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是一种社会动物,身体作为现实的躯壳,而内在的精神则由非常多的社会连接组成,这实际上意味着,
人与人之间的区别并不是由身体的外在表现所区分的,外貌、体重、身高、衣着都不是区分不同人的根本。
区分人的根本是这个人在社会活动中所承载的关系,谁的儿子(女儿)、谁的丈夫(妻子)、谁的爸爸(妈妈)、谁的上司(下属)……
由这些关系交织而成的个体才是诠释了“我是谁”这个一古老的议题。
长期的社会相处,把个体塑造成了一个既理性又感性的矛盾生物。
渴望爱又排斥爱,爱让人充满感性,明白情绪的不同表达,理解他人的痛苦和希望,时刻不停地向外传递主体的感性思想。
没有爱又会让人变的足够理性,明白利益与得失,通过缜密的分析解决当下的困境是理性的具体表现。理性与感性二者缺一不可,情绪与得失构成了一个鲜活的生命。
爱在人的生命中占据了二分之一,拥有足够的爱,将会在这一生的成长道路上走的相对顺遂很多,因为你有足够的爱,也就会明白如何分享爱,如何向旁人给予爱。
因为分享爱,所以让很多人都会不自觉的向你靠近,释放善意,给你分享爱的反馈。
那么缺爱的人,因为没有获得足够的爱,所以在整个人生中,都在不断的寻找别人分享的爱,试图来补足自己,就像“飞蛾扑火”一般,就算发动自杀式的奔赴也在所不惜。
因为缺爱,所以总是用厚厚的盔甲把自己藏起来,用坚强伪装自己的胆怯;总是认为自己在生活中不够好,没资格接受来自他人的爱,自卑压抑。
总是容易情绪崩溃,过于敏感,放大所有细节;总是没办法付出信任,平等的害怕每一个接近自己的人都是带着自己的目的。
以上4种异常表现都是缺爱的人最常出现的情况,面对从没有真正获取到的足够的爱的他们来说,任何一点点善意、爱意都像是毒药,令人上瘾。
有这样一位女士小A,分享了她自己的故事。小A是那种在别人眼里非常优秀的女士,有着精英光环,在工作中总是那么一丝不苟,对上司交代下来的任务也是完成的又快又好。
这样一位在外人眼中看起来是天之骄子的人,在生活中却是一个严重缺爱的人。
在生活中的小A,一旦有了一段较为亲密的关系,就会忍不住付出、
哪怕是受到对方的伤害也没关系,因为她认为,只要能够维护好这段感情,适当的付出是很正常的,哪怕可能这样的付出会伤害到自身也没关系。
所以在每段关系中小A会不自觉的变得迎合讨好,会专门挑对方爱听的话说,故意做一些令对方开心的事。
对方反馈的一丁点善意,就算是一件微不足道的小礼物,她也不会难过,甚至还会觉得应该加倍的还回去。
就算小A疯狂付出,也没办法安抚自己对爱的渴望,如果对方的回应不及时或稍微表现出不开心,那小A就会变得异常焦虑。
甚至对方无意识的话也会给她带来很大的影响,她总是小心翼翼地维持着这段感情,完全没办法享受热恋本该带来的松弛和温暖。
爱是一种很神奇的能力,给人力量又在不知不觉之间伤人至深。中国人的教育总是过于含蓄,不喜欢把爱说出口,还经常把爱变成束缚人的枷锁。
很多父母就常用自己的付出,冠上爱的名义,捆绑自己的孩子,让自己的孩子成为任他们摆布的工具。
很多父母会在孩子年幼时,不停地无意识的打压孩子,否定孩子获得的一切荣誉和奖励,不会给孩子鼓励,反而打击他们的自信,用爱他们的口吻给孩子编织了一个让孩子认为自己毫无价值的牢笼。
缺爱的童年在成长到青壮年后的反噬来的尤为激烈,会让人不考虑任何后果,寻求能给自己爱的对象。
在此基础之上,丧失了分辨的能力,不会去考虑这份爱的真正意图是否会伤害自己。
就像上野千鹤子说的,“女性如果精神贫瘠,执着于被爱,过于渴望被认可,那无论她享有各种能力和资源,都很难救她于困境。”
在寻找爱的路上好多人的忘了自己也是拥有给与爱的权利,一直执着的希望从别人那里获取一份爱,却忘了自己也拥有给自己爱的能力,忘了自己也许才是那个救赎自己的天使。
学会好好爱自己,才是摆脱缺爱影响的最佳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