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帝王的选人用人从未受到固定的模式所拘束。无论在何时何地,人才始终是统治者最宝贵的财富。汉代受到先秦诸子的政治理论影响,特别注重广纳天下英才,建立了“举贤良”的用人制度。

"贤良"这两个字在汉代有着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贤良"是指那些德才兼备,为人正直,关心民生的人,符合汉代官员标准的人才。而狭义的"贤良"则是指"举贤良"这一察举人才的具体制度。

让我们回到"举贤良"制度的诞生时刻。

一、"举贤良"的时机

通常有两个时间点显得尤为重要:

首先,一是在自然灾害之后,会广泛选拔贤良。汉代人,不论是王侯将相还是普通百姓,对于自然灾害如日食、怪异星象等现象,常常无法解释,将其视为天神对统治者的警告。在面对地震等自然灾害时,他们同样认为这是上天在警示帝王的不善政治行为。帝王为了缓解舆论压力,不得不发布"罪己诏",进行自我批评,并广泛招募贤士。

二、"举贤良"的真正目的

"举贤良"的实际目的可以概括为三点:

首先,它是统治者为了扩充自己的智囊团,培养自己的亲信,巩固统治地位而设立的制度。例如,汉文帝在其登基的第二年,选用了太子家的总管,这位贤良拥有卓越的眼光和思维,主要负责为皇帝出谋划策,提供智力支持。

其次,它是用来整顿各级官员的作风的机制。例如,在汉昭帝时期,大臣们被派往各地选拔人才,同时了解当地官员的治理情况。这些贤良们提供了宝贵的建议,让汉昭帝了解到地方官员的表现是否合格。这也让汉昭帝能够有针对性地改进官员的作风。

三、"举贤良"的常规流程

在汉代,选拔人才形成了一种常规流程,通常包括四个关键步骤:帝王发出诏令、职官员推荐、人才提出政策建议、最终选用人才。

1、帝王出题

帝王在选拔人才时,会直接提出政治问题,以诏令的形式下发给推荐者,然后由推荐者传达给候选人。这些诏令通常明确了候选人应该具备的基本素质,如德才兼备、正直品行、敢于直言等。不同类型的人才需要不同的推荐标准,例如"孝悌力田"、"茂才异等"、"贤良方正"等。

选拔人才是一项巨大的工程,因此汉代设立了专门的"专家库",由中央和地方两级官员组成,负责推荐人才。不同的帝王时期,这个"专家库"的成员会有所不同。

3、人才提出政策建议

经过提名的候选人需要在竹简上提出政策建议,通常皇帝会亲自审阅这些提案。他们有两种方式来回应帝王的问题:一种是书面回应,另一种是亲自面见帝王,口头回答。这种面试使帝王能够近距离了解候选人,更好地评估他们的才能。

经过一系列的提名、考试等

程序后,最终的结果需要经过选拔人才的职能部门初步筛选,并提交给帝王最终裁定。在"举贤良"制度下选拔出的人才在历史文献中共有85人的记录。这些人才都有机会参与国家政治,他们的表现千差万别,有的成为了汉代的名臣,对国家的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这85人中,有些人晋升至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等高级官职,如晁错、公孙弘、贡禹等。他们在国家政治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帝王提供智慧支持。

然而,"举贤良"制度也存在不少问题。首先,这个制度容易受到帝王的影响。候选人必须迎合帝王的口味,否则就难以获得机会。其次,环境也对候选人产生巨大压力,因为一旦他们进入官场,就不得不根据体制内的规则行事,代表上层社会的利益。最后,人情关系在候选人推荐环节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可能导致不公平的结果。

总的来说,汉代的"举贤良"制度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进步,尽管存在缺陷,但它仍具有历史启示意义。它提醒我们,在选拔人才时应坚持公平、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同时也需要重视候选人的德才兼备,以更好地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做出贡献。

举报/反馈

赵晨微kkk

1031获赞 157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