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渔夫手中的一把小刀开始,荷兰这个低洼之国,逐步巩固了海上贸易优势,摇身变成「海上马车夫」。这个世界性大国是如何崛起的?它与英国之间的几次战争又是因何而起?又是什么让这个如日中天的大国跌落神坛呢?一切要从如今在网红届「臭名昭著」的鲱鱼讲起。
一、别小瞧渔夫手里的那把刀
公元 1380 年,乞丐皇帝朱元璋终于对左丞相胡惟庸下手了。皇帝相信,跟随自己二十多年的亲信已经谋生二心,借着一桩命案的由头,一人之下的丞相如同秋风中的落叶一般骤然落幕。对于看惯了历史尘烟的中国人来说,死在政治斗争屠刀下简直不足为奇,但胡惟庸到底是不是死在「屠刀」下,才是市井八卦讨论的重点。根据传言,锦衣卫华丽的绣春刀根本没派上用场,胡惟庸是被绑在树上用蚊子活活咬死的,虽然正史没有对此确认,但这至少丰富了老百姓对帝王权术的认识——君让臣死,那可有的是花样儿。
不过正在此时,呆站在万里之遥海边的荷兰人威廉.巴尔克斯可没有那么多的花样可选,他只能把全部希望都寄托在手里的小刀上。
身为一名勤恳的渔夫,巴尔克斯的捕鱼技术相当过硬,但当地常见的鲱鱼又产量颇丰的鲱鱼,却始终无法改变他生活的困顿。每到秋季,鲱鱼群就会离开近海洄游,这可让巴尔克斯遇到一个大麻烦——当他驾船追随鲱鱼群来到北海腹地时,打捞上来的鲱鱼总会在他返航的途中腐烂,而春夏季捕捞的鲱鱼,也不能储存到货源紧缺的秋季售卖。
问题的根源就在鲱鱼的保鲜方式,能不能找一个方法延长鲱鱼的保鲜期呢?巴尔克斯尝试过各种方法,但在那个年代,保存食物的办法总共也就只有烟熏、晒干或盐腌这几种。鲱鱼很小,晒干和熏制之后就变得食之无味,唯一可行的便只剩下腌制,但巴尔克斯尝试了许多腌制的办法,还是无法避免必然的腐烂。
不过,巴尔克斯是个观察仔细的人,他发现,鲱鱼的腐烂总是从鱼头或者内脏开始的,如果去掉内脏和鱼头,再用盐腌制,鲱鱼是不是就可以慢点腐烂了呢?
抱着试试看的想法,巴尔克斯拿起了身边的小刀……
谁也没想到,这样一个不起眼的小小改良,居然真的产生了显著的效果。去掉鱼头和内脏的鲱鱼,再用粗盐腌制,就可以保存几个月!随后的几年,巴尔克斯又进行了多项极富意义的尝试和改进:他使用不同的食盐比例,使鱼可以腌得长久;又使用精盐来腌制,改善腌鱼的口感品质;还改进处理鱼的刀法,最大化地简化流程。到了 1386 年,巴尔克斯已经总结出了一套规范化的流程——他可以一刀去掉鱼头和鱼肚,再把鱼放进以 1:20 的比例调配的浓盐水中,装入木桶封存,处理后的鲱鱼竟可以保存 1 年之久!
巴尔克斯的「奇妙一刀」很快传遍了荷兰,此后短短的十几年里,这套处理办法就成了荷兰渔民的标准作业流程,攻克了腐烂这一难关,荷兰渔民可以放心地在北海腹地捕捞鲱鱼,起网之后,渔民们就站在甲板上开始加工,一个熟练的水手每小时可以处理 2000 条鱼,而满载而归之后,又可以把桶装鲱鱼运到内陆甚至其他国家销售。
不过,巴尔克斯的鲱鱼处理方法,并没有太高的技术门槛,其他国家的渔民只需要用一瓶酒就能从骄傲自得的荷兰人那里偷师,没过几十年,这套处理流程就已经在欧洲各国广泛流传开来。但很奇怪的是,从这个看似平凡无奇的起点出发,荷兰人逐渐巩固了海上贸易的优势,将其他竞争对手甩的越来越远,甚至由此奠定了一个世界性大国的崛起之路。
看来,荷兰人的绝招并非只有一把小刀这么简单。
二、论做生意,荷兰人算得上一把好手
巴尔克斯的祖国荷兰,全名尼德兰王国,原意是低洼之地。由于处在欧洲多条河流共同形成的冲积平原上,荷兰地势很低,许多土地是通过围堰筑坝抽水而形成的,荷兰的标志之一——风车,其实就是抽水的动力来源。可尽管荷兰人玩命地抽水造地,但无奈耕地面积太有限,每年的海水倒灌、河流洪涝还会损失掉一些可耕种的土地,光靠农业种植,是难以支撑这个国家的发展的。
置之死地,荷兰人只能向海求生。
但海上求生哪那么容易。在其他国家渔民看来,学会了巴尔克斯的鲱鱼处理法,只是解决了存储这个小问题而已,这项买卖从根本上还是赚不到什么大钱。在那个年代,一拉斯特(大概相当于 1.8 吨)鲱鱼的毛价不过 10 英镑,而一条 70 吨载重的渔船造价却足有 1000 英镑左右,除了这令人望而却步的入门门槛之外,鲱鱼生意的日常支出也极大地摊平了利润——渔船的使用会产生损耗,处理鲱鱼的食盐和制作木桶的木料也成本不菲。
但天生就有生意头脑的荷兰人看待问题的角度确截然不同。在各个城镇里,游荡着一群并不从事捕鱼、却对渔业发展至关重要的人——专职掮客,他们将渔民与投资者、甚至普通的市民联系在一起,大家集资购买渔船和耗材,然后通过捕鱼赚取分红,购买渔船已经不是渔民的事,而渔民也逐渐从船主转变为雇员,这种制度上的优势导致荷兰渔船数量暴增,最多的时候达到了 1500 艘,比欧洲其他国家所有渔船加起来都要多。
荷兰独有的专业分工的产生,也让本国渔民的效率大增。对于周边国家的渔船而言,使用巴尔克斯的鲱鱼处理法之后,渔船可以在远海捕捞 6-8 周,直到船只装得满满的再启程回港,这种效率已经远比以前要高得多了。但荷兰人对这种现状依旧不够满意,他们认为,渔船在往返路上耗费的时间是完全被浪费了的,运输的工作,完全可以交由专业的运输船队去做。「快船」这一新兴船种在 16 世纪崭露头角,这些载重船不具备捕鱼的能力,只是定期前往捕鱼区,从渔船那里转载装满鲱鱼的木桶,然后运回港口,渔船就可以继续待在捕鱼区持续作业。
由于没有「快船」的转运,英国和其他国家的渔船提升效率的唯一方法就是不断地增加船的吨位,好让自己每一个来回能带更多的鱼。荷兰人完全不需要考虑这些,他们发现,相比于上百吨的大船,60 吨的小渔船可以更灵活地紧紧咬住鲱鱼鱼群的行踪,这种被称为「鲱鱼巴士」的小型渔船成为荷兰船队中的主流。
此外,荷兰渔民一开始严格按照巴尔克斯的方式处理鲱鱼,但是由于鲱鱼太多,许多时候渔民来不及处理得太干净,意外地把鲱鱼的一部分胃遗留在体内。谁知无心插柳柳成荫,胃里残留的酶恰恰有利于腌鲱鱼的发酵,鲱鱼的味道便格外鲜美,此后,荷兰渔民在处理鲱鱼时就刻意留下一部分胃。与此类似的还有食盐和木桶,荷兰人改用精盐来去除粗盐所带来的苦涩,使用北欧木材制作木桶提升木桶的密封程度,荷兰鲱鱼的品质便有了优势。
当时的荷兰政府对鲱鱼产业也不可谓不重视。从最开始的巴尔克斯处理法的推广,到鲱鱼渔船的市场化、股份化的改革,到鲱鱼运输专业化的产生,再到「鲱鱼巴士」渔船标准的制定,荷兰政府都发挥了重大的作用,16 世纪,荷兰甚至出台了一系列专门的法令,其中连装鲱鱼的木桶什么尺寸都做了明确的规定。而为了让渔民免除后顾之忧,荷兰人专门组织了护渔舰队,在英国和法国渔民还在为海盗胆战心惊的时候,荷兰渔船已经可以在本国军舰的炮火范围之内,安心地从事这项「国家生意」了。
现在我们再回头来看,其他国家的渔民,可以轻松学到巴尔克斯的鲱鱼处理法,但,其他国家的资本市场有没有荷兰这么灵活?政府有没有荷兰这么倾力支持?技术有没有荷兰这么持续改进?很可惜,都没有。
到了 17 世纪,荷兰一跃成为几乎垄断鲱鱼捕捞业的欧洲第一大渔业国,成群结队的「鲱鱼巴士」遍布北海,有的干脆开到了英国的家门口。
三、从鲱鱼渔夫到「海上马车夫」的华丽变身
把资本运作,专业分工和产业扶持玩得风生水起的荷兰很快就在鲱鱼捕捞上取得了垄断地位,暴涨的鲱鱼产量早就满足了荷兰吃货自己的肚皮,现在,他们决心把这个优势推广到世界舞台上。
从 15 世纪末开始,荷兰的商船队就开始往返于北海与波罗的海之间,其运输的商品就是桶装的鲱鱼。由于产量惊人,荷兰鲱鱼的市场占有率非常高,根据统计,1500 年,但泽地区进口的鲱鱼有 50% 是荷兰人销售的,到了 1660 年,波罗的海地区进口的鲱鱼有 82% 是荷兰人销售的。而在南方,荷兰的鲱鱼成功打进了法国和英国市场。更为有趣的是,尽管法国和英国自己也捕捞鲱鱼,但是因为产量少、口味差,本国老百姓根本不买账,就是要买荷兰鲱鱼,荷兰人一看,干脆有恃无恐地提了价。本来英法的捕捞成本就比荷兰高,结果卖得还要比荷兰便宜,里外里一算,荷兰人赚发了。
天生会做买卖的荷兰人在做鲱鱼生意的时候,又不断地收获其他商机。他们发现,波罗的海地区的谷物产量颇丰,南欧地区的谷物却总不够吃,那么从荷兰运输鲱鱼到波罗的海的船原本是要空船返回的,何不利用这个机会运输谷物卖到南欧呢?于是荷兰商船从波罗的海运输谷物到南欧,又从南欧运输食盐到荷兰,食盐用来加工鲱鱼后又运输到波罗的海贩卖,这样本来简单的荷兰——波罗的海单向贸易,变成了遍布欧洲的关联贸易。波罗的海的地主通过这种谷物出口赚了大钱,格外依赖荷兰商船,于是纷纷抢着预定商船档期,甚至到后来干脆承担了商船从波罗的海到南欧的往返运费,那么对于荷兰人来说,从南欧运食盐到荷兰、从荷兰运鲱鱼到波罗的海的钱又省下来了,里外里一算,荷兰人又赚发了。
仅仅用了三百年,荷兰人就完成了从鲱鱼渔夫到欧洲「海上马车夫」的华丽变身,荷兰也从一个吃不饱饭的低地小国,一跃成为横跨四海的商业帝国,完成了一个看似不可能的大国崛起。
四、因鱼得富,因富得祸
看着荷兰迅速崛起,西班牙人的内心非常复杂。荷兰原本是西班牙的领地,但当荷兰人的钱包鼓了之后,却既不准备多上贡,又有独立的苗头。1566 年,荷兰正式宣布独立,但仅凭荷兰自己,显然不能和如日中天的西班牙抗衡,不过,精明的荷兰人很快就发现了一个新的靠山……
当时的英国正在伊丽莎白女王的率领下谋求海洋霸权,而西班牙正是英国最大的敌人,出于共同的目标,荷兰和英国走到了一起,在英国人看来,荷兰是个拖垮西班牙的有力砝码,但当无敌舰队被德雷克的舰队彻底击垮时,荷兰人反而篡取了胜利的最大果实——西班牙的衰落代表着长期禁锢荷兰人的枷锁被解除,借助鲱鱼积攒的大量财富,荷兰人的贸易向全世界拓展,在北美占据殖民地,在亚洲创办荷属东印度公司,在欧洲垄断渔业贸易,一时间,贫弱的小国迅速崛起,荷兰进入一个黄金时代。
但,没有了共同的敌人,英国转身警惕地望向这个富裕的近邻。无论是渔业资源的竞争,还是北美殖民地的争夺,两国有太多难以磨合的矛盾,当 1649 年英国「护国公」克伦威尔篡位上台后,矛盾终于公开化。克伦威尔上台后颁布的第一条新政,即是针对荷兰的海上优势大举扩军,在此后的两年时间里,克伦威尔硬是把皇家海军的规模从 39 艘战舰发展到了 80 艘,这已经比荷兰海军还多了 20 艘。
有了不讲道理的资本,克伦威尔心情大好。1651 年,他大笔一挥,《航海条例》正式出台,条例规定:凡从欧洲运到英国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或原商品生产国的船只运送;凡从其他地区运送到英国及英国各殖民地的货物,必须由英国船只运送;不许英国商人进口中介商品;只有英国船只所捕的鱼制成的鱼品才许可在英国进口,从英国出口的鱼品也必须由英国船只运送。
显然,这些条例的每一条都是针对「海上马车夫」荷兰量身定做的。
看到昔日盟友如此咄咄逼人,荷兰人的回应果断又决绝,1652 年 5 月,英国军舰在多佛海峡巡逻,遇到了给商船护航的荷兰舰队,双方一言不合,第一次英荷战争随即爆发(1652-1654)。
这场战争打了将近三年,荷兰人抢夺了地中海的制海权,英国人切断了荷兰的贸易航线,虽然在海战中荷兰占了少许优势,但在他们看来,贸易航线才是安家立命的本钱,而只要能赚取到更大的利益,低低头也不算什么难事,获胜的荷兰居然主动服了软,部分接受《航海条例》的约束。
为了利益忍让和冰释前嫌可不是一回事,对《航海条例》的不满情绪一直在荷兰人的心中酝酿。自从第一次英荷战争之后,荷兰人已经清楚地认识到,以前的海军建设策略大多是围绕着怎么给商船护航,这样的军舰在英国战舰面前毫无优势,在第一次英荷兰战争中,荷兰海军边打边学,即便是签订了停战条约之后,也一日不曾放松军事准备,显然,不服输的荷兰人决心在英国人身上找回尊严,眼下,只需要一个开战的理由。而此时的英国,立马就提供了这样一个理由——他们看上了荷兰在北美的殖民地,新阿姆斯特朗。1665 年,第二次英荷战争爆发了(1665-1667)。
此时的克伦威尔已经去世,由他打造的英国舰队也早已年久失修,双方实力的天平早已倾斜。 荷兰人报仇心切,船坚炮利,整个战争期间英国人处处被动不说,还被荷兰人顺着泰晤士河偷了家,跑到伦敦肆意炮轰三天。无奈之下,英国只得求和,放宽了《航海条例》的条款,还把西非的一些殖民地还给了荷兰,不过荷兰倒是把新阿姆斯特朗留给了英国,这便是今天的世界之都纽约。
不过,人怕出名猪怕壮,在全世界独占财富的荷兰并非只有英国这一个宿敌,它的近邻法国也早已对其垂涎三尺。法国是一个传统的陆军大国,应对这些陆地上的敌人,荷兰的战舰并无用武之地,当 1672 年法国对荷兰宣战后,不可一世的荷兰人第一次慌了神,无奈之下,他们只能掘开拦河坝,引来海水倒灌毁掉耕地来阻挡法国陆军的深入。
眼看陆攻不成,法国就拉拢英国和普鲁士一起教训荷兰,急于一雪前耻的英国欣然参战,第三次英荷战争爆发(1672-1674)。
按照联军原本的计划,以英国为首、法国辅助的海军应当先从海上进攻荷兰,然后以普鲁士的陆军完成合围。按照联军掌握的情报,连年战事应当已经让荷兰海军军备不整,这样的军队当然只是待宰的羔羊,所以,英法联合舰队居然没有进行像样的统一训练,就大摇大摆地停在了荷兰外海。看准了时机的荷兰人孤注一掷,主动发起海上冲锋,居然连胜数倍于自己的强敌。大感意外的英国无心恋战,在两年后私自与荷兰媾和,第三次英荷战争结束。
五、昔日海上帝国,沦为富而不强的区域小国
谁也没想到,打打闹闹几十年的英国和荷兰,不仅在几年之后就冰释前嫌,还差点合并成一个国家。
这个时期,英国国王詹姆士二世和议会的矛盾日益深重,而国王的天主教信仰也与英国的主流宗教新教格格不入,1688 年他强令推行天主教的时候,就遭到了七名大主教的联名反对,詹姆士干脆把大主教抓了起来, 这直接把自己推到了革命的火山口,同年 6 月 20 日, 七名最有影响的英国政治家联名给荷兰首席执政官(荷兰当时是共和国)威廉——他是詹姆士二世的女婿——写信, 要求他前往英国,捍卫英国的历史和文化。同年 11 月,威廉率荷兰军队在英国登陆,英王詹姆士二世出逃, 依据就位顺序,威廉和其妻玛丽是王位的第一继承人,夫妻二人共同执政, 史称「光荣革命」。
光荣革命之后,荷兰和英国共有一个君主,甚至在某种程度上, 是荷兰的君主接管了英国,看起来, 英荷之间的角力,是荷兰笑到了最后。
但恰恰相反, 光荣革命正是荷兰衰败的转折点。
威廉入主英国之后, 荷兰和英国组成了反法同盟, 由于克伦威尔时期导致的外债累累,英国已经无力承担高昂的军费,所以这些钱, 需要由荷兰来贴补。由于两国已经没有战争的可能性(当时确实如此),所以荷兰的海军也大幅度裁员。为了振兴英国经济,威廉又将许多金融机构从荷兰迁到伦敦, 许多荷兰精英也迁居到伦敦进行贸易, 与之相对应的,是荷兰的经济持续衰落, 到了 1720 年,荷兰经济几乎停滞,1780 年,英国 GDP 超过了荷兰。
所以当后来荷兰共和国为了制衡英国而支持美国的独立战争的时候, 英国已经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去教训荷兰, 而荷兰除了向法国求援之外别无他法。随后的几百年里,荷兰被法国吞并、殖民地遭到肢解,在「一战」「二战」中, 又企图以中立求得偏安,却屡次被铁骑践踏……昔日海上帝国, 逐渐沦落为富而不强的区域小国。
结语
繁华靡丽, 过眼皆空。从一把小刀开始, 以一团狼藉结束,荷兰人通过鲱鱼发家的壮举,以及全盛状态下的快速崩塌,让人感觉幻灭和同情, 面对这种文明史上不曾停歇的悲歌, 后怕之余, 人们又试图给它一个解释。
然而荷兰的崩塌,原因是多样的,一些导致荷兰衰落的原因, 原本是它发家的根本;一些它原本以为正确的选择,反而产生了完全相反的后果;还有许多时代的洪流无法左右,那就是历史的进程了。
【本篇故事完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