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凯恩斯就业通论认为利率不是对于储蓄本身报酬,而是在特定时期内放弃周转灵活性报酬,它由货币数量和灵活偏好两个因素决定,而灵活偏好理由起因于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资动机三者,假设灵活偏好起于交易动机和谨慎动机,其所吸收现金量对利率改变不大,而除了短暂过渡期外,现金需求起于投机动机者很少;
2、灵活偏好表即货币数量和利率函数关系可用一滑顺曲线表示,即利率下降时,货币需求量增大,主要有两个原因,其一为利率降低,则灵活偏好起于交易动机者,将随利率下降而吸纳较多货币,其二利率每降低一次,可以让一部分人对利率前途看法与市场一般看法不同,从而愿意增加货币持有量,此外经济体系对于货币数量变动灵敏性,依靠同时又许多不同意见存在,同时相对资本边际效率,并不取决于真正专家意见,而取决于市场群众心理,同理对于利率前途预测,也取决于群众心理;
3、货币是一种饮料,它可以刺激经济体系活动,但在饮料发生作用前还有几重难关,其一是假设其他情形不变,则增加货币数量固然可以减低利率,但假设公众灵活偏好必货币数量增加更快,则利率不会降低,其二是假设其他情形不变,则减低利率可增加投资量,但假设资本边际效率表比利率下降更快,则投资量不会增加,其三是假设其他情形不变,则增加投资量可以增加就业量,但假设消费倾向也下降,则就业量未必增加,其四是就业量增加,则物价必然上涨,从而影响灵活偏好,而欲维持特定利率,则必须再增加货币;
4、经典学派把利率看作是投资需求和储蓄意愿二者趋于平衡的因素,因此每当个人有储蓄行为时,利率就会下降,从而刺激资本生产,利率下降程度在于让资本增加量等于储蓄增加量,这种自动调整过程是自动的,不必由金融机关干涉,相对应投资没增加一次,除非储蓄意愿发生变化与之抵消,否则利率一定会提高,因为他们也相信储蓄等于投资,但却有两套利率论,一套存在于价值论,一套存在于货币论,因而是冲突而错误百出的,实际上经济体系决定因素是消费倾向、资本边际效率表和利率,而储蓄和投资则是经济体系中被决定因素;
5、马歇尔在《经济学原理》中认为利息既为市场上使用资本代价,故利息常趋于一均衡点,使得市场在该利率下对资本总需求量,恰巧等于该利率下资本总供给量,而利率上涨则将让一部分资本从边际效率低使用处退出,因此提高利率只能慢慢的增加资本总供给量,皮古则在《工业变动》中认为利率既定于真实资本供需,那就不在中央银行和其他银行控制之下,而当银行家为工商界创造更多信用时,实际上是为工商界向公众强迫征税,以扩大真实资本供给,所以银行多创信用,有让一切真实利率下降作用,而李嘉图在《经济学原理》中则认为规定利率者,不是银行放款利息,而是使用资本能够得到利润率,最后哈耶克则在《货币与信用论》中认为利率改变实际上消费品物价水准和资本品物价水准相对改变;
6、货币灵活偏好动机大致分为交易动机、谨慎动机和投机动机,其中交易动机又分为所得动机和业务动机,分别对应所得存款和业务存款,谨慎动机则对应储蓄存款,投机动机则比前三者更需要详细考察,因为其一是人们对此动机了解,没有其他动机深,其二是它受货币数量改变影响最大,而在讨论投机动机时,我们要分辨两种利率改变,其一是货币供给量改变带来利率改变,其二是预期改变带来利率改变,同时利率现象中心理成分甚大,长期利率又基于成规而相当稳定,但资本边际效率变化多端而不稳定,导致有效需求很难维持在一个较高水平,足以提供充分就业,而一旦利率高于充分就业利率水准,就会产生通货膨胀,这就是失业和通胀并存现象发生根源所在;
7、公众持有货币数量除了受到灵活偏好动机影响外,还由金融当局创造货币数量这种潜在势力决定,因为银行体系和金融当局是买卖货币与债务票据的商人,而不是买卖资本品或消费品商人,假设金融当局肯根据一定条件,买卖期限不同的债务票据,则利率体系与货币数量关系将变得直接,毕竟利率体系只是银行体系肯购买债务条件,货币数量则是个人愿意持有货币数量条件,因此最重要改革是中央银行依照一组规定价格买卖各种期限债务票据,而不是只依照一个银行利率买卖短期票据;
8、金融当局要想为不同期限和不同风险的债务票据建立利率体系,大致会受到四种限制,其一为金融当局自己加上限制,如只肯购买短期票据,其二是利率降至某个水准时,因为利息太低导致个人都宁愿持有现金,而不愿持有债务票据,此时金融当局对利率已无力控制,但此时政府却能以低利率向银行无限制借款;其三是通货恐慌时,人们都不愿意持有货币或债务票据,即使利率继续增高,还是追不上资本边际效率上涨;其四是借贷双方拉拢在一起,必须有中间人费用,因此贷者要求在纯利率下加上一点来弥补风险,故实际利率很难低于某种水准,这一方面导致短期借贷手续多和费用中,另一方面则导致贷者纯利率即使等于0,但银行可能还要求雇主出息一厘半或两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