别人答应小要求之后,我们再提更难的要求, 对方更容易答应困难的要求。另一个是「锚定效应」, 我们先提一个大要求, 对方觉得无法接受,然后我们再提一个小要求, 对方也会更容易答应这个小要求。

这两种相反的做法实际上都是一种请求别人的策略,都在一些场景中适用。我们允许自己拥有两种相反的策略,并明白其中的差异, 这可以让我们变得更聪明和开放。

很多辩论赛的价值也在于此,可以让我们培养多面共体思维。

当我们看到某个观点时, 可能心中早有一个偏向。但是我们在听辩论的时候,更多是给自己一个机会,发现自己「认可的观点」有什么不足之处, 以及了解「不认可的的观点」有什么可取之处。我们不一定要被说服, 但是我们不能因为固执而失去客观分析的能力,更不能因为闭塞失去学习新事物的机会。

我自己也经常会在自己持有一个观点时, 提问自己站在另一个立场时,会怎么辩驳自己。比如自己非常批判精神分析理论,然后我就思考自己如果是精神分析的支持者, 我会怎么反驳自己的论证过程。虽然没有动摇自己的想法, 但是这个过程让我对精神分析理解地更深刻, 也知道它的有效成分是什么、为什么那么多人相信这个理论。

其实, 很多人都明白,这个世界有很多黑白分明的事情,但是有更多的情况是「灰色的」。它既有白的部分,也有黑的部分;它既有对的部分, 也有错的部分。但是, 当验证性偏差出现的时候,人们「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就会被击败,变得极端而偏执。

总之, 我们要容忍这种不确定和模糊性,尤其是在没有足够信息时,更不要急着下定论。当自己产生一个观点时, 我们可以试着站在另一个立场批驳自己, 而不是着急盖棺定论,进而拒绝对立的信息。这个过程也是一个自我批判和反思的过程,相信大家会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1] Pariser E. The Filter Bubble: What the Internet Is Hiding from You[M]. New York: Penguin Press, 2011.

[2] Smith H M. Henry VIII and the Reformation[M]. Russell & Russell, New York, 1962.

【本篇故事完结】

举报/反馈

你爱错了吗

6672获赞 402粉丝
那是十七八岁时候独有的春潮带雨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