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认知职业生涯理论(SCCT)是一种相对较新的理论,旨在解释职业生涯发展的三个相互关联的方面:(1)基本学术和职业兴趣是如何形成的;(2)教育和职业选择是如何做出的;(3)学术和职业成功是如何获得的。该理论融合了早期职业生涯理论中出现的各种概念(如兴趣、能力、价值观、环境因素),这些概念已被发现会影响职业生涯的发展。SCCT 由罗伯特-W-兰特、史蒂文-D-布朗和盖尔-哈克特于 1994 年提出,它基于阿尔伯特-班杜拉的一般社会认知理论,这是一种关于认知和动机过程的有影响力的理论,已被扩展到社会心理功能的许多领域,如学习成绩、健康行为和组织发展等。

三个错综复杂的变量--自我效能感信念、结果预期和目标--是 SCCT 的基本组成部分。自我效能感是指一个人对自己从事特定行为或行动的能力的个人信念。与整体自信或自尊不同,自我效能感信念是相对动态的(即可改变的),并且是特定活动领域的特定信念。人们对不同职业领域所需行为的自我效能感各不相同。例如,一个人可能对自己能够完成成功进入科学领域并在其中表现出色的任务很有信心,但对自己在社会或企业领域(如销售)的能力却信心不足。SCCT 假定,只要人们同时具备从事这些活动所需的技能和环境支持,他们就有可能对他们具有强烈自我效能感信念的活动产生兴趣,选择从事这些活动,并在这些活动中表现得更好。

  • 自我效能信念被认为来自四个主要信息来源:个人表现成就、替代经验(例如,观察类似的其他人)、社会劝说以及生理和情绪状态。个人成就(在特定任务中的成功和失败)被认为是一种特别有说服力的效能信息来源,但一个人所接触到的社会模式和强化信息的性质,以及一个人在从事特定任务时所经历的生理状态类型(如低度焦虑),都会影响一个人在不同绩效领域的自我效能感。

  • 结果预期指的是对特定行为的后果或结果的信念(例如,如果我这样做会怎样?) 人们对所从事活动的选择,以及他们在这些活动中的努力和坚持,都需要考虑结果和自我效能信念。例如,如果人们认为参与某项活动会带来有价值的、积极的结果(如社会和自我认可、有形奖励、有吸引力的工作条件),那么他们就更有可能选择参与这项活动。根据 SCCT 和更广泛的社会认知理论,人们对活动的参与、付出的努力和坚持,以及最终的成功,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自我效能信念和对结果的预期。

  • 个人目标可以被定义为一个人从事某项活动(如攻读某个专业)或达到某种成绩水平(如在某门课程中获得 A)的意向。在 SCCT 中,这两类目标分别被称为选择目标和绩效目标。通过设定目标,人们可以帮助组织和指导自己的行为,并在缺乏更直接的积极反馈和不可避免的挫折的情况下保持这种行为。社会认知理论认为,目标与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有着重要的联系: 人们制定的目标往往与他们对个人能力的看法以及对采取特定行动所期望达到的结果的看法相一致。反过来,实现个人目标的成败也成为重要的信息,有助于改变或确认自我效能信念和结果预期。

点击添加图片描述(最多60个字)
编辑

SCCT的兴趣模型

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目标在 SCCT 的教育和职业兴趣发展、选择和绩效实现模型中起着关键作用。如上图中心所示,对职业相关活动的兴趣被视为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的产物。在童年和青少年时期,人们在学校、家里和社区直接或间接地接触到各种与职业相关的活动。他们在不同活动领域的持续参与和技能发展也会得到相应的强化。儿童和青少年所接触的活动的类型和种类在一定程度上取决于他们的成长环境和文 化。例如,根据不同的文化规范,女孩通常会比男孩接触不同类型的活动,并因参与不同类型的活动而得到强化。

通过持续的活动接触、练习和反馈,人们会不断完善自己的技能,制定个人表现标准, 形成自己在特定任务中的效能感,并对参与活动的结果抱有一定的期望。人们最有可能对那些他们既感到有效又期望取得积极成果的活动产生兴趣。随着人们对某项活动产生兴趣,他们很可能会制定目标,以保持或增加对该活动的参与。进一步参与活动会导致随后的成功或失败体验,而这反过来又有助于在一个持续的反 馈循环中修正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并最终修正兴趣。

直到青春期后期,兴趣的发展可能是最不稳定的,在这个阶段,一般的兴趣(如在艺术、科学、社会或机械活动方面的兴趣)往往会变得相当稳定。与此同时,有关兴趣稳定性的数据表明,有些人在青春期后的几年中,兴趣确实会发生变化。SCCT认为,当这种变化发生时,可以用自我效能感信念和/或结果预期的变化来解释--更准确地说,是由于接触到了新的学习经历(如养育子女、技术进步、工作培训或结构调整),使人们能够在新的职业和非职业方向上改变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

总之,当人们认为自己有能力胜任某项活动,并且预期该活动会产生有价值的结果时,他们就有可能对该活动产生持久的兴趣。相反,如果人们对自己的能力产生怀疑,并预期活动会产生负面结果,那么他们就不可能对活动产生兴趣。此外,SCCT 认为,要使兴趣在人们具有天赋的领域开花结果,他们所处的环境必须让他们接触到能够产生强大的效能信念和积极的结果预期的直接、替代和说服性经验。如果个人没有机会形成强大的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的结果信念,那么无论其客观天赋如何,都会阻碍兴趣的发展。事实上,研究结果表明,感知能力和结果预期是客观能力和兴趣之间的关键干预环节。

SCCT 的选择模型

以兴趣模型为基础的 SCCT 职业选择过程模型也包含在上图中。与职业相关的兴趣主要是通过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产生的,它促进了特定的教育和职业选择目标(例如,追求特定职业道路的意向)。尤其是当选择目标清晰、具体、强烈、公开声明并得到重要他人的支持时,人们就更有可能采取行动来实现自己的目标(例如,寻求进入特定的学术专业、培训项目或工作)。他们随后的表现(如成功、失败)提供了有价值的反馈,可以加强或削弱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并最终帮助修正或确认选择。

如图所示,SCCT 还强调,与兴趣相比,自我效能感信念、结果预期或环境变量有时对选择目标的影响更为直接和有力。在有利的环境条件下,兴趣会对学业和职业选择产生最大的影响,使人们能够追求自己的兴趣。然而,许多青少年和成年人无法不受阻碍地追求自己的兴趣,也无法得到重要他人的全力支持。这些人的选择受到经济需要、家庭压力或教育限制等经历的制约。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可能需要对自己的兴趣做出妥协,转而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比如他们可以选择的工作类型、自我效能感信念("我能胜任这类工作吗?")以及对结果的预期("这份工作的报酬是否足以让我觉得值得?")。文化价值观(例如,一个人的选择在多大程度上会受到家庭长辈的指导)也可能会限制个人兴趣在职业选择中的作用。

SCCT 提出了一些条件,这些条件增加了人们追求自己兴趣的可能性,同时也提出了在做出与职业相关的选择时可能需要牺牲兴趣的条件。这些条件在上图中被统称为 "环境影响因素",指的是个人所能获得的支持(如家庭经济和情感支持)、障碍(如缺乏资金、教育水平不足)和机会。简而言之,SCCT 假设,在支持性的环境条件下,而不是在限制性更强的环境条件下,兴趣会更有力地预测人们的选择类型。在后一种情况下,人们可能需要绕过或牺牲自己的兴趣,转而考虑更实际、更紧迫或文化上更容易接受的因素。

SCCT的绩效模型主要是预测和解释绩效的两个方面:人们在教育和职业追求中取得的成功程度,以及他们在面对障碍时的坚持程度。SCCT 注重能力、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绩效目标对成功和坚持的影响。能力(由过去的成就和性向所反映)被认为通过两个主要途径影响表现。首先,能力直接影响成绩和坚持率。例如,在某一科目上能力较强的学生往往比能力较弱的学生在该科目上表现得更好,坚持的时间更长。(能力或天资可被视为先天潜能和后天知识的综合体)。其次,假设能力通过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的干预途径间接影响成绩和坚持。

换句话说,成绩既涉及能力,也涉及动机。SCCT强调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绩效目标的激励作用。具体来说,SCCT 认为,自我效能感和结果期望与能力相互配合,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人们为自己设定的绩效目标的类型。在不考虑能力水平的情况下,自我效能感越高、结果预期越积极的学生和工人,就越有可能为自己设定更高的绩效目标(即追求更具挑战性的成就),更有效地组织自己的技能,并在遇到挫折时坚持更长时间。因此,与自我效能感较低和对结果预期不那么积极的人相比,他们可能会取得更高水平的成功。因此,良好的自我效能感、结果预期和目标有助于人们最大限度地发挥自己的能力。

需要强调的是,自我效能感是对能力的补充,而不是替代。事实上,SCCT 并不假定自我效能感会弥补任务能力的不足。然而,它确实预测了处于相同能力水平的个体的表现会因自我效能感信念的强弱而有所促进。例如,学习能力较强的青少年如果低估了自己的学习天赋,那么与自我效能感较强的同龄人相比,学习能力相同的青少年很可能会为自己设定较低的目标,体验到过度的成绩焦虑,在遇到障碍时更快地放弃,在学业上较少挑战自己,从而在学业上较少取得成功。

社会认知理论指出,过高估计自我效能感也可能导致自我挫败。例如,工作受训者的自我效能感如果大大超过了他们目前的技能,他们就很可能会设定不切实际的高绩效目标,并接受超出他们目前能力范围的工作任务,这可能会导致失败和气馁。班杜拉认为,适度超越现有能力的自我效能感信念可能是最佳的,因为它们可能会引导人们设定具有挑战性(但可以实现)的绩效目标,并参与拓展技能的活动,从而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我效能感和积极的结果预期。

经验支持和实际应用

大量的研究表明,SCCT 及其主要元素为解释教育和职业兴趣的发展、选择和表现提供了一个有用的框架。事实上,我们已经积累了足够的数据,并进行了多项与 SCCT 相关的元分析。元分析是一种研究策略,可用于整合研究结果,并就变量间假设关系的强度得出结论。对 SCCT 的兴趣模型进行的元分析表明,其主要假设得到了大量支持。特别是,自我效能感信念和结果预期都被发现在职业和教育兴趣的变化中占了相当大的比重。

元分析也支持 SCCT 的选择假设。例如,研究表明,与职业相关的选择在很大程度上受兴趣的影响,其次才是自我效能感信念和结果预期。与 SCCT 关于环境和文化影响重要性的假设相一致的是,最近的一些研究也表明,在来自特定文化背景的青少年和年轻人的选择过程中,兴趣所起的作用可能较小。具体来说,那些来自以集体决策为特征的文化中的青少年和年轻人更倾向于选择与家庭成员的偏好和自我效能感信念相一致的职业道路,而不是选择一定符合他们个人兴趣的职业道路。其他研究也支持 SCCT 的假设,即当人们面临支持选择的环境条件(如相对较低的障碍和对其首选教育/职业道路的高度支持)时,兴趣更有可能转化为目标,而目标更有可能促进选择行动。

与 SCCT 的成绩假设相关的元分析发现,自我效能感是预测学习成绩和职业成绩的有效指标。关于自我效能感信念所来源的信息或学习经验的研究发现,在相应的活动领域中,成绩通常与自我效能感的关系最为密切(例如,在数学相关课程中的成功表现与较高的数学自我效能感相关)。研究还发现,其他来源(替代、劝说、情感)也与自我效能感有关,尽管其程度通常比个人成就更低。

最后,SCCT 引发了许多针对职业发展各个方面的干预措施的设计和测试工作。特别是,SCCT 提出了一些教育和职业计划可以针对的目标。其中包括努力扩大儿童和青少年的兴趣并培养他们的职业抱负,促进青少年和年轻人的职业目标设定和实施,以及促进成年工人成功地适应工作(如满意度和绩效)。SCCT 认为自我效能感和结果预期具有核心作用,因此,迄今为止提出或测试的干预措施往往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促进这些预期的经验(例如,接触个人掌握经验和支持,获得有关工作条件和结果的准确信息)。该理论已扩展到一些亚人群(如有色人种妇女、同性恋工人、残疾人),并被应用于一些国家和文化背景下的职业行为研究。

参考资料:

  1. Bandura, A. 1986. Social Foundations of Thought and Action: A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Englewood Cliffs, NJ: Prentice-Hall.

  2. Bandura, A. 1997. Self-efficacy: The Exercise of Control. New York: Freeman.

  3. Brown, S. D. and Lent, R. W. 1996. “A Social Cognitive Framework for Career Choice Counseling.”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4:354-366.

  4. Hackett, G. and Betz, N. E. 1981. “A Self-efficacy Approach to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Women.”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18:326-336.

  5. Hackett, G. and Byars, A. M. 1996.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and the Career Development of African American Women.”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4:322-340.

  6. Lent, R. W. 2005.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p. 101-127 in Career Development and Counseling: Putting Theory and Research to Work, edited by S. D. Brown and R. W. Lent. New York: Wiley.

  7. Lent, R. W., Brown, S. D. and Hackett, G. 1994. “Toward a Unifying Social Cognitive Theory of Career and Academic Interest, Choice, and Performance” [Monograph]. 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 45:79-122.

  8. Lent, R. W., Brown, S. D. and Hackett, G. 2000. “Contextual Supports and Barriers to Career Choice: A Social Cognitive Analysis.” Journal of Counseling Psychology 47:36-49.

  9. Lent, R. W., Hackett, G. and Brown, S. D. 1999. “A Social Cognitive View of School-to-Work Transition.” Career Development Quarterly 44:297-311.

  10. Stajkovic, A. D. and Luthans, F. 1998. “Self-efficacy and Work-related Performance: A Meta-analysis.” Psychological Bulletin 124:240-261.

举报/反馈

海豚学伴

1626获赞 1548粉丝
关注
0
0
收藏
分享