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5日,绍兴小百花越剧团时隔两年多重回上海逸夫舞台,上演了一台与众不同的《越见·承传》折子戏专场。演出集中了全团六代演员。吴凤花、吴素英、陈飞三位剧团的创团“元老艺术家”,不仅和年轻一代绍百演员搭档,以“传帮带”的新组合登台,而且还各自奉献了多年未演于舞台的经典折子。
其中,陈飞的《女吊》20多年没有完整演出过,吴凤花和吴素英恢复整理的《踏伞》更是绝迹于舞台半个多世纪,剧团年轻一代的80后梅花奖得主张琳则第一次上演了尹派名剧《浪荡子·叹钟点》。全新的剧目阵容,让剧团的忠实粉丝各种兴奋,而且还吸引了各地观众坐着高铁来上海看戏。
60年未见于越剧舞台的范吕版《踏伞》
作为国内最有票房号召力的越剧团,建团37年的绍兴小百花每一次在上海的演出,总能“不负众望”,票房口碑双丰收。吴凤花、吴素英、陈飞等更是粉丝众多,常年有观众在后台“堵门”。这些年,因为新媒体传播等各种原因,剧团的年轻观众也越来越多。而这3年,因为很难去外地演出,绍兴小百花重新整理复排了8个剧团的代表大戏,悉数由年轻一代传承主演。
时隔两年半重新回到逸夫舞台,对于这个中国戏曲重要的演出阵地,吴凤花和她带领下的绍兴小百花拿出了一个极其特别的节目单,除了她们原生代主演的保留大戏《劈山救母》,还有就是这台《越见·承传》专场。
演出前,吴凤花表示,“这其实是‘传承’为主题的一个演出,某种程度上像是一份汇报,想给上海关心我们的那些老观众,以及刚加入的新观众,有一个剧团集体的展示。”
“虽然演的还是传统老剧目,但不管是阵容组合还是剧目内容,都有新的思考和新的尝试。”吴凤花说,这也是这一代绍百原生代,在今年从艺40周年之际,对当下绍兴小百花剧团立足、使命和发展的一次“试问”。
《越见·承传》专场海报
绍兴小百花一直以文武兼备著称,1986年的建团大戏《劈山救母》就是一出精彩的文武大戏。
现如今,《劈山救母》仍是剧团久演不衰的看家戏,全国范围内也仅有其一家越剧团在演出该剧。2021年,绍百又先后推出了传承版和青春版。不过这一次,《劈山救母》依然是原生代的阵容。
“一部经典,从上世纪40年代演到今天,先后滋养了十代越剧演员,观众仍然喜闻乐见。《梁祝》也是如此,滋养了无数代演员,至今仍受到观众的追随,可见经典剧目的魅力历久弥新。”吴凤花感慨。
吴凤花、陈飞主演《劈山救母》
也因为对经典和传统的思考,剧团这一次的《越见·传承》,挖掘了一些很少演出的经典折子戏。复排的过程,也更让吴凤花感受到前辈艺术家和创作者的“厉害”和伟大。
“很多人会觉得这些剧目有些老。但我觉得,我们更多想要的是一种回归,对于传统,今天我们还是要怀着一种敬畏的心情。”
在这个150分钟的演出里,剧团的六代演员全部亮相,其中最年轻的只有22岁。新生代们以各自的拿手好戏组成一个节目《苒苒青衿》。
吕派花旦陈雯婷、范派小生娄周英、屠少桦,傅派花旦周燕萍、张派老生楼慧琴等,这些年轻演员如今都已逐渐挑起大梁,主演了剧团众多保留剧目。此前,她们因“越女争锋”等赛事为上海观众有所了解,但并不算熟悉。因而,这一次的演出,采用了“师生同台”的搭档演出形式,吴凤花们以此推介自己的“中生代”。
“上海是检验院团、也是检验演员的一个不可缺少的阵地。不到上海唱出名气,一个演员就没有那么有说服力。所以我们的小年轻们,上海码头是一定要来闯一闯的。何况逸夫舞台一直是我们的堡垒阵地,更是全国的戏窝子,这里的观众的眼光太厉害了。”
吴凤花这次和老搭档吴素英的学生陈雯婷演出《穆桂英挂帅》,她说,该剧创演于1988年,当时名为《天波英姿》。最早和吴素英一起演,后来和陈飞演,现在又和年轻一辈的陈雯婷合作,经历了三个搭档,感触特别深。“我们也可以从年轻人身上发现她们的闪光点,相互刺激,擦出不一样的火花。
吴凤花(左)和青年演员陈雯婷搭档《穆桂英挂帅·索粮》
尹派小生张琳是80后的梅花奖得主。她这次挑选了自己从未演过的名段《浪荡子·叹钟点》,而这折戏也是尹派唱段的“难度王”。长达19分钟的独角戏,116句唱,展现了越剧的声腔艺术魅力,也极其考验演唱能力。因为难,近些年,完整版的《叹钟点》几乎在舞台上绝迹了。张琳作为女小生,不仅勇于挑战这出男小生演出为主的现代戏,更是挑战了她自己的唱功。她以尹小芳老师在1979年尹派演唱会上的表演为蓝本,请作曲汤小东充实音乐与配器,还专门向前辈小生名家陈书君老师请益表演。
张琳首次挑战“难度王”《叹钟点》
傅派当家花旦陈飞则“主动请缨”,再演她当年摘得第22届梅花奖时的剧目《女吊》。这出戏取材于鲁迅同名作品,19年前由杨小青导演为她量身定做,吸收了绍剧、调腔等兄弟剧种的元素,发挥了陈飞过人的表演技艺,例如高难度的水袖和身段。因为难度高,对体力挑战尤其之大,20年间,陈飞除了演出片段,很少挑战完整一折。而这一次,是她时隔多年再次演出完整此剧。
陈飞上演多年未演《女吊》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吴凤花和吴素英搭档演出的《踏伞》,这是一折暌违舞台六十余载的“对子戏”。该剧取自南戏《拜月亭》,由越剧前辈宗师师法川剧,把它移植改编为一折轻盈有趣的越剧小戏。1950年代,《踏伞》曾是最常见的越剧巡演剧目,以范瑞娟、吕瑞英两位宗师搭档演得最多。但此后半个多世纪,舞台上却没有流派传人再合演此戏。
吴凤花和吴素英重新恢复《踏伞》
这一次,在吴凤花建议下,她和吴素英以流派嫡传弟子的身份,挖掘、再现老师们“几近失传”的好戏。
“我曾经在王文娟老师的纪念专场上和陈晓红合作演出过‘范王版’的《踏伞》,这次算是回归了‘范吕版’。对我们来说,这出戏几乎是全新的。吴素英排着排着血压也升高了。但这个过程中,我们都觉得这个戏写️太好了,一来一往几句台词,可以这么有趣,越剧味道这么浓。”
为了恢复这折戏,两个功成名就的艺术家当了回“小学生”,把能找到的版本都仔细看了好几遍,吴凤花说,“我发现每个版本都有细微的不同之处,也都给我启发。再现经典、挖掘经典,绝不是简单跟着录像学。”
在吴凤花看来,像《踏伞》这种戏,在现在大环境下是很珍贵的,“它没有大悲大喜大段唱腔,都是靠演员的表演,很有剧种特色,很有戏曲特色,这个过程也让我思考,观众为什么会喜欢这样‘简单’的戏,我们都很期待它的重现舞台。”
(本文来自澎湃新闻,更多原创资讯请下载“澎湃新闻”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