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件国宝都承载着中华文明的历史,都寄托着中华儿女的梦想;它们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标识,也是人类文明的不朽结晶。铭刻着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国耻的乾隆粉彩镂空六方套瓶,静静地向人们讲述着它那满载沧桑与荣光的身世。
作者|李竞辉 杨晓明 翁淮南
《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李竞辉 杨晓明 翁淮南 著,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22年10月版。
乾隆粉彩六方套瓶
为何物?
来自四面八方的观众走进首都博物馆,每当步行至方厅四层二号“古代瓷器艺术精品展”展厅时,总会被置于醒目位置的一件陶瓷器物吸引,不禁驻足观看。这件定名为“清乾隆酱釉描金描银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的瓷器高四十点六厘米,口径十一点四厘米,底径十二点四厘米,是清乾隆年间清宫御用陈设观赏瓷器。此瓶原为一对,均为圆明园旧藏。讲起这件瓷瓶的身世,可谓出身高贵、战乱流散、百年回归。它的回归之路充满坎坷和艰辛,凝聚了中国政府和国有企业领导收回国宝的坚定决心和非凡勇气,祖国的尊严有时甚至需要仁人志士用生命的代价去捍卫。
乾隆八年(1743年)春季的一天,乾隆帝兴致勃勃地巡视圆明园,总觉得园中缺少了陈设珍品,于是返回紫禁城后,便给督窑官唐英下旨,让他设计几种用于观赏的新式瓷器小样。据《清宫档案》记载:唐英,字俊公,号蜗寄,是清朝功底最为深厚、成就最为显著的陶器工艺品大师,在景德镇督理陶务的三十年间悉心钻研陶务,对景德镇瓷业生产技艺进行科学总结,先后编写出《陶务叙略》《陶冶图说》《陶成纪事》《瓷务事宜谕稿》等著作。圣旨责令唐英为圆明园烧制“登峰造极”的陈设瓷器。经过一番苦思冥想,唐英很快设计出九种夹层玲珑交泰瓶样式,其中就包括这件镂空六方套瓶。
瓷瓶的试制过程十分复杂,主要有三难:由于瓷瓶是六方瓶,所以不能上圆盘拉坯,成型极为困难,此为一难;瓷瓶雕刻后的瓷胎由于应力改变,烧制中极易变形,此为二难;瓷瓶为内青花外粉彩套瓶,即镂空瓶中再套一瓶,其工艺极其复杂,须两次入窑烧成,成品率极低,此为三难。设计登峰造极,烧制还有三难,这一切都使此瓶具有极高的艺术价值、观赏价值和收藏价值。一对瓷瓶试制成功后,乾隆帝龙颜大悦,将其陈设在圆明园中观赏。
清乾隆酱釉描金描银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现藏于首都博物馆(《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内文插图)。
不幸的是,1860年,英法联军焚毁抢掠圆明园时,这对珍贵的宝瓶被当时的英国公使额尔金(James Bruce Eigin)的私人秘书洛克爵士(Henry Brougsham Lock)攫取并带回了英国。其中一只出现在1988年11月17至18日香港苏富比的拍卖会上,以一百七十万港币被台湾的鸿禧美术馆购藏。但是没过多久,这只宝瓶又在1991年3月18日的香港佳士得春拍再次露面,并且作为重磅拍品出现在拍卖图录的封面上,引起一片哗然。而另一只一直杳无音信,仿佛从世间消失了一般。
1991年3月,《香港佳士得拍卖图录》(《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内文插图)。
拍卖文物是否为圆明园遗失文物?
转机出现在2000年4月,某日,香港各大媒体几乎同时刊登了一条重磅消息:香港苏富比拍卖行将在5月2日公开拍卖北京圆明园被掠文物,具体包括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和三个兽首四件国宝。这条消息立刻引起了轩然大波,香港市民积极发声,认为被掠夺的圆明园文物不应该被拍卖,而应该归还中国。与此同时,时任北京市文物公司顾问的刘岩先生也得到消息,第一时间乘飞机赶往香港一探究竟。
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秦公先生得到消息后也如坐针毡,想方设法获取了苏富比拍卖行的拍卖图录,图录封面上赫然显示着宝瓶的高清图片,令秦公的心情久久难以平复。于是,他便开始紧锣密鼓地搜集宝瓶的相关资料。作为著名文物鉴定专家,秦公多年来从事文物鉴定工作,是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委员,拥有丰富的文物鉴定经验。随着相关资料和香港方面的拍卖图录逐渐汇集到手中,他迅速召集业务人员,对即将拍卖的套瓶进行论证。论证的焦点主要集中在,拍卖文物是否为圆明园遗失文物?
这件拍品远在香港,没有人亲眼见到,谁也不敢有十分的把握确定这个就是圆明园遗珍。经过对大量资料和拍卖图录的查证和研究,可以看出:这件作品通体施紫金釉,在口足部施金釉,包括镂空都在表明仿金属工艺效果,纹饰中西合璧,双钩西番莲、佛手、寿桃纹;在设计与烧制时,混合了几种装饰的技艺,细节精巧;基本的釉彩是淡乳褐色,用金银双色勾绘及用粉绿色做花卉的背景颜色,瓶身上的每一块通花格都用圆形的版面组成,褐色釉底,充满了极其浓郁的中国传统文化风情。另外,拍卖图录上拍卖序列号为六三九号的拍品上清晰地显示贴在六方套瓶上收藏标记“Fonthill Heirlooms”的英文字样,这是英国大收藏家莫里逊氏的收藏标记。这也从侧面证明,此瓶为1860年英法联军入侵中国期间掠夺的圆明园遗物。眼见这件带有贴标的拍品,秦公先生断言:仅此一项就可以证明,这件拍品就是当年洛克爵士掠得后转手卖给莫里逊氏的,系圆明园遗物无疑。
《苏富比2000春季拍卖图录》,2000年5月2日(《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内文插图)。
一百四十年来,此瓶漂泊海外,历经波折,如今又被英国苏富比公司公开拍卖,这无异于再次揭开中国人民的伤疤,也是每一个有良知的中国人都无法容忍的。中国政府表明自己鲜明立场的时刻到了。根据有关国际法,文物理应无条件地归还中国,中国国家文物局决定立刻阻止英国苏富比拍卖行拍卖被掠夺中国国宝的行为,明确表示:中国政府非常重视文物保护,非常重视通过国际合作保护人类文化遗产,不仅真诚地希望我国所有因战争原因被掠夺的文物都能够归还,也希望世界上所有因战争原因而流失他国的文物,都能够回到他们的祖国。近年来,国际上一些拍卖公司,无视中国文物保护法律和有关国际公约,不断拍卖从中国大陆走私出境的文物。苏富比和佳士得两家拍卖行又将在我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公然拍卖圆明园的珍贵文物。经过研究,最后大家一致认定,乾隆粉彩六方套瓶是圆明园珍宝,此举不仅严重损害了这些拍卖行的声誉,违背了有关国际公约和职业道德,而且也是不尊重中国法律和中国人民感情的行为。
苏富比拍卖行得知中国国家文物局的态度后,明确表示拍卖没有任何政治上的动机,纯属商业行为。对此,香港特区行政会议召集人梁振英向新闻界表示,收回圆明园失散文物,是中国人民的心愿,在香港拍卖圆明园文物将伤害中国人民的感情。拍卖前一天,国家文物局再次向拍卖行发出停止拍卖的通知。文物保护司司长杨正军也在新闻发布会上郑重指出:这件文物在法律上的性质是英法联军在侵略中国的战争期间被掠夺的文物,关于这一类文物的归还,国际法在20世纪已有先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也于1995年提出一个现代国际法原则:任何由于战争原因被掠夺或丢失的文物都应该归还,没有任何时间限制。这一原则已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赞同。这里所说的没有任何时间限制是指,一是不论战争何时发生,二是可以在任何时候提出归还要求。
2000年3月,在美国纽约的一次拍卖会上,也曾有一件估价达四百万港币的中国文物被中国国家文物局在拍卖的前四天成功收回。这件没有拍卖成功而被收回的文物为王处直墓彩绘浮雕武士像,是中国一千年前的五代文物,属国家一级文物。六年前,这件文物在中国内地被一批盗墓者盗走,后被走私到国外,即将拍卖,却由于国际法的约束返还中国。
流失海外一百四十载的国宝回归
接到中国国家文物局的通知,英国苏富比拍卖行压力倍增,表示他们没有考虑到事态会这么严重,答应尽量做持有人的工作。可是,拍卖行与卖主交涉许久后,却突然发表了令人失望的声明,说他们将继续拍卖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因为香港没有参加相关的国际公约,所以拍卖活动不受限制。得到这个消息,远在北京的秦公立刻联系有关领导和专家,紧急开会应对。秦公经过慎重考虑,向北京市文物局的领导汇报了具体情况,决定参拍。
2000年4月30日晚,北京市文物公司会议室的灯光彻夜未熄,一场策划收回粉彩六方套瓶的会议紧张地举行着。会议通过讨论决定,使用经济手段购回流失的文物。北京市文物公司参加竞拍,定要买回宝瓶。随后,针对竞拍现场瞬息万变、强手如云,结果往往就在一瞬间一锤定音的形势,秦公召集业务骨干商量对策,只有制定出严密的策略,才能确保宝瓶回归。最后,北京市文物局经过慎重研究决定,秦公在北京坐镇指挥,由在香港拍卖现场的刘岩参加竞拍。
2000年5月2日下午,位于香港的拍卖大厅气氛异常紧张,容纳三百人的拍卖大厅人头攒动、座无虚席,夺宝大战一触即发。下午两时二十分,拍卖师以四百二十万港元起价拍卖乾隆粉彩镂空六方套瓶。位于北京市文物公司的秦公接到来自香港的代表刘岩的电话,询问竞拍底数是多少,秦公霸气地回答:“没有底数。”
于是,刘岩迅速地举起号牌,拍卖师先是每二十万到三十万港元叫价一次,竞争在刘岩和另一位电话竞拍者之间展开,当叫过一千万港元时,现场的一位台湾竞拍者加入了战局。空气似乎一下子凝固了,拍卖也明显地放慢了速度,价格升到每五十万叫价一次,好在后者不久便偃旗息鼓。价格由四百二十万抬高至一千八百五十万港元,这已经是同类拍品当时出现过的最高价格。坐镇北京的秦公不断地来回踱步,一言不发。
当拍卖师第四十四次叫价时,价格攀升到一千九百万港元,秦公在电话里果断地发出指令:“拿下!”随着拍卖师连叫三次,无人应答。重锤落下,北京市文物公司的代表以高价击败对手,在全场掌声中以总价两千零九十四万七千元港币的价格买下了这件稀世国宝。整个过程用时六分钟。连续五六个通宵不眠的秦公安下了心,北京市文物公司终于买回了圆明园遗珍。
随后,中央电视台采访秦公时,他表示,这件作品主要反映在制作工艺上,可谓已经达到了登峰造极的水平。乾隆粉彩六方套瓶回归祖国是国家之幸事、民族之幸事。他感慨地说:“国宝回归,就事情本身而言,无疑是值得庆贺的,但是只有无偿地追索回归,才能真正维护国家的尊严。”为了使国宝回归,秦公马不停蹄、日夜操劳,身体超负荷运转。5月10日上午十一时,在竞拍成功后的第八天,还没来得及看一眼自己努力为祖国夺回的国宝,呕心沥血的秦公先生不幸因心脏病突发病逝在工作岗位上,给这件国宝的回归蒙上了一层英雄主义的悲壮色彩。
为了继续完成国宝回归的后续工作,北京市文物局领导紧急研究,任命瓷器专家温桂华为北京市文物公司总经理,接替秦公的工作,并决定由温桂华和秦公的夫人一起赶赴香港将国宝运回北京。2000年6月24日,北京首都机场显得异常庄重、肃穆,北京市文物局的领导、文物鉴定委员会的专家们、文物公司的员工们、首都新闻界的代表们一起迎接国宝的归来。按照常规,回归后的国宝都要做一次鉴定,国家文物鉴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史树青、故宫博物院瓷器专家耿宝昌等八位权威专家在首都博物馆静静地等候着。
观众参观从英国追索的文物,来自《回归之路》(《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内文插图)。
这件珍贵文物被护送到目的地,木箱被小心翼翼地打开,让亿万国人牵挂的国宝终于展现了庐山真面目。专家的鉴定结果是,乾隆酱地描金描银粉彩镂空花果纹六方套瓶是乾隆早期御窑厂烧制的器物,曾陈设于圆明园,这件传世作品极为罕见,器型规整,工艺精湛奇巧,集粉彩、珐琅彩、镂空等多种装饰技法于一器,纹饰图案结合了中西文化,代表了中国陶瓷工艺的最高水平,属于国家一级文物。随后,北京市文物公司无偿将其捐赠给首都博物馆收藏。为了庆祝宝瓶回归,首都博物馆特别举行了“情系国宝——北京市文物公司征集文物精品展”。开展当天,首都各界群众纷纷涌进首都博物馆,争先恐后地一睹流失海外一百四十载的国宝风采。六方套瓶荣归故里,静静地向人们讲述着它那满载沧桑与荣光的身世。
本文选自《归来:中国海外文物回归纪实》之第九章《乾隆粉彩镂空六方套瓶:铭刻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国耻》一文,较原文略有删节。小标题为摘编者所加,非原文所有。文中所用插图均来自该书。已获得出版社授权刊发。作者:李竞辉 杨晓明 翁淮南;摘编:何也;编辑:王铭博;导语校对:柳宝庆。未经新京报书面授权不得转载,欢迎转发至朋友圈。
举报/反馈

新京报书评周刊

17.4万获赞 13.1万粉丝
阅读需要主张,阅读需要分享
新京报社官方账号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