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家庭是孩子生命成长的第一个课堂,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但父母不是学校教育语境下的老师,而是心理健康发展、品格培育、人格成长的老师。家庭教育的核心是助力孩子“成人”。因此,从心理学视角关注家庭教育有其根本、不可替代的重要意义。
在家庭教育中,心理学的研究关系有很多,比如利益连接关系、血缘连接关系、期待连接关系等。通过了解这些关系,可以更好地了解孩子的成长规律和发展需求,从而更好地进行家庭教育。
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就是家庭关系,是由血缘生物学为基础所形成的家庭关系。而心理学通俗来讲研究的是“爱恨情仇”,它会在一个以血缘为连接的家庭中去呈现爱恨情仇的逻辑和关系。所以心理学和家庭的关系实际上是一种内在的共生、共存、共享关系。
在家庭教育当中提到的“父母好好学习,孩子才能天天向上”,这个观念就强调了父母在教育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父母自身的行为和态度对孩子的深远影响。在父母的能力结构、技术结构、社会功能基本定型和完善的前提下,他们需要学习的不仅仅是与孩子建立良好的关系,还需要在心理上给予支持和关注。
#1
心理学两大学科
普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
普通心理学研究的是自己与自己的关系,即自我关系。是用心理学的视角来看待自己,了解自己的内心需求,并学会自我满足。包括学会照顾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健康,发展个人爱好和兴趣,从而提高自尊心和自我价值感。还要学会与自己建立联系,深入了解自己的内心世界,并学会面对自己的情绪和思想。
人的内心世界有大量的心理活动,而这些心理活动从普通心理学角度叫感觉、知觉、表象、记忆、思维、想象、注意力、情绪、情感、意志力,这些都是心理现象的描绘。而对于这种现象,我们每个人都是自己心理学的实验室,在内心翻江倒海,体会不同的心理感受。
社会心理学:
社会心理学其实是研究关系学。研究自己和社会、或者自己与社会成员之间的关系,以及这种关系如何影响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如何看待自己的社会地位和社会角色,如何与他人进行互动,如何受到群体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社会中表达自己的情感和行为等。
#2
心理学两个维度
和自己的关系&和他人的关系
心理学和我们每个人都有密切的关系,包括自己的心理和行为特征、自己与他人之间的关系和互动,以及如何适应和发展自己的生活。通过心理学,我们还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关系和情感体验,以及更好地调节自己的行为和情感。
在心理学的研究关系中,最难突破的逻辑点就是家庭关系。
心理学中有一个定位:世界上最复杂的关系——夫妻关系。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人组建家庭的动力和家庭维系需要心理学的研究。夫妻关系的复杂性不仅来自内在的情感和需求,夫妻之间存在着亲密、依赖、冲突、期望和需要等多重交织的情感和关系,这些情感和关系在不同的阶段和情境下会呈现出不同的状态和强度。
随着心理学研究的深入,人们对心理学有了更加清晰的认识,已经从简单的疗愈扩展到了更广泛的领域,包括认知、情感、动机、人际关系、社会行为、发展心理学、老年心理学等等。同时,现代心理学也越来越关注环境和社会因素对人类心理和行为的影响,以及人类心理的积极方面。这些研究成果不仅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也有助于我们更好地促进人类的发展和幸福。
#3
从心理学视角看原生家庭的影响
心理学研究的是人格,其中心理学的基础理论是人格心理学,就是一个人的心理面貌。比如:一个人的长相、脸型、眉毛、五官比例等,这属于外形面貌;而人格面貌就指人的性格、气质、认知、价值观等。
心理变态,被称为心理异常或心理障碍,而产生心理变态的原因就是因为人格结构被压制、扭曲所导致的人格功能的异化,通常被理解为行为和思维偏离了社会普遍认可的准则。
心理变态很容易导致一个人做出一些冲动性的、犯罪性的行为举动以及出现某些心理上的特殊嗜好。这些行为已经属于边缘性行为,可以定为犯罪,也可能界定为变态行为。产生这些行为背后的原因就是原生家庭中的人格扭曲所致。
我曾经接到过这样一个案例:
一位37岁的女博士,一直坚持不结婚,宣称不能嫁给男人,男人没有一个是好人。
她的这种思维逻辑支持着她一直不结婚,宁可独身也不和男人结婚。因为在她的人格深层次里已经被植入了一个概念,而这个概念恰恰就是她的妈妈灌输给她的。原因就是因为在她的原生家庭中父母之间的不和谐关系所造成的,在她很小的时候妈妈就给她植入了一个错误观念,导致她在成年以后这种观念一直存在。
这个案例就能够代表家庭和心理学的关系,包括家庭的氛围、家庭的价值观等。在家庭中又包含两种关系,平行关系和垂直关系,垂直关系也叫做亲子关系,兄弟姐妹关系则称之为平行关系。但是,在我们很多的家庭中并没有很好的运用心理学,用心理学去营造良好的家庭氛围、家庭关系和家庭的成长环境。
我经常提到一个事情,一颗人性的种子在生长过程中如何确保它不是劣质的种子。有的人性的种子能长成参天大树,成为对社会、对国家有贡献,而自己的生活质量和社会地位也都比较高。
正是因为这颗人性的种子要在家庭中成长18年,包括支撑他成长的土壤,从生根到发芽,从小树苗长成树枝,最后长成参天大树,都离不开家庭的保护,而这个保护的过程又恰恰是他人格被塑造的过程。
现代心理学研究,一个人的人格塑造周期是18年,而在这个塑造周期中就需要完成知识储备、生理成长、心性和社会的适应能力。所以在这个过程当中,家庭以及家庭成员的陪伴、引导和教育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4
家庭是人格的塑造工厂
青少年阶段是人格形成的关键时期,青少年时期,人们的心理机能和人格尚未定型,易受外界影响,具备较大的可塑性。青少年接受新事物较快,思维敏捷,积极求知,乐于与人交往,但同时想法不够成熟、情绪波动较大,意志不坚定,需要一定的引导。
什么才是健全的人格,比如拥有弹性的性格、社会适应力强大、可以发挥自己的智慧、拥有一技之长、有社会责任、为家庭尽责等,而奠定这些的基础阶段的就是家庭。
日本心理学家在研究心理学和家庭关系中提到:家庭是人格的塑造工厂,而人格是家庭和社会用18年的时间输送到社会的一个人格产品。现在人们生活中所追求的不仅只有物质,还有精神需求,但是有很多人物质很充足,但精神世界却是一片荒芜,就是因为他的人格没有得到全部的开发。这就是心理学和家庭的关系。
在今年的中国心理学家大会中就提出,要做有温度的心理学。在会上我还做了以抑郁症为主题的演讲——《抑郁症的前世与今生》。在演讲中提到了“心灵感冒”这个概念,人人都有可能患上抑郁症“心灵感冒”,而不仅仅是有特定的人群。喜、怒、忧、思、悲、恐、惊这七种情绪的失控状态都有可能导致抑郁。抑郁症是一种心理疾病,它与心理有着密切的关系,究其根源大多是与从小的家庭教育缺失和不利的成长环境有关。
#5
父母要学会包容和接纳孩子
在家庭教育中,父母对孩子一定要做到有温度的、有爱的。爱是陪伴、是包容,而现在很多的中国家庭最缺少的就是”爱“,但爱却是最好的拯救心灵的良药。
父母应该尽可能给予孩子需要的爱和支持,而不是把爱变成有条件的。例如:当孩子考试成绩得了高分你才会爱孩子,相反孩子考试不及格了就不爱孩子了。这样孩子反而会因为得不到父母的支持而产生自卑心理。在家庭当中,父母一定要给予孩子足够的爱与支持,要包容和接纳孩子,无条件的爱孩子,培养孩子的自尊心和信心,这对孩子的成长和发展非常重要。
当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时,可能会感到沮丧、无助或失落,父母一定要先接纳他,再去改变他。如果父母能够及时接纳孩子的情绪和感受,并给予支持和鼓励,那么孩子就能够感受到被理解和支持,从而更加自信和勇敢地面对困难。
当孩子在青春期出现叛逆行为时,父母需要采取适当的方法来引导和帮助他们,如果父母一味的按照自己的方式强行干涉,就很容易引起孩子的反感和抵触情绪,最后导致孩子选择躺平或摆烂。
父母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要为他们提供足够的爱与动力,其中爱就包括包容、接纳、耐心等。父母除了关注孩子的学习,还应该更加关心孩子的情感需求、兴趣爱好、社交能力等方面,通过不断的支持和鼓励,才能让孩子更加健康、自信地成长。
对于父母来说,最好的等待就是陪伴,最好的爱是无条件的包容和接纳。
一个家庭最好的教育资源不是血缘关系,而是发自内心对孩子的爱。培养孩子一定不仅仅是让他学习知识,而是教给他学习善良、学习慈悲,只有具备了慈悲之心和善良之心,孩子才能拥有一个更好的未来。
作为父母一定要学会给予孩子足够的爱和理解,学会表达爱,那他一定会成长为一个拥有感恩之心的孩子,会为自己的成长负责,就会调动内心的力量和潜能去实现自己人生的愿望和追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